开化新闻网

用蚕茧绘制京剧脸谱 用陶泥做蚕作品…… 林山乡国芯希望小学这门课开得有创意

2018年5月15日 08:59

  “上面的叶子最嫩,蚕宝宝最喜欢了!底下的叶子有点老,蚕宝宝咬不动,大家不要采……”上午第三节课刚下课,林山乡国芯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方郑盈便和其他同学来到学校蚕桑文化实践基地采摘桑叶。从她娴熟的动作和丰富的经验来看,俨然是一位养蚕的行家里手。而在校蚕桑文化体验馆内,由蚕茧绘制的一张张惟妙惟肖的四大名著人物脸谱和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陶泥蚕作品,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学生们的神奇创意。这是5月4日记者在林山乡国芯希望小学看到的两个镜头。

  国芯希望小学所在的林山乡菖蒲村有着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近年来,因为蚕茧价格起伏不定,部分村民选择了另外的增收渠道,大片桑园被荒废。“蚕桑文化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代表,虽然桑园荒废了,但我们不能让蚕桑文化‘荒废’。”面对日渐荒芜的桑园,林山乡中心学校校长、时任国芯希望小学校长刘建民在心里默默地盘算着。

  2015年7月,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国芯希望小学确立以“蚕桑文化”为学校特色课程,并租下了校门口的荒废桑园,引导学生开展以“扬蚕之精神,塑蚕之形象,践蚕之品质”的种桑养蚕实践活动,安排具有丰富养蚕经验的余约录老师担任该课教师。同时,学校还将品德、美术、作文、科学等课程与之融为一体,开展了画蚕、陶泥做蚕、蚕茧工艺品制作、撰写观察日记等系列活动。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蚕桑文化,学校还专门建立蚕桑文化展示馆,集中展示各类养蚕工具。

  “每到养蚕季,蚕蚁先由学校统一孵化,待成幼蚕后分给每位学生。”余约录老师说,从桑叶种植、桑园锄草到蚕蚁孵化、采桑喂蚕再到编织草簇、收获蚕茧,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他告诉记者,通过种桑养蚕实践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乡土文化,而且帮助学生养成自律、勤奋的学习态度。四年级学生郑霞君是一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你别看她年纪小,却是老师的好助手呢!”余约录说,她不仅自己按时完成作业,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不论是宿舍管理还就餐排队,郑霞君都能协助老师做得井井有条。”四年级学生郑霞君说:“养蚕让我们懂得了父母劳动的艰辛,体会到了蚕的勤奋、执着、奉献精神。以后我们要像蚕一样勤奋,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

  “蚕桑文化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代表,又是我们当地的乡土文化,开展种桑养蚕实践活动,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国芯希望小学校长陈向航表示,通过养蚕,学校也总结出了与蚕有关的校训,激励和鞭策全体师生:“成长:必须像蚕食一样努力勤奋;成才:必须像作茧一样自律严谨;成就:必须像化蝶一样脱胎换骨、自我超越。”“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深挖蚕桑文化内涵,构建更加完善的蚕之韵拓展性课程体系,助推乡风文明建设。”陈向航说。

  采访手记: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要以文化作支撑,这个文化不能雷同,不能复制,必须要彰显其区域魅力,突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实现乡村振兴,还应加强村民素质教育,要提升村民素质则离不开乡土文化和良好乡风文明的熏陶。将文化厚植,植入人的灵魂深处,植入人的血液之中,乡村振兴才能有根有魂,有血有肉。农村也将因文化而熠熠生辉、美艳动人。林山乡国芯希望小学的这一做法,无疑为弘扬新时代新风尚、传习乡风文明、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余红军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