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食用菌撑起富民增收一片天
捡棒、托棒、撕袋...... 8月16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开化县华埠镇大史村徐有兵家庭农场的时候,徐有兵正同工人们一起忙碌地把菌棒最外层的透明塑料袋撕开一道小口子:“这叫‘脱袋增氧’,可以给菌棒营造一个更加舒适透气的生长环境,为冬季的低温出菇作准备。”
徐有兵出生于1974年,今年43岁,是大史村村民。初中时他因姐夫的关系就接触到了食用菌,但是真正与食用菌结下不解之缘却还是10多年后。2003年,在经历过工厂和工地上从事电焊工作并积累了2万多元创业资金后, 29岁的徐有兵带着新婚妻子也像我县大部分菇农一样,开始了外运菌袋到大中城市,租地出菇现采鲜卖的生活。
“主要是到安徽省蚌埠市租地出菇现采鲜卖。这一做就是八、九年,每年栽培的1万多袋金针菇和香菇都能赚到10多万元。”回忆那段过去,徐有兵说,那时候,工厂化食用菌产业还没有开始,赚钱相对容易些,但他的食用菌事业却是在回到开化后才发展得更快更好。“发展食用菌生产是我们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比较理想的一个短平快项目,之前,很多农民都靠从事这个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但是我们菇农想把生产规模再扩大一些,市场竞争力再提高些,仅靠自己力不从心。刚好,县里为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借助省特扶项目出台了惠农新政策,加上在家里发展食用菌生产,人工好找,就地原料丰富,又能照顾家里,一举多便,而在外始终不是长久之计,我与家人一合计,2011年就回到了村里。”
当年,徐有兵在村里租下50余亩土地,通过多方筹资,相继投入了近百万元资金,建成钢架大棚55个、培养大棚6500平方米、原料库1500平方米、生产操作用房600平方米、产品分级与管理用房1400平方米、保鲜库设备3套。并完成反季节高温香菇生产5万袋,近3万袋金针菇的备料和菌袋生产与培养工作。随后,徐有兵成立了开化平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争取到了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食用菌事业开始蒸蒸日上。
“2012年,我们的生产产值刚刚爬上100万元这道线,可是到了2013年,产值就达到了150余万元。因为早早拿到了菇类有机产品证书,这阵子还常有人联系我开展网上销售事项呢。”徐有兵介绍,现在他主要栽培808、868、908三个品种的香菇,一年总共要栽培34万袋,其中自产自销的24万袋中有80%销往衢州和杭州地区。
通过发展食用菌,徐有兵不仅把从父母手上接过来的一层100平方米泥土房,变成了现在的3层楼房,增添了两部车子,拥有了衢州农贸市场里的经营摊位和保鲜冷库,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使全家人的生活越来越甜蜜起来,还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平时生产经营要雇用10多个人,忙时则要20多人帮忙做事,按照男子每天工资110元、女子80元来计算,这几年平均一年大约要支付40多万元人工工资。”徐有兵笑着说,有5户到他这里拿菌棒发菇创业的家庭,变化特别明显:“开始是骑三轮车卖菇,现在则是开着小车卖菇了。”
徐有兵只是我县众多食用菌生产销售从业人员中的一个,据农业部门统计,2015年,我县共发展各类食用菌1.21亿袋,总产值稳定在5.1亿元,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2.18亿元,小小食用菌撑起了3600余户食用菌从业人员富民增收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