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田山,有一种职业叫“科研农民”
赖祯熙,男,今年59岁,苏庄镇古田村人,跟大多数在家务农的农民不一样,他是受聘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站(以下简称古田山站)的野外技术人员,每天早上8时上班,下午4时半下班,工作时间为标准的8小时。
谁说农民不能搞科研?在古田山,还演变出一种新的职业。
让农民加入科研大军
2004年12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开始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大样地,打点、拉样方,要在24公顷的山地建立起精密的坐标系。“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所以请了熟悉地形的本地农民来帮忙,最多的时候有40多人同时作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站副站长米湘成相告。
大样地建成以后,紧接着就是基础数据采集工作,这可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我们遇到了一个大难题。24公顷的样地,147000棵树,如果由科研专家来鉴定树种,不仅体力跟不上,时间上也不允许。”米湘成告诉记者,在建设大样地与本地农民接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农民对树种十分熟悉,就是说不出学名。只要能解决从土叫法到学名的转换,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留下了六七位既熟悉树种又勤奋肯干的农民,赖祯熙就是其中一位,也是唯一留到最后的一位。2005年这一年,赖祯熙主要负责大样地的基础设施管护,也跟着科研人员学习专业的知识;2006年3月,大样地开始建设种子雨和凋落物收集器装置,赖祯熙的工作内容渐渐丰富起来,也更加稳定;2006年6月,赖祯熙与古田山站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开始按月结算工资,正式成为一名“上班族”。
古田山站的建成以及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这一批农民功不可没。“现在,我们学生上山做课题已经离不开他们了,许多工作都要在当地师傅的协助下才能顺利完成。”米湘成说道,一方面是安全问题,他们经验足,警惕性好,学生跟着他们上山比较放心;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半个老师、半个专家,学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有一种职业叫“科研农民”
2009年,古田山站的办公楼改建完成,赖祯熙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已经年过半百的他没有想到自己还能这样谋生活。
30岁出头时赖祯熙开始种植香菇,由于开化对生态保护越来越严厉,从一开始的段木菇到后来改种木屑菇,最后只好放弃了这个已经七八年的营生。接下来,他跟着外出打工潮,背井离乡,“去过杭州、上海等城市,做小工,也有十年的时间了。”赖祯熙说道。
“要么不做,既然做了,我就要把他做好。”勤勤恳恳十年如一日,让我们看到了赖祯熙身上的那股“老黄牛”般的韧劲和朴实。样地里的160多种植物种子他如数家珍,就算是烘干以后的种子他也能轻松辨认出来。赖祯熙还是大样地的“活地图”,只要报出坐标,他能够准确地找到指定位置。大样地里共设置了169个收集器,赖祯熙凭记忆画出了收集线路图,顺序最便捷,而且不走回头路。
谈到收入情况,赖祯熙笑着说:“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是1720元的基本工资再加上山补贴,一年大概有两万多元的收入,还给缴纳了‘五险’。”不用在外漂泊,收入也很稳定,赖祯熙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每天跟大山打交道,干的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
在古田山站,像赖祯熙这样的“科研农民”还有三位,他们是赖正淦、江福春和姜永清。今年50岁的赖正淦也是古田村人,原先在江西、安徽等地务工,2010年,经赖祯熙的介绍来到研究站工作,这一干也是六年时间。“也是边学边做,到现在还在学。”赖正淦说道。
24公顷大样地的常规监测由四位师傅负责,常规监测包括挂牌、种子雨和凋落物监测、幼苗监测、树木生长监测等内容,现在已经不需要科研人员在场,他们已经能够独立作业。除了常规监测,他们还要协助科研人员完成各种的课题,有一次赖祯熙还被请去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协助完成一个调查项目。
科研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每五年大样地要进行一次复查,再加上大大小小的课题,仅靠赖祯熙四人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渐渐地形成了有二三十人的固定班底,他们大多来自附近的平坑、唐头、苏庄、杨家等村庄,工资按天结算,有活就接不耽误自家的农活。
8月25日上午8时许,记者跟随赖祯熙等人进入大样地,亲身感受他们的工作。从古田山站出发,步行到大样地的入口就要花去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从康庄大道变成石阶小路,到大样地的路口便没有了路。赖祯熙告诉记者,大样地只有三条固定的线路,为了最大程度保持原生态的环境,没有开山修路,都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在休息的间隙,记者跟他们闲聊起来,了解他们的故事。
赖国忠,三十岁出头,古田村人,在杭州的一服装厂上班,现正放假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就当锻炼身体了。”赖国忠告诉记者,他这几天跟着一个外国专家研究小动物,这个外国专家中文说得可溜了。
王轶菲,杨家村人,刚被浙江农林大学录取,她说:“是舅公带我来这体验的,对我在大学学习的专业也有帮助,其实我去年暑假就来过了。”虽然有些同学对她选的专业不是很理解,但是王轶菲自己十分笃定。
姜锡根,54岁,苏庄村人,平时在家务农,他是赖祯熙的老搭档了。这段时间他俩配合做幼苗复查,赖祯熙查看样本情况,他则负责记录。姜锡根年轻的时候当过代课老师,所以记录起来特别认真仔细。“去年碰到大复查,从6月开始到12月,只要不下雨都有活干,110元一天,去年刚好拿到一万元。”姜锡根说道。 “编号0358,甜槠,19公分高,8片叶……”赖祯熙和姜锡根默契地配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