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庄龙坦明代青花窑址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根据明代文献中对“浙料”的相关记载,龙坦明代青花窑址是国内最早使用“浙料”的民窑青花瓷。目前,联合科研机构正在对龙坦窑址“正德庚午年(1510年)造”地层出土的一大批青花瓷进行成分检测,以此来印证这一情况。
在苏庄镇毛坦村龙坦自然村山上,有一块面积约300余平方米的土地,上面分布着多个不同大小的“泥坑”,这里就是被发现的龙坦明代青花窑址。据了解,目前浙江地区共有青花窑址点31处,而苏庄龙坦窑址的发现和发掘,更是为探究“青花浙料”这一学术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为不同地区的窑业技术对比提供了丰富资料。
2017年8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县文物管理所组队对该地块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经过4个多月的全面测绘、勘探与发掘,龙坦窑址发掘出龙窑窑炉1个、储泥坑1个、淘洗池1个、匣钵挡墙2个。从已发掘的遗迹与瓷器碎片分析,龙坦窑址确认为浙江地区目前发现的烧造青花瓷年代最早的窑址,是目前已探明的年代最早的青花瓷窑址,可达明代正德年间。
龙坦窑址瓷器产品类型丰富,有青花瓷、白釉瓷、青釉瓷、紫金釉瓷等4类,青花瓷占51.2%、白釉瓷占38.7%、青釉瓷占7.4%、紫金釉瓷占3.7%,其中青花瓷质量最高。此外还采集到蓝釉器物3件。器形多样,纹样装饰丰富,有蝴蝶纹、折枝花卉纹、缠枝莲花纹等。另外,该窑场所有产品均采用涩圈叠烧、匣钵装烧的工艺,以此来提高产量。
值得注意的是,该窑场产品字款丰富,青花料分布于碗、盘、盏内心处,盏、砚外底心处以及碗外腹部,可辨文字有“福”“俞”“锪”等近86种。刻款则分布碗内心处,可辨文字有“揁”“三九”2种。窑址出土的多达九十余种的字款,为探讨民窑窑业生产组织形态、供求关系诸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经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研究表明,龙坦窑址所揭示出来的龙窑遗存,突破了以往的认识,为不同地区的窑业技术对比提供了丰富资料。而且其形制的特殊,一定程度上则丰富了浙江地区的龙窑遗存类型。同时龙坦窑址地层堆积中与“正德庚午年造”纪年器伴出的一大批青花瓷器,更为民窑青花瓷器断代提供了明确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