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开化古民居的三张名片

2013年11月20日 10:37

  开化自宋太平兴国六年(981)设县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境域内古村落、古民居星罗棋布,散布全县。随着时代变迁,岁月流逝,至今集中、完整的古村落、古民居遗存无几,唯有三处尚可作历史教材,供人游览,鉴古颂今。因此,人们称它是开化古民居的三张名片。

  华丽的霞山村

  到马金镇霞山村不用爬高山,进深山,它坐落在龙村平原大坂的对面。马金溪在村前流过。这里自古就是开化至安徽、淳安的古道驿站,如今有205国道通黄山,有衢淳公路抵千岛湖,还有高速公路,交通便捷。

  霞山在丹山(石壁山)脚下,至元丰六年(1083),律公因洪水而迁居北岸,见霞峰紫气氤氲,经久不散,村名由此而来,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昔日霞山人丁兴旺,有四个祠堂:总祠“裕昆堂”,遭火灾毁,现存高墙,长房“永锡堂”、二房“永言堂”(已毁)、三房“爱敬堂”,淳安商辂题名。古桥四座:八枫桥、丹山桥、济惠桥、涌莲桥,村中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古钟楼;村后有霞山烈士墓。村大巷多,密如蛛网,曲折通幽,外人进村如入迷宫。

  霞山民居建筑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古民居200多幢,其中保存完好,风采依旧的尚有63幢,典型徽派建筑,结构多为进院式,黑瓦白墙,马头翘角、错落有致。许多门罩、门楼上有精美的砖雕、石雕,大门两边是石门坊,屋内画栋雕梁,花格窗棂,浮雕玲珑剔透,牛腿木雕,形象栩栩如生。堂前设天井,“四水归堂”寓意吉祥。

  启端堂是村中最大的古民居,占地3000余平方米,高墙大宅院里分大小几个院落,正门两边各有大石鼓,鼓耳雕花。天井设青石长方形蓄水池,饰假山、养金鱼。

  另一古宅像座私家园林,外大门有门楼,由园门进小院,入正门才是五间大厅。厅堂匾额篆书“进修堂”,为近代大学者、书法家马一浮先生题写。原先院后有花园,设水池、曲桥、亭榭。此处,现在村民已建了新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霞山,是华丽、典雅的古村,自古迄今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去,留下了许多美文诗篇。鉴于此,县政府拨专款修缮部分古民居,落实措施保护古村落,为打造国家东部公园增光添彩。

  古朴的高田坑

  长虹乡高田坑自然村是开化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村落。

  一条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小车穿越高山峻岭。拉开车窗,仰望蓝天白云,放眼绿波荡漾,一层层、一簇簇的红枫点缀山间,让人领略到唐代诗人杜牧《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

  穿过村口一座清代廊桥,踏上鹅卵石的古村道,两边散落着几十座古民居,全是黑瓦、黄土墙,显得十分原始、率真、古朴。唯有一幢现代化三层楼,“鹤立鸡群”。原先是村两委的办公楼,为了接待上山游客,现已改成农家乐,设客房。村里还建立100亩高山蔬菜基地,远远望去,一片绿茵茵。一泓清泉从山谷里淙淙淌出,穿村而过,清澈见底,石斑鱼群上下游弋,煞是美观。夏天山上平均气温比山下要低5℃左右。近年来,杭州、上海等地来这里避暑休闲,返璞归真的人越来越多。这对于远离了喧嚣城市的人们来说确实是难得的人生享受。

  奇特的姜坞

  深山更有最深处,姜坞就在林山乡的大山深处,距县城二三十公里。

  进村通道一古一新。古老的石级路紧依山边,中间则是新浇筑的水泥路,便于车辆通行。这里,四面环山,村口两山合抱,水口很紧,有数棵古樟、银杏、红豆杉挺立迎人。红豆杉的子粒红艳如珠,垂挂在枝条绿叶间,引得游人联想“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

  一条水沟长蛇似的从上往下蹿,眼下秋旱干涸了。一座石拱桥卧跨两边,桥洞前后的上端刻有“兴隆”、“护境”四字,可想当年山村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路边立有嘉庆十一年(1806)的“桥路碑记”,字迹模糊,尚能辨识。

  一位银须白发的长者介绍姜坞的两大奇特:一是房屋依山而建,从下而上,重重叠叠,一直到半山腰,通路全是弯弯曲曲的石径。二是有一排七幢房子相连,楼上楼下有门相通。民国期间,有一年,国军进山抓壮丁,年轻人像钻地道似的逃跑,最后逃进大山密林,狗子扑了空。

  姜坞是徐姓大家族,始祖肇基至今已近千年,清代民初是它兴旺发达的顶峰时期,据说当时全村有200多户,600多人口,气派不凡的大宅院有20多幢,其中二幢各有七个天井。有一家大门左右的窗楣上还有“敦诗”、“说理”四个字。传说村里还出过四个秀才。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耐不住深山冷坞的僻静,纷纷闯出山门挣钱,也陆续下山建房,从此,姜坞少有人住,房子无人管理,白蚁侵蚀,屋漏房塌,断垣残壁,比比皆是。现在能见到的是一些牢固竖立着的石门坊,证实姜坞的昔日辉煌。如今,村两委正在谋划,分期实施,筹资恢复故园的部分原貌,开发山村生态旅游。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姚鸿源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