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70年间轰动开化的文化演出
70年峥嵘岁月,70年风雨兼程,70年昂首奋进,中华民族用智慧和汗水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壮丽史诗。
为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现70年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8月18日起开化县新闻中心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和我的祖国”专栏专题,听老人讲述他们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故事,敬请期待!
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化是一个人口不多、经济落后又远离省城的山区小县。但就是这个看似闭塞的山城却不甘落后、敢于创新,在几代群文工作者的努力下,70年来,开化群众文化持续繁荣,在浙江群众文化的长河上,留下源远流长的乐章。得知记者要报道县文化馆的百年历史事迹,这几个几十年未碰面的老群文工作者再次相聚在了一起,感慨万千。
开化县群众文化事业开始发展
“你看,多漂亮!这还是我们化了妆的照片。”今年92岁高龄的孔兰芳在翻阅县文化馆编撰的《百年馆事》时,看到了自己的老照片,不由发出了感叹。县文化馆前身叫通俗讲演所,之后经历了民众教育馆、人民文化馆,于1951年更名为开化县文化馆。新中国成立后的县文化馆,群众文化事业得到空前发展。1950年至1951年,开化县第一支文化宣传队和第一个业余剧团相继成立,为配合斗争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政治运动,他们积极排练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节目,不分寒暑,翻山越岭步行至各乡村进行巡回演出,庆祝土改胜利、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当时,正从部队文工团专业的孔兰芳就负责辅导并带领这些宣传队下乡演出。
今年79岁的汪柏树见到许久未见的孔老十分激动。他曾是放牛娃,因为被孔老看中,在开化县第一个业余剧团——城关业余剧团担任小生演员。汪柏树说,当时演出不收费用,村里只供大家吃饭。晚上,睡在祠堂、破庙等一些空房子里,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出于对党的热爱,对文艺的喜好,热情高涨。
这样艰苦并快乐的演出,剧团持续了十多年。在这些年里,开化全县先后建起农村业余剧团100来个,农村俱乐部270个,群众文化氛围十分活跃,这些业余文化组织也多次获得县、地区、省的表扬和奖励。
开化群众文化活动又迎来了春天
随后,十年动乱,开化的文化工作受到了一定的曲折。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文化活动又迎来了春天。1982年,我县乡乡建立文化站,各种大型文化艺术表演、展览会和艺术培训活动相继开展,期间,文化馆悉心辅导了一大批文艺骨干,将开化群众文化活动推向欣欣向荣的局面。
▲1980年的文艺团队
县图书馆退休职工汪尉廷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县里刚好开始第一次公开对外招考,我是那个时候考进文化馆的。当时业务培训很频繁,上世纪80年代刚开始流行交谊舞的时候,我是学男的,另一个人学女的,学完了以后我们到华埠化肥厂、东岸电厂等厂里教大家去跳。”
1977年,周珍梅从学校毕业后,就在北门小学当音乐老师。第二年,孔兰芳老师就带她到浙江歌舞团去学习,让她参加文化馆的各类培训。有件事周珍梅至今记忆深刻,1980年,学校举行文艺演出,组织学生演唱《闪闪的红星》,她用门板制作了一个流动舞台,效果一出来,当时轰动全城。
30多年来,周珍梅作为文化馆文艺骨干参与了全县不计其数的文艺演出,还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文艺工作者。同时,她所在的这支文艺骨干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如今已发展到300多人,无论什么演出,县文化馆都能找到合适的人参加。
▲1987年,文化馆人全家福
▲1990年的全县文化工作者
▲2011年的文化馆员团队
开化群众文化事业走向新的高潮
70年风风雨雨,县文化馆通过一代代群文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在开化群众文化史上乃至浙江群众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去年,开化县文化馆建馆百年,耗时三年、总文字量超过200万字的文集《百年馆事》编撰完成,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县文化馆的历程,是一套有价值的“文化财产”。而完成这套丛书的正是一群新老文化馆人。翻开《百年馆事》,县文化馆70年来的持续繁荣历历在目。可以发现,近年来,随着开化建设钱江源国家公园,发展乡村旅游,县文化馆承担的任务比以往更重,连年组织、举办各种文艺节会活动,大型主题欢庆活动、商交推介和文化交流演出活动一个接一个,同时也创出了累累硕果。至今,文化馆业务干部创作和辅导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就达400多件,群众文化发展百花争艳、遍地开花。
据县文化馆馆长韩勇介绍,从现在来看,全县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特别是城乡文艺大汇演,更是把开化的群众文化事业推向新的高潮。
如今,新的县文化馆已经开建,4600平方米的新馆,预计将于2021年投入使用,开化的群众文化事业又将迎来新的篇章。
时光荏苒,转眼我们都已长大、老去,或许很多事情都在岁月流逝中渐渐模糊,但这些开化本土演出,却丰富了一代又一代开化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