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江山竹雕:寄情绿竹,雕琢心中丘壑

2019年4月1日 18:39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子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作为一种艺术,始于六朝,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所识,并深受世人喜爱。至明清与文人画相生发,更赋予了竹刻浓郁的文人气息。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道出竹雕的个中三味。

  在江山市虎山街道江东社区,有位才华过人的竹雕师,擅留青竹刻,寄情山水,不趋名利,自2007年初学竹刻,十余年来刀耕不辍,用一把小小刻刀勾勒出说不尽的山水清音、胸中丘壑。他,就是夏益华。2013年,竹雕列入江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算是对夏益华钟情竹雕艺术的鼓励和肯定。

  衢报传媒集团见习记者王红岭文/摄报道组程伟

  缘起——醉心竹刻,自学成才

  读初中时,夏益华曾在江山小商品市场看到一个线条简单的竹雕作品,当时觉得很神奇,原来竹子还可以这么玩。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件小事竟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若干年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夏益华做过十多年的书店老板,他的书摊就摆在江山市最繁华的解放路上。每当华灯初上,他就准时来到解放路,一边卖书,一边结识各行各业、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好当时有个做铝合金生意的初中同学与他志趣相投,两个人便搭伴一起研究起竹雕来。

  入行初期,没人传授技艺,夏益华便自学竹刻。由于职业便利,他从书中学到了不少竹雕的技法,从此痴迷竹雕一发不可收拾。他的生活节奏,也从一边卖书一边看书,切换成了白天上山找竹子,晚上一边卖书一边练习竹雕。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天生爱竹的夏益华在竹雕技艺上表现出高人一筹的天赋。他很快就对竹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讲起雕刻技艺头头是道:一件好的作品原材料的质量很重要,竹雕必须要用老一点的竹子才行,刚刚从山上采来的竹子必须放一段时间才能用,否则就会变形,但时间太久又不容易雕刻。雕刻前必须在心中先构图,经过多次修改后方可下刀……

  买不到竹刻刀具是摆在夏益华面前的另一大难题。但夏益华毫不气馁,跑去找玩木雕的朋友柴国韦讨论该用什么刀具,自己买来钢材,自己磨刀。很快,用来铲除竹青的平刀,勾勒花瓣和弧度的圆刀,勾线、刻字的斜刀,刻画毛发、羽毛的三角刀,不同用途的刻刀,在夏益华手中相继成型。现在夏益华家里大大小小30多把刻刀,全部是他自己磨制的,“自己做的刻刀,用起来顺手。”夏益华笑着说。

  刚起步时,夏益华的竹刻作品多是书法作品。字写得不够好看,他就从网上找一些字体,拿到打印店放大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描到竹子上,再刻出来。夏益华最早期的作品,都是这样在摸索中刻出来的,时见笨拙,但能感觉到很用心。

  卖书空隙,夏益华经常做一些竹制小摆件和生肖挂坠等。“那个时候都算不上刻,顶多就是画,按着样式画上去;那时候我老婆还是我女朋友,我把女朋友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刻在一个竹子挂坠上送给她,她觉得很新奇,还挺喜欢。”夏益华谈到十年前的自己,追忆起往事,青涩中带着一丝甜蜜。

  求道——得遇名师,专攻留青山水

  2008年,夏益华到东阳木雕城参观,第一次见识到了利用竹青进行雕刻的手法,爱不释手。平时不舍得花钱的他,倾囊而出,一次性买了一大堆留青竹刻作品,回家细细揣摩。与他同行的亲戚惊呆了,这么冲动的消费太不符合夏益华的习惯,夏益华却笑了,“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喜欢,根本控制不住。”

  直到2010年,夏益华才算真正打开竹雕的大门。当时一个玩古玩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在上海专门做留青雕的江山老乡王顺建,他的师父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竹雕大师张伟忠。等王顺建过年回老家时,夏益华就前去登门讨教,时常聊到半夜一两点,“有时候干脆就赖在别人家里不走了。”

  王顺建心思细致,技法精湛,专攻留青花鸟。留青竹雕是在竹青上进行雕刻,竹青一般只有1毫米厚,色彩对比、深浅、明暗都非常讲究。这些对没有美术功底的夏益华来说都是难点,但王顺建要求极严,“他对我的要求严到苛刻的程度,连知了腿上的茸毛都要雕刻出来。”

  夏益华的竹雕作品。

  得遇名师之后,夏益华的竹雕水平一日千里,更重要的是他转变了自己雕刻的方式。之前,他多数的作品是浮雕:保留要雕刻的纹路,把其他地方磨平。几轮市场反馈后,他发现这种方式有些“吃力不讨好”,费时费力,消费者又不甚喜欢,于是他开始转攻山水留青雕,也有些寄情山水的意思。

  之后,夏益华的竹雕书法作品与主攻的山水作品,明显比之前大气了许多。他还另出新意,将江山市标志性风景江郎山也刻成竹雕,《云半江郎》也是他目前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竹雕有个神奇的特点,雕刻过的地方,时间越久,摸得越多,颜色越深。随着时间的流逝,留青雕的画面会越来越明显,这也多了一份互动把玩的趣味。

  然而,水平高并不代表市场好,身边玩竹雕的朋友一个个转行而去,只有夏益华还在坚持。“本来也没指望靠这个挣太多的钱。”夏益华说,“我做这些,出发点就是因为热爱,坚持也是因为热爱。”

  倾心——竹雕温柔了岁月,惊艳了生活

  夏益华的留青竹刻在江山朋友圈渐渐有了名气,因竹雕他也结识了一批爱好艺术的年轻朋友:泥塑爱好者邱新良、盆景花卉爱好者郑康良、篆刻爱好者郑日明……他们一有时间便聚集在一起切磋技艺、畅谈人生。夏益华说:“虽然竹雕并不能给我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也让我认识结交了很多朋友,惊艳了生活。”

  这十年间,夏益华做过不少与竹有关的有意思的作品。

  比如说,制作竹鞭手镯。为了避免烤焦,他把从山间采回笔直的竹鞭包裹在锡纸里,用火烤到一定温度后,竹子的手感变得有一点儿软,他就用力弯出弧度,保持几十秒后,形形色色的小手镯就成型了。“我自己很喜欢这个手镯,很有特点,竹子的原汁原味展露无遗。”

  夏益华也时常做一些最质朴的竹制茶则(一种把茶从茶罐取出的量具),但耗费的工时却非同一般。茶则自带亮光,尤其是颜色深一些的那块竹子非常光滑;然而这并不是刷漆的效果,而是手工打磨出的光亮。因为要保留竹子天然的外皮质感,由此可见竹子表面的干净清爽是多么重要。还有竹制茶杯垫,最简单的打磨,却透出清雅别致的傲骨,每一块竹子几乎都完美无瑕。

  夏益华的竹雕作品。

  《一年无事为花忙》书法臂搁,是夏益华的最爱之一,虽然只是一块简单的书法竹刻,但整体运笔流畅自如,且寄托了内心向往的理想生活,让整个客厅都变得雅致起来。

  在夏益华家中,随处可见上山采竹时顺带“捎”回来的惊喜。造型奇异的木根用来做毛笔架,雕刻几笔的竹根变成了神态憨厚的弥勒佛,大道至简的金刚藤插在竹筒里俨然成了颇有中国风的艺术摆件……这些生活趣味浓厚的宝贝源于自然,却充满了爱的温馨感。

  “我从小就特别崇尚自然,去山里采竹子,看见好看的石头、兰草,都要搬回家里养起来。它们自身的疏朗清淡之美,是我无法抗拒的。我现在的竹刻,也是追求这种恬淡自如的美,当创作的欲望喷涌而出时,静坐在窗台下,将满纸烟云都化入流动的线条,真是一种无上的快乐。”凝视一件件洋溢山水雅趣的艺术品,夏益华感慨道。

  衢州非遗纪录

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   编辑:姚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