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汪方军:不是天生学霸,而是厚积薄发

2019年1月24日 16:55

  学霸二字,你一定不会陌生。他们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斐然。在西安交通大学,就有这样一位教授,从小到大自带学霸光环,不仅教学实力强,和学生们一起更是平易近人、亦师亦友。

  汪方军,马金镇星田村人,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师、会计学副教授、会计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1991年,不满16岁的他远赴西安念书,从本科、硕士、博士,到现在留校任教,这个南方少年已在北方待了近30年。

  求学路上不敢懈怠,背后是勤勉读书的家风

  在马金镇,有个小有名气的“博士之家”。(详细:牛!3个博士3个硕士!揭秘马金“学霸之家”是怎样炼成的~)这个普通家庭,四个兄弟姐妹,走出了2个博士2个硕士,并且个个都是名校。“坦率讲,我周围同事中的‘博士之家’真不少。但对于我这种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来说,这个说法有着特别意义,尤其是对长辈教育后辈的一种认可。”

  汪方军的外公方佐权,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做过校长;外婆何梅兰,虽然不识字,但对教育投入绝不含糊,因此即使在重男轻女的年代,汪方军的母亲方瑶花也依然能够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父亲汪承维更是好学,每天起得很早上山砍柴,白天工作很忙,下了班还点着灯,为县广播站和省、市级报刊采写新闻报道,作品曾发表在《浙江工人报》、《浙江教育报》等刊物上,现在20多万字的自传《我这辈子》也基本完成。

▲汪方军和父母

  “姐姐哥哥们为了跳出农门,都先考取了中专,因为这意味着农村转城镇户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又通过考试进一步深造,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可以说,勤勉读书的家风一直激励、影响着我在求学道路上不敢懈怠,努力前行。”

  在少年时代,汪方军就深知,农村的孩子要走出去,唯有读书才是出路。“放学回家后,外婆会锁上大门,我们几个与外界隔绝,只有一门心思念书。而她会通过作业的页数,来判读我们学习有没有偷懒。所以每当孩子问起我的童年,真的就是学习、读书了。”

▲1987年兄弟姐妹四人合照

  1988年,从姚家中学毕业后,汪方军压着录取分数线考上了衢州二中。然而,在高手如云的学校,他真切感受到了差距。“刚入学的时候,我物理模拟考只有35分,全年级最低。但这也不能说我比不上城里的孩子,怎么办?”勤恳学习的过程都是相似的。他为了赶上课程进度,比别人多花几倍时间学习。一个学期后,物理成绩一跃成为全班第一。“初中不知道学物理为了什么,到了高中,觉得想要了解未知世界,物理知识太重要了,所以慢慢有了兴趣,也越学越好。”

  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是起早贪黑埋头苦学的努力。“我们农村出来的,除了能够比别人更吃苦一点,真的很难找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沉浸在书香里,汪方军找到了更好的自己,呈现了真实的自己。这句话也极好地诠释了他的成长之路。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1991年,汪方军跨入西安交通大学的校门求学深造,先后就读本科、硕士、博士,期间在企业工作两年。

  曾经艰苦的学习条件让汪方军倍加珍惜每一次求学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在学习的海洋中前进,图书馆、教学楼……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青春的身影。甚至,在念书期间,汪方军还因《经济学》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被传为一段佳话。

  “其实当时班里经济学好的同学很多,但只有我的讲解她最能听懂。在慢慢接触中,我们走到了一起。”汪方军笑称自己用经济学“骗”来了媳妇。如今,他们夫妻二人一个是博士后导师,一个是博士后,共同留在西安就业。

  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汪方军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部经营学专业留学。因为完全不懂日语,他和导师有很严重的沟通障碍。“我们见的第一面,聊了几句英语之后,他就开始跟我讲日语。可我并没有日语基础,只能傻坐在那看着他。”

  “你得先把日语学好,学好了我们再见面谈。”导师这一句话狠狠压在汪方军心头。

  “回来以后,上日语课、听磁带、跟日本学生一对一交流,我每天逼自己学12个小时以上。过了半个月,我感觉能正常沟通了,马上约了导师见面。电话那头他有点不可置信。”这段拼命努力的日子光听就让人忍不住动容,他说得却是那样云淡风轻。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

  15天能基本沟通,30天在校园里见谁都可以套近乎,汪方军交出了一张不可思议的成绩单。当年,这件事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的踏实努力得到了导师的赏识。

▲海外求学

▲海外求学

  在采访中,不怕吃苦,持之以恒,持续改进,终身学习,这十六个字被屡屡提及。“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原动力。”人生道路上,最可怕的不是知道存在差距,而是知道差距却不努力弥补。有时努力本身就能让人快乐,而努力的人在哪里都会受到尊重——汪方军比任何人都深知其中的道理。

  传道授业解惑,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作为大学教师,汪方军研究领域(方向)主要是会计与财务、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他认为:“大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类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最新成果,更重要的是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共同做一些研究,从而提高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2009年,汪方军参与的教改项目《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的ACCA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斩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政府类的最高奖励,每四年评选一次。“我拿了奖之后,立刻给我爸打了电话,我觉得终于有证明我作为教师存在价值的东西了”。

  这些年,汪方军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教改项目不少,拿到的奖也不少。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都让他和他的团队颇为自豪。汪方军个人也先后获得王宽诚育才奖、ACCA年度优秀专业指导教师等荣誉,并于2013年入选全国会计学术类领军(后备)人才计划。

  “教育之道,不在言教,更在身教。”为人师表,汪方军始终坚持传达给学生一种持续学习的正能量。“我常对他们说,学术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关键在于要耐得住寂寞。如果不努力,再好的客观条件都等于零。”

▲和学生徐露莹交流

  采访当天下午,恰巧遇上了每周一次的师门小组会。可以用哪几个关键词来形容汪方军?他的学生徐露莹蹦出了几个词:勤奋、亲切、亦师亦友。

▲师门小组会

  “晚上不管几点,我们给老师发邮件,他很快就会回复,有时十二点多,有时一点多,工作特别勤奋。”徐露莹是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的在读博士,也是汪方军带的第一个博士,“他也非常支持我们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只有我们有困难,他都会竭尽所能帮助。”

  故乡是不刻意去想、却经常想起的地方

  “在西安二十多年,我从未见过其他开化人。这次看到你们,感觉自己被家乡惦记着,心里倍感踏实和温暖。”在外多年,汪方军的普通话已然带有北方口音,但顺溜的马金话,他始终没忘。

  因为工作繁忙,汪方军回家的次数并不多,上一次还是中秋节,开化人发展大会召开之际。“跟同事说起这事,我腰板都挺得特别直,特别自豪。家乡的绿色让我留恋,尤其面对冬日的雾霾天,闭着眼睛都在想念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说实话逃跑的念头是有的,有时候真想直接飞回老家待下去。”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旁有个小公园,汪方军每次想家了就会去走走。“西安地处平原地带,少有南方的小桥流水。而公园里的小山坡,有我记忆中家乡的样子。”

  展望未来,汪方军认为开化要想方设法引进人才,发挥他们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希望开化能利用绿水青山的大好环境,接轨长三角,尝试发展高等教育。以后有机会有可能,我也愿意回到家乡继续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当然,对于自己,汪方军也有“小目标”——继续当个好导师,上好课,做好科研,带好学生。“教学上想和团队共同努力,再拿一个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科研上则争取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他人的研究奠定基础。”

  做科研,看论文,备课……多年来,汪方军经常大年三十、正月初一还在教学楼工作。长期快节奏的生活里,他把一腔热血倾注在教学上。“我的学生都知道,我对吃东西并不讲究。到食堂吃饭,首先想的是吃什么最快。教师餐厅最靠边有个窗口,买一份炒面,六块钱还是五块钱,我都没注意过,最多五分钟我就能吃完一顿饭。”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汪宇露 余问清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