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生态固本 产业壮骨 文化筑魂 “龙门模式”多次获省委省政府点赞

2019年1月18日 16:30

  从村集体经济只有7.5万元公益林补助款到突破百万元,从人均收入全县倒数第5增长到2万余元。顺着“两山”重要思想的指引,龙门村治水造景、治污造景、富民美村,生态旅游产业红火发展,曾经的“光棍村”“空壳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龙门模式”多次获省委省政府点赞,学习“龙门经验”的人也纷至踏来,而龙门村却没有停下脚步,在实现“龙门梦”的路上不断地“补强升级”。

  治水美乡村

  20多天的阴雨连绵,使得冬日的龙门溪略显丰盈,溪水碧绿清亮,水面平静如镜,水流清澈透净,水下,游曳的石斑鱼清晰可见,水上,大白鹅用红红的脚掌悠游自在地拨动着清清水波。一幢幢白墙黛瓦的龙门客栈依山环溪而建,更显清新素雅。溯溪而上,只见屋檐下,三五老人在板凳上排排坐,拎着火熜取暖唠嗑,一幅恬静和谐、世外桃源的美好画面。

  孰不知,早在2013年以前,龙门村可是另一番景象,垃圾满地,随处可见露天厕所和简易猪栏,污水横流,臭味熏天,过路人都捏着鼻子走。村民生活贫穷,“吃粮靠救济,穿衣靠养猪,用钱靠砍树”,全村近一半的人选择外出打工。村民人均收入仅有4115元,在全县255个村倒数第5名,村集体零收入,村里的男人娶媳妇都成了“老大难”,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光棍村”。

  “要发展、先治水”,这是龙门村两委干部的共识。2013年开始启动实施“五水共治”,全面开展河道禁渔、治水造景、治污造景等工作,“清千塘美百河”、“剿灭三类水”等一系列行动都走在全县乃至全省前列,村庄的生态、人居、社会环境都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全村下定决心要“靠水吃水”。

  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古朴美观的假山、仿木桥和仿木栏杆,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其实这里面藏着污水管和污水终端呢!”村支书汪德刚说,村里5个自然村共装了5个污水终端,绝不让一户污水流入河里。

  龙门溪全长5公里,弯曲呈“S”型,管理难度大。为了禁渔,去年村两委一合计,将河道分为9段,分别承包给9个村民,每年承包费2万元,承包5年,承包人在承包河段内可以垂钓,并担负起河道日常管护等职责。“以前为了禁渔一年投入四五万元也没什么效果,自从实行承包经营后,再也没有人偷鱼电鱼了,而且承包费也按照人口分发到户,增加了村民收入。”汪德刚说。

  苏翠娥是个湖北妹子,2012年嫁到龙门的她亲眼见证了龙门蝶变的过程。“我老公家在外山自然村,山路崎岖又窄,没路可走的时候还得往田梗上绕,怀孕时大着肚子打着手电筒下山体检,晚上天黑才能到家,很不方便。住的是土房子,用的是旱厕,鸡鸭满天飞。这几年龙门村变化很大,我们搬到山下,住上了干净的新房子;公路变宽阔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垃圾分类归放,保洁员专人清理,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了。”

  产业壮“龙”骨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龙门村位于钱塘江源头齐溪镇,山水资源禀赋。如何依托山水资源找准定位?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带领百姓致富?这成了村两委干部反复思考的问题。最后将目光对准了民宿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

  “家里开农家乐怎么样?”

  “你回来肯定支持你。”

  直到现在,久山半民宿老板余昌山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跟村支书汪德刚那场简短的对话。

  余昌山家在海拔700多米高的外山自然村,因家里穷外出打工。每次回村,他都深切地感受到村庄一年比一年好,农家乐也发展迅猛,乡村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经过两年的深思熟虑,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而汪德刚的这句鼓励则彻底打消了他最后一丝顾虑,毅然决然返乡创业。

  2016年,余昌山投入100万元创办了久山半民宿。

  “以前在台州做厨师长,一年有十几万的收入,刨去房租、水电、生活费、车费,一年下来也存不了几个钱。过年是店里生意最火爆的时候,都吃不上团圆饭。”余昌山说,现在在家门口赚钱,收入比外面高,去年收入达到近80万元,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老人小孩都可以照应得到,过年也能热热闹闹地吃个团圆饭了。对于现在的生活,余昌山很满足。

  跟余昌山有着同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现在一半的外出人员都已返乡创业。2013年全村仅有9家农家乐,如今已发展到57家,床位687张,全村1/6的农户都在做民宿餐饮。

  民宿农家乐办起来了,游客来了有吃有住,但缺少玩的地方,为此,龙门村打造了隐龙谷景区。“光光一个龙涎潭,去年就吸引了5000多名嘉兴游客。”汪德刚自豪地说,好山好水也吸引了很多回头客,安徽一游客一年之内9次来到龙门。

  为了提升景区功能,吸引游客,提高全村的乡村旅游收入,龙门村大力引进社会资本。采取外商投资全民参股的形式,打造了浙西最长的山间滑道。去年还建了一座玻璃景观桥,取名金山桥,这座桥15年内能为集体创收240万元,15年后资产仍归集体所有。

  文化筑“龙”魂

  每到饭点,龙门村的老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敬老堂,欢坐一堂,围着八仙桌一起用餐,畅谈家长里短。

  “我们很多老人饭都烧不起来,在家里都是饿一点吃一点,感谢村干部,让我们过上了这么幸福的日子。我们老人牙口不好,他们就把饭菜煮得烂烂的,吃起来软软的,很容易消化,荤素搭配,味道很好。”80岁的余好意对敬老堂赞不绝口。

  “以前一个人烧一个人吃,今天吃不完明天吃,明天吃不完后天再接着吃,经常吃剩菜剩饭,现在每天都能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大家一起还热闹,胃口都好了不少,敬老堂是我们老年人的‘幸福食堂’。”82岁的赖新英就着热乎乎的菜,不一会儿,一碗米饭就下了肚。

  去年元旦,敬老堂正式开张,提供中晚餐,解决了全村75周岁以上的51位老人就餐的生活烦恼,75周岁至80周岁的老人一年交600元伙食费,80周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村里专门安排了两名炊事员,负责餐饮、卫生,两名兼职的管理人员负责物品的采购和财务的管理。

  村里创办敬老堂的初衷很简单,主要是为了弘扬和传播孝文化,“一来是为了让老年人度过幸福的晚年,二来他们的子孙也会更加配合村里的工作,更好地催进了村庄的和谐发展。”汪德刚说,去年村里还举办了首届“庆端午孝老人”活动,50余名志愿者出钱出力,打扫卫生、包粽子、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陪全村75周岁以上的老人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营造了敬老、亲老、爱老、助老、惠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一走进龙门村,“党建文化墙”就映入眼帘,这是村口最亮眼的“风景”。墙上“1+X”体系“讲述”着龙门村“户帮户、共致富”的基层治理实践。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这两年,龙门村源源不断地为青山绿水注入文化灵魂,补强升级,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汪德刚介绍,以“红色文化传承、太极文化到户、礼仪文化到人”为抓手,要求村民做到“逢车交汇,我靠边停,您先行”的礼让通行,同时做到“笑容待客,来家坐坐喝杯茶”的礼仪待客,让游客来到龙门就像到了家一样。建立四大基地,即红色青年文化传承基地、太极健康文化体验基地、孝亲敬老感恩实践基地、生态客栈文明示范基地,既增加了旅游体验,也提高了百姓的人文修养。“这样一来,游客愿意留下来,乡村才能振兴,老百姓才能增收致富。”

  “我们主推健康旅游,让游客体验健康文化。”汪德刚说,九大碗是龙门的特色饮食文化,食材都是绿色的,具有降三高、美容的功效,健康文化渗透到了每道食材里面。此外,练太极有助于身心健康,农家乐业主个个都会太极,太极爱好者来玩可以切磋交流。

  老少齐追“龙门梦”

  村道边,村民黄春风正抓住难得的阴天无雨时段搬运柴火。“我们村封山育林,是不好砍柴的,我家每年用的柴火都是外面买来的,已经20年了,今年买了9000多斤,可以烧两年呢。”黄春风说,“我的老公和儿子在外打工,一个人忙不过来,多亏了汪老师他们帮忙,前天买来堆在路边,今天再努努力,就能全部运回家了,可不能影响了村民出行。”

  “我们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现在又富裕了,生活在这里能长寿不老,很幸福。”一旁抡斧劈柴的村民汪德起忍不住分享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末了,不忘加一句,“感谢上级领导对我们村的关心和支持,还有咱们村村干部倍儿强的战斗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村干部多年引导,龙门村上下已经形成了封山育林、保护水源、讲究卫生等生态自觉。

  “龙门村的兴旺离不开水,所以我们将每年7月10日这天定为‘亲水节’。”汪德刚说,之所以将日期固定在7月10日,是因为这一天是龙门村在上级领导关心下正式“启航”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村里都会有上成百上千人,嬉水、游村、尝农家菜,好不热闹。

  “我们村是源头村,全村上下将不忘初心,继续保护好这一方生态,让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产业也更旺,早日实现‘龙门梦’。”新的一年,汪德刚目标明确:继续完善新建大型停车场设施建设,新建一个玻璃水滑。从2019年亲水节开始,每天在太极健康文化舞台上表演乡村一台戏,在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村庄下一步的发展规划,龙门村两委干部早已成竹在胸:2020年创建国家级文明示范村,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坚持“五水共治”,每天确保Ⅰ类水送出龙门。把亲水节打造成最响亮的“龙门”品牌活动,推向全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龙门来,打响“九溪龙门”旅游品牌和农副产品品牌,让游客来游山游水开心游的同时还能品尝到最地道的土特产,让游客能够停下来、留下来、住下来,成为龙门的新居民。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方晓璐 余问清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