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富川:山川如梦,幸福富村

2017年8月28日 16:57

  仿佛是一个梦,却又真切地行走在富川的土地上。

  当我品着开化塘坞豆腐干赞不绝口时,朋友告诉我,这美味来自原塘坞乡(现属于马金镇)的富川村。

  去年,最美教师严方真老师路边抢救老人的事迹感动了社会,也感动了我。我不认识严老师,但对于他的老家富川,又新增了一份向往。

  在这个稻子金黄、豆荚膨胀的季节,我与文友们从县城出发,抵达原塘坞乡政府后,以徒步的方式,像数百年前严子陵的后裔那样,一步一步地走进富川。因为富川的秀色,他们选择在此繁衍生息,而后来的我们则选择欣赏。

  在我心中,开化是一幅山水画,表面上成片的绿,质地内涌动的红,是她最大的写意。当我站在富川的面前,相对的是一个浓缩的开化,净化的是一颗不安的心。

  这是一个坐拥山川的小村。一座座大山,不知从何处起笔,又将在何处跌下句号,像壮汉一样的他们,温情地将富川环拥。苦竹坑,即使周遭古木参天,即使矿产资源丰富,祖祖辈辈也始终坚守禁伐禁采的祖规,守着大山,过着清贫却又恬静的日子。一如当年严子陵一般,不攀同窗刘秀的皇族高枝,毅然选择隐居富春江的淡泊。

  数百年过去了,如今的富川人盘活生活新思路,守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一边大力发展石灰石生产,一边将贫瘠的山地培育成肥沃的温床,种植出山大豆,加工成香飘四方的塘坞豆腐干,缓缓脱下贫困的帽子,换上富川的美名。靠山吃山,这篇文章富川人做得漂亮。如今的富川被茂密的松、柏、樟掩映,与摇曳的翠竹相依,而那块矗立百年的禁采矿碑,有形却也无形。富川人世世代代内心的相守,才是最坚固的碑。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一股山泉,从苦竹岭,从汤瓶丁的泉眼中涌出,蓄满“小汤瓶”,溢出“小砂锅”,与无数山泉相融,穿过丛林,跃过石砾,一路欢笑,奔下山去。清清溪水穿过村庄,绕过房前屋后,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的诗意;走进田野,灌溉农田,谱下“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乐章。

  像开化许许多多的山泉一样,汤瓶丁的泉水既滋养了山下世世代代的百姓,也清凉了当年红军的心田。

  曾经,方志敏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走进了开化,走进了富川,走上了汤瓶丁,喝下清泉解渴,踏着青石板路继续革命火种的传播。八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老班长留在泉水洞边的“红军饮水凉”五个大字,如今依然清晰地呈现在岩石上,讲述着一个难忘的故事。那条通向远方的青石板古道,依然回响着曾经的步伐。像脚下的草儿们一样,我静静地伫立于古道上,在秋风送来的阵阵果香中,遥想红色的故事,摇响内心的感恩。

  去村里走走吧!一个声音在身旁响起,彼此的脚步默默却又积极地前行。穿行在小巷中,东转西踅,与新颖的别墅相遇,也与古朴的老宅邂逅。走进一扇木门,又一扇木门,在一幢百年前的老宅里,在雕梁画栋上八仙过海、草船借箭的故事里,与一位老人相遇。坐在天井边小木凳上的他,披着薄薄的阳光,低着头,聚精会神地编织着一只箩筐,几条长长的篾片,在那双黑瘦的手的弹奏下,跳动着美丽的舞蹈,交织着箩筐的形体。在他身后,静静地立着一只崭新的箩筐,躺着一地剖好的篾片。不知是我们的脚步声惊扰了他,还是他已习惯被欣赏式的打扰,只见他缓缓地抬起头,清瘦的脸上扬起笑容,深褐色老花镜后的双眼中传递出两道亲切的光芒,不及问候,老人已低下头,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既然是过客,便是匆匆的。带着门内的故事,我的脚步再次跨过那道高高的木门槛,踏上洁净的水泥路面。蓦然回首,视线与老宅门檐上的风景撞个满怀,几丛金黄的野菊,正在淡淡的阳光下舞动着秋天的色彩。

  山川如梦,幸福富村。一条小巷,居于两幢白墙黑瓦间,墙根下躺着一条长长的青石板,小木凳就架于青石板上。也许是想与富川多亲近一会吧,我静静地坐着。在孩童们的嬉闹声中,在淡淡的犬吠鸡鸣声中,在头顶一线天的悠远中,在身后老墙根上青苔们的肆意铺张中,有这样一处清悠之地可享,多好!

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林新娟   编辑:郑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