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一年拍摄约800张照片 她用镜头记录“地铁读书人”

2019年4月26日 09:24

北京,一个快节奏的城市,地铁是它交通脉络的重要部分。每到早晚通勤高峰,一列列地铁载着行色匆匆的乘客,席卷而来,又呼啸而去。

  它们似乎和阅读毫无关联。但微纪录片《地铁上的读书人》,却展示了地铁上人们手捧纸书阅读的一幕幕场景。看上去,地铁好像变成了一座流动的“地下图书馆”。

  这部片子目前只播出一集,但很引起热议:许多人感叹,原来阅读真的可以无处不在。而它的创作缘起,与一位长期关注、拍摄地铁读书人的出版社编辑有关,她就是朱利伟。

  800张照片记录“地铁上的读书人”

  2018年2月的某一个清晨,朱利伟踏上了上班的地铁。

  可能由于刚过完春节,车上人不多。她想寻个空位坐下,却无意中发现一个年轻人正拿着一本书在认真地阅读,与周围看手机的人群形成了鲜明对比。

  “书名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我很早就知道这本书,很感兴趣。”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朱利伟说过,自己特别想去问问年轻人,书好看不好看。

  纠结了一会儿,朱利伟最终没好意思上前搭话,只是拍下了年轻人读书的样子,随手发在朋友圈。

  仿佛是一个开端,此后,她开始留心那些在地铁上读书的人,利用通勤时间捕捉阅读镜头,并用手机一一记录。

  一年多时间过去,朱利伟攒下了大约800张照片,并在豆瓣建立了一个相册,取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把其中一些照片跟大家分享。

  有些看到照片的人会给她留言,说“自己也曾是地铁阅读者中的一员”。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18年9月18日。六点刚过的早班车,看高考总复习材料的女生。受访者供图

  以前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在地铁上只会玩手机。朱利伟认为,并不是,“地铁上的读书人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多,但也没那么少”。

  爱书的人,在哪里都会阅读

  照片拍得多了,朱利伟也常常被地铁上的读书人们感动。

  “北京的地铁在高峰时很挤,大约许多人都难以想到,还会有这么多人利用这点时间读书。”刚开始,朱利伟自己也是那“许多人”中的一员。但渐渐地,她改变了看法。

  有一张照片让她印象很深刻:有一次换乘时,人群中有一位中年男子,身形略显疲惫,手里拎着一兜馒头,还有一本书,排队的时会拿起书翻一翻。朱利伟自己心里有个分组:她把这类照片叫作“柴米油盐是生活,书也是”。

  在通勤地铁上,她还曾遇到过一个女孩,几乎每天上班路上都能看到她坐在同一个地点看书。朱利伟粗略一数,仅自己看到的而言,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姑娘翻了大约4本书,“上班族时间那么紧张,这很难得了”。

  此外,争分夺秒看书的人中,并非都是文质彬彬的样子,有化着浓妆的女士,也有大腹便便的中年人……朱利伟给他们取了个共同的名字:阅读的灵魂。

点击进入下一页

“柴米油盐是生活,书也是”系列中的一张。受访者供图

  “爱书的人,到哪儿都会挤出时间阅读。”通过拍照,朱利伟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她还通过照片信息,整理出一份“地铁书单”,“别看低任何人,永远要对未知事物心存敬畏。”

  希望每个人生活中都有“阅读”

  不过,当朱利伟拍摄的照片传开后,一些争议也随之出现了。比如,有人提出疑问,这样拍照会不会侵犯读者隐私?

  朱利伟清楚,如果想继续拍下去,就需要解决版权问题。她打算咨询法律专家,对于这种不露脸、不作商业用途但可能会保留书名和书的内容的照片,会不会侵权——“照片自己欣赏是一种做法,但上传到网络平台后就需要多考虑一点。”她这样说。

  “我在拍照的时候,关心的是他们阅读的内容,对读书人都注意不拍正脸,让照片的主题就是书或者‘读书’这个场景。”朱利伟解释,她也会鼓起勇气把拍好的照片给对方看,征得许可,“有时候担心打扰别人,但去‘搭讪’的那几次,对方都很和善”。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18年7月9日,地铁上正在读书的人们。受访者供图

  更多人给了朱利伟鼓励,觉得拍摄不易,希望她坚持下去。朱利伟说,拍下那些读书的场景,对自己来说是乐在其中的事情,并不需要刻意坚持,“看到这么多人读书,而且许多书都不错,我既有出版从业者的欣慰,也有同为爱书人的惺惺相惜”。

  现在,朱利伟依然会用手机认真捕捉那些在地铁上阅读的画面,有时候为了一张角度好些的照片,也会不小心坐过站。她说,通过观察地铁阅读,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自己从中收获了很多,“未来,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能有阅读的一席之地”。(记者 上官云)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