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钱江源国家公园:来自北纬30°的绿色奇迹

2018年8月27日 17:15

  连日来,开化高温天气不断,但酷暑挡不住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项目建设的强劲脚步。工人们正忙着安装脚手架,为接下来二层钢构屋面以及智能天窗的安装做好准备。

  目前主体工程进度完成80%,科普馆已初见端倪,建筑以低伏的姿态,与山水自然糅融一体。总投资5673万元,科普教育服务的龙头项目,建成后,将为打造常绿阔叶林的世界之窗创造条件。

  开化位于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全球北纬30°风光带内,浙江母亲河钱塘江发源于此。早在1997年,开化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从此,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路向“绿”前行。

  2016年6月,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获批,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唯一的试点区,在这252平方公里,探索人地矛盾突出、人口较为密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通过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实现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保育修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互促共赢的新模式。

  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保存着大片原始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全球意义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区内有2062种高等植物和269种脊椎动物,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库。

  2004年12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开始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大样地,正式与古田山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从那时起,古田山周边地区每年都有数百人次群众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形成了一批科研农民。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的功能价值、保护的意义认知逐步提高,保护生态的自觉性逐渐提高,促进了保护区和当地社区的和谐共存。

  赖祯熙,苏庄镇古田村人,他受聘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站,常年在站里从事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还承担野外植物认知的教学培训工作,其专业水平不逊于一般科研人员。“以前种过菇、打过工,没想到我一个农民还能这样谋生活。”赖祯熙说。

  按照1个/平方公里的密度,试点区全域将布设269个红外相机,实现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和网格化管理。“这项工程还有一个礼拜时间就能全面完成。”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资源保护中心科研合作交流部主任余建平说。

  古田山片区的91个红外相机于2014年布设完成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共收集到野生动物监测图片视频数以百万计,总量达到3TB,其中包括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黑麂,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鹇、黑熊、小灵猫等珍稀保护动物。

  白际山脉如一道天然屏障横桓浙皖赣边界,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并不以此为界。

  设立国家公园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因此,就钱江源国家公园而言,探索跨省级行政区开展试点成为第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在毗邻区域启动了红外相机监测,计划设置120余台,涉及面积80多平方公里。”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江红说,“上周,工作人员采集数据时发现,在岭南省级自然保护区捕捉到珍稀动物的影像。”

  齐溪镇是钱江源头第一镇,这里80%左右的面积都在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

  齐溪境内溪流密布,村民养成了溪边浣洗的老习惯,对河水水质影响较大。当地百姓来了一场“洗衣板革命”,自觉改掉这个“坏习惯”,兑现一江清水送下游的承诺。

  得益于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溢出效应,齐溪镇龙门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通“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道路,成为蜚声省内外的明星村。据了解,2017年龙门村共接待游客17余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突破千万。

  “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流的国家文明村、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龙门村党支部书记汪德刚说,为了实现“龙门梦”,全村人都在努力。

  国家公园是自然瑰宝,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就在上个月末,钱江源国家公园管委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环境教育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把钱江源国家公园定位为认识、学习、欣赏常绿阔叶林的世界级窗口,打造百姓身边的国家公园。

  “钱江源的地理位置优越,且有独一无二的宝贵生态资源,要进一步突出环境特色独特化。”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北京区域负责人蒋勇表示,通过更多的渠道推动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里,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自然故事,向世界介绍好中国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发展的优秀案例。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胡绍康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