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开化方言现“危机”?00后、10后几乎不会讲方言

2017年12月6日 16:5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即方言,它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人们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同样,方言也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者。然而,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年轻人对普通话的习惯性使用,开化方言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会讲方言的人数只减不增

  “苞萝”、“旮旯头”、“捶天雷”……这些方言流传在开化各个地方。记者翻阅1988年版的《开化县志》,第二十一篇531页上记载,“我县是位于吴语区和徽语区的交会地带,县城是以吴语的开化话为主,马金区则是说徽语的马金话,其它地区使用闽南话、华埠话、淳安话交流,此外,边境一些村庄的口音与邻县相同。”

  记者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发现目前10后小朋友只有零星几个能够听懂方言,会讲一两句方言;00后对方言的驾驭能力每况愈下,大多数听得懂但不大会讲,而能熟练使用方言交流的则不多;而90后能流利使用方言交流的比例不高。

  “我班里总共是44名学生,而听得懂方言、会说一两句的就只有三位。”北门小学一年级的李老师说道,目前就读一年级的学生已是10后的小朋友了,他们生活的环境都是被普通话所包围。

  欠缺交流方言的环境

  据了解,家长在家中并不会特意教孩子用方言交流,甚至为锻炼孩子普通话的正规口音,家长之间的交流同样也用普通话,就为孩子营造一个普通话交流的氛围。

  “老家的方言我听得懂,但有些话不太会讲。”正在读大学的陈一帆说道,每次回老家,才会偶尔和外公外婆说几句村头话,平时在学校或家里,都是用普通话交流的,而且村头话长时间不说就会忘记。

  10岁女孩的母亲余女士告诉记者,“小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样以后和别人交流就不会有问题了,而且一些方言的腔调不便于跟别人交流。”

  温暖乡音传承地方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化方言被人们使用的频率逐渐降低,若等到这些不会讲开化土话的孩子也成为父母的时候,他们的孩子恐怕连听到开化土话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样几乎等于宣告看开化方言的失传。

  “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传承并不相冲突,普通话的推广是为了交流更加方便,而方言的传承则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开化县教育局督导室副主任程焱松介绍,方言是一种文化,更是家乡的记忆和味道,随着时间的逝去,如若渐渐减少方言的交流,那么乡愁的味道也会不再浓厚。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余晓群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