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治村先生”退休了,他留下了什么?
10月的衢州市开化县丰盈坦村,山间茶林叠翠,村落干净整洁。傍晚时分,村民聚在一起闲聊时总会说起程义法——这位曾站讲台育人、又带村子破局翻身的“治村先生”,我们多年前曾重点报道关注过。三个月前,他退休了。
不过如今的他,仍会揣着记事本在村里转。路过文化礼堂会检查卫生,碰到村干部就问村里的新动态。更巧的是,新任村书记汪加权就是他的学生,遇到拿不准的事,还是会往老师家里跑。
这位“治村先生”多年深耕,给村里留下了什么?退休后,他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助力村庄发展?近日,记者走进丰盈坦村,探寻治村传承背后的故事。

衢州市开化县丰盈坦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先生治村:破局“烂摊子”,让愿景落地
沿着蜿蜒山路向深山行进,连片茶山、崭新茶厂与整洁村落渐次铺展,这个风光正好的村子,有着丰盈坦这样寓意十足的名字。可谁能想到,10多年前的村庄,却与“丰盈”相去甚远:村里空间狭窄、土地贫瘠,村民日子拮据,干群关系紧张,各项考核常年全镇垫底。
2013年底,村两委选举选出的新支书当天就外出打工,村子彻底陷入“无人管”的窘境。眼看这“烂摊子”没人接,齐溪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找上了刚从镇中心学校校长岗位退下来的程义法。在村里威望高、大伙都认他有办法的程义法,最终临危受命接过重担。
“干部散、环境差、民心乱,这样肯定不行,得先立规矩,从干部作风改起!”文绉绉的外表下,程义法做事雷厉风行。很快,“五条铁规”落地:禁止干部插手工程、违规承包资产,连上班着装、会议考勤等细节都纳入管理,用制度把散沙一盘的干部拧成了“一股绳”。
那时村里没有像样的文化阵地,文化大礼堂混乱不堪,村民甚至在里面生火、养猪。程义法牵头修缮礼堂,同步推进村庄道路硬化与污水管网铺设。修缮后的文化大礼堂,成了乡风整治的核心载体:既是村民议事、村务公开的固定场地,会定期开座谈会让村民参与村规修订;还设了村史展区,摆上老农具、旧照片,唤醒大家的归属感;“文明家庭”评选也依托这里形成常态,谁家孝老爱亲、谁家干净整洁,都在礼堂公示。每到假期,程义法还会在礼堂里为儿童开课,教他们读书写字、讲乡村故事,切实解决“孩子暑期无人管”的难题。

程义法(右二)走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乡风正则产业兴。随着基础设施完善,程义法又带着村民开发旅游、做强种植业,物业经济也越做越活。去年村集体收益达53万元,今年年中仅茶叶一项收益就有50万元,全年预计突破100万元。如今的丰盈坦,正一步步朝着名字里的美好寓意靠近。
先生带团队:因材施教,让“人尽其才”
“治村和教书一个理,得看‘学生’脾性教。”这是程义法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刚接手时,村两委大半是他过去的学生,却各有长短板:懂农业的汪加权内向沉稳但沟通上可多些互动,副书记汪高林心细严谨但统筹管理的历练还需加强,干部们“各管一摊”,难成合力。
程义法没搞“一刀切”的批评,反倒像当年备课一样,逐个摸清干部脾性,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懂农业、性格细腻又踏实的汪加权,被他定为“农业管家”,把村里最核心的茶产业交给他负责。从此,汪加权不用再分心杂事,沉下心抓农业全流程管理,从种苗选育、田间病虫害防治到采收标准制定,把村里的农业根基打理得有声有色。
针对其他人,程义法也做了精准匹配:让严谨、一板一眼的汪高林管工程,从图纸审核到施工监督都盯紧,杜绝工程领域混乱;找有接待经验、能言善道的外来媳妇梁玉英,负责研学旅游接待,还安排她学习直播带货,让村里的茶叶、土特产能借助网络走出去;邀请家里开茶厂的本村大学生王志军返乡,协助分管茶产业,用年轻思路优化生产;安排胆子大、会沟通的汪配跃处理矛盾纠纷,他总能抓住村民心理,把家长里短的矛盾化解在萌芽。

程义法(右一)参与茶厂工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份“人尽其才”的思路,程义法还用到了自己身上。凭借多年教学经验,2019年起他当起村级研学讲师,成了研学团队的核心主讲人,讲党建、乡村治理。截至退休前,他累计接待研学人员约1.2万人次,年均稳定接待40到 50个中小学生团队,让研学成了村里的“金字招牌”。此外,他还代表丰盈坦村,作为衢州市唯一推选对象,参与全省清廉村居建设“书记说”PK赛,把村里的治理经验带上省级平台。
学生接棒:守好家底,拓宽产业路
“程老师说,‘丰盈’是干出来的,不是守出来的。”接过程义法的“接力棒”,汪加权心里揣着明确的目标:既要守好老师留下的家底,更要把产业的路子走得更宽。
上任第一件事,汪加权就解决了全村“用水难”问题。村里常年靠抽河滩水过日子,水管里的水限时供应,一到旱季,村民连洗衣做饭都得精打细算。他没等上级拨款,自己先掏了1000元垫上,又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凑齐8000多元,让2000米外的高山水引到村里,新水管铺到家门口,净水设备也装了起来。当村民王大妈第一次拧开自家水龙头,看着清澈的水流哗哗淌,笑着念叨:“跟程书记在时一个样,都是为咱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干部!”
解决了民生难题,汪加权又扎进产业发展里。村里那600亩茶园,多年来密度稀、产量低,春茶季村民忙得脚不沾地,收益却有限。他照着程义法之前的设想,一边推进300亩精品茶园改造,引入机采设备提高采摘效率;一边深化与开化龙顶公司的合作,还主动对接福建茶商,搭起新的销售渠道。“以前卖原料,一斤就赚几块钱,现在咱们自己做成品茶,包装后利润直接翻两番。”说起变化,汪加权眼里满是干劲。
他还记着程义法的点拨,计划接下来组织村干部去武夷山学炒茶技术:“村里每年请师傅要花15万,咱们学会了,这笔钱就能省下来,变成村里的增收款。”不光盯着茶叶,汪加权还盯上了闲置资源。茶厂三楼常年空着的会议室,以前只用来开会,他看着来村的游客、研学团队越来越多,琢磨着把会议室隔成客房,凑出四十余个床位,“研学旺季和茶叶加工生产刚好错开,既能满足游客住宿需求,又不耽误茶厂正常运转,一举两得。”
程义法曾苦口婆心地跟他说:“做村书记不能只懂农业,还得懂管理,才能带好整个村。”记着这话,汪加权专门去衢州广播电视大学学了行政管理,补管理知识的短板。如今遇到拿不准的事,他还是会习惯性地往程义法家里跑,听前辈支招。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茶厂提升的步骤、民宿改造的细节,更写着“让丰盈坦更丰盈”的承诺。而这份承诺,正沿着程义法铺好的路,一点点变成村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
开化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