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商逐梦⑧|黄美琪:茶筅拂古今 宋韵润乡根
深圳市恺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茶室里,檀香与茶香交织成清雅的氤氲。身着宋代褙子的黄美琪,正手持茶筅演示点茶技艺:雪白的茶沫在盏中缓缓晕开,她轻提茶筅划出细密纹路,一举一动皆如古画复刻。“这是宋代点茶的‘分茶’技法,范仲淹笔下‘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说的正是这般清逸意境。”
这位80后的开化姑娘,曾在深圳写字楼里敲击着日文键盘,如今却成为深耕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有着民建开化支部会员、深圳开化商会秘书长、国学文化传承师、国家茶道养生师、深圳“文化产业十大杰出创新人物”等诸多头衔。从日企白领到文化创业者,从繁华深圳到灵秀开化,她怀揣对传统文化的赤诚与热忱,在商海沉浮与青砖黛瓦间,搭建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风骨融山水:成长烙印里的刚与柔
“我身上的品格,一半是父辈的刚,一半是开化的柔。”聊起成长过往,黄美琪指尖摩挲着温润的茶杯边缘,眼神中满是对时光的回望。
军人世家的底色,是她人生最初的精神图腾——外公曾赴抗美援朝战场、父亲亲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生死考验,尤其是父亲体内那枚十几年前才取出的弹片,不仅是承载历史的信物,更成为塑造她价值观的“精神原乡”。在深圳创业初期,面对项目濒临夭折、资金链短缺的至暗时刻,“守住阵地就是守住使命”的教诲总会在耳畔回响。“比起战场上的生死抉择,这点困境算得了什么?”正是这种将困难置于生命坐标系中的清醒比照,支撑着她穿越一次次商业迷雾,坚守心中的文化理想。
如果说军人家庭赋予她“刚”的骨架,那开化的青山绿水、淳朴人情,则为她注入“柔”的血脉。这份柔和,让她学会以真诚与信任待人,也成为日后与人相处的“底色”。在深圳的写字楼里,每当加班至深夜,她总会泡上一杯家乡的龙顶茶,看着茶叶在热水中舒展沉浮,仿佛能望见远方家乡的青山叠翠、流水潺潺。“那一刻便觉得,不管走多远,根始终在这里。”
惋惜起初心:从职场到创业的文化觉醒
在深圳日企工作的日子里,黄美琪常因文化差异陷入深思。她注意到,日本的茶道、和服与传统不仅保存完整,更形成了成熟的文化产业体系。“而这些文化的根源,很多都能追溯到中国。”这份对本土文化传承的惋惜,逐渐转化为她深入传统文化世界的开端。

工作之余,她全心投入传统文化的探索:研读四书五经,沉浸琴棋书画,钻研汉服形制与古典礼仪。为了厘清汉服的细节,她泡在图书馆翻阅史料,对照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图纸,一点点辨析曲裾、直裾的形制差异。“起初连‘褙子’和‘比甲’都分不清,只能逐字啃文献,慢慢摸索。”
2009年5月,黄美琪辞去日企工作,进入一家文化产业公司积累经验。但她不甘于只做一名普通的职场人,而是希望打造一个践行自身价值观、拥有温度与凝聚力的团队平台。2012年,她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文化公司。
创业之初的艰难远超预期,启动资金仅有自己与合伙人的积蓄,办公室设在简陋的孵化器工业园里。为了争取第一个客户,她连续一周每天提前一小时守在客户公司门口,最终用诚意打动对方。“那时候没有人脉和资源,只能把每一个小项目做到极致,靠实力赢得信任。”
2016年,她创立深圳市恺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推动事业迈向新台阶——从原先专注于传统文化活动策划,转向打造自主的“文化IP+全产业链”模式,将汉服、礼仪培训、文化内容等板块串联成闭环。更重要的是,她坚定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带领团队搭建短视频与直播平台,通过线上展演汉服、传授宋代点茶技艺,突破传统文化传播的地域限制。正是这一战略转型,帮助她在疫情期间成功应对低谷,也让她更确信:唯有借助数字技术,传统文化才能跨越圈层壁垒,触达更广泛的年轻群体。
归乡续文脉:让宋韵在根宫佛国“活”起来
2020年6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黄美琪了解到家乡正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并推出多项返乡创业优惠政策,那一刻,她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多年来,她始终默默关注着家乡的变化:生态愈发优美,旅游产业日渐兴旺,然而,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当代传播却仍有不足。“我的根在开化,我理应为家乡做点什么。”

带着这份执念,她毅然带着项目与资金踏上回乡创业之路。2020年12月,在开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由深圳市恺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千禧古境”项目正式落地开化根缘小镇,千禧古境汉服传统文化馆、千禧古境根宫书院等相继揭牌。她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现代汉服”系列,创新推出“汉服体验官”计划,通过系列主题直播打造持续性文化热点,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为了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她还不断探索创新的传承方式:花朝节时,组织游客身着汉服在根宫佛国景区“巡游”,向花神献酒,生动再现古人祭花的神韵与浪漫;中秋节时,则通过举办“拜月仪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祭月习俗中所蕴含的庄重与美好。就连开化的农特产品,也被她巧妙融入文化体验中——点茶用的是开化龙顶茶,伴手礼是竹简版《开化赋》、端午茶粽等。“游客在体验文化的同时,也能带走开化的味道,让这份记忆更具体。”
“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要结合本地特色才有生命力。”黄美琪深知这一道理。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不能只做“通用版”的汉服体验。她翻阅大量开化史料,发现南宋时期的包山书院曾与白鹿洞书院等齐名,朱熹还曾在此讲学,这为她的项目注入了独特的“宋韵”基因。2021年6月,她在汉服馆与体验馆的基础上,创办了根宫书院,开设“宋韵文化体验课”:学员身着汉服,在古色古香的书院里学习点茶、临摹书法,聆听老师讲述朱熹与包山书院的历史故事。
截至目前,千禧古境根宫书院已培养出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服汉礼典仪官、国学文化传承师。
“有位杭州的学员告诉我,她每个月都会来开化,就为了在书院里待上一天,喝杯龙顶茶,写写字,享受这份宁静与心安。”黄美琪笑着说,这正是她所追求的“文化共鸣”——让传统文化成为连接人与心灵、人与地域的纽带。
赋能向未来:让文化引领家乡远航
“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要‘守正’,更要‘创新’;既要让文化‘活’起来,也要让文化为家乡发展注入动力。”这是黄美琪始终坚守的理念。在深入挖掘开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她积极与本地企业合作,将开化龙顶茶、根雕等特色产品融入文化体验与推广体系。例如,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点茶课程时,她特意选用开化龙顶茶作为教学茶样,让家乡的茶香借文化展演之机,飘向更广阔的市场。

谈及未来,黄美琪眼中满是憧憬:“我计划将‘千禧古境’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持续完善‘内容+产品+服务’的商业生态,构建真正可持续的文化消费闭环。”她将继续推动项目数字化转型,探索构建传统文化元宇宙体验平台,以更潮流、更年轻化的方式传播文化;同时,进一步深化与家乡的合作,筹备建设传统文化培训基地,设计推出“开化主题文化线路”,让更多人走进开化、了解开化。
“文化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夕阳的余晖洒在黄美琪身上,她的眼神坚定且明亮,仿佛已望见千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模样——茶筅拂过的不仅是盏中茶汤,更是古今交融的文脉;宋韵浸润的不仅是根宫佛国的青砖黛瓦,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