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商逐梦⑦|江建新:从开化走出的模具先锋
在台州黄岩乐成模塑工业园,浙江轩杰模具有限公司凭借独特的消失模技术,在数十家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公司的掌舵人——总经理江建新是一位出生在开化县华埠镇的企业家,已在模具行业深耕近三十年。如今,他带领30多名员工,在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持续书写着自己与模具制造的不解之缘。在他的办公桌上,“命由天作,福自己求”的题字,恰是他奋斗生涯的真实写照。
初至黄岩:模具之乡的逐梦之旅
1997年,16岁的江建新跟着师傅来到台州黄岩,彼时,黄岩模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零星的作坊散布在街巷间,却已显露出蓬勃的生命力。“我师傅开了个砂铸模小作坊,我就跟着他来学手艺。”江建新回忆道,“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一行会在黄岩扎下这么深的根,我算是踏上了第一波浪潮。”

江建新的学徒生涯,从最基础的“认料”开始。不同硬度的木材适合做什么类型的模具、如何根据图纸计算收缩率……“没有系统的教程,全靠师傅口传心授,自己多看多练。”江建新说,砂铸模的每一个环节都藏着门道:木模是“骨”,决定铸件的基本形态;砂型是“皮”,影响成品的表面质量,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整批产品都可能报废。
为了尽快掌握全套工艺,白天,江建新跟着师傅打下手,记下每个步骤的要点;晚上,在灯下琢磨图纸,回忆白天的操作细节。短短几年,他便掌握了一套模具从设计到成品的完整制作过程,从学徒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看着黄岩的模具厂越来越多,心里也动了闯一闯的念头。”2005年,25岁的江建新带着一身手艺,在黄岩租下200多平方米的厂房,拉起六七个老乡,办起了自己的小作坊。“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而且要做得更好。”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他的小作坊在竞争中慢慢站稳了脚跟,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攻坚消失模:不服输的“硬闯”之路
2009年,一次山西之行让江建新的创业之路迎来转折。在一家工厂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消失模铸件——成品表面光洁、轮廓清晰,几乎找不到传统砂铸常见的瑕疵。“那一刻真是眼前一亮,就像突然推开了另一扇门。”他后来了解到,这项工艺源自日本,先用泡沫制作出与零件完全一致的模型,再经高温使其气化消失,从而一次性形成铸造型腔。这不仅跳过了传统取模的繁琐步骤,更在精度与效率上实现了跨越式突破。
“我是做技术出身的,看到这样的工艺,根本挪不动脚。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学会这门技术。”江建新用手机拍下了消失模的照片,回来后对着模糊的影像反复研究,但困难远超想象。“消失模的工艺逻辑与砂铸模完全相反,砂铸模是‘做加法’,用模具框定形状,消失模却是‘做减法’,让模型气化留出空间。”江建新说,这相当于要把十几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彻底推翻,更棘手的是,国内几乎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也没人能指导。了解到泡沫厂的机器与消失模制作设备原理相似,他就跑到泡沫厂,自己花钱租设备。白天在车间改模具、试生产,晚上画图纸、改方案。最初的试验一次次失败,但他从没打过退堂鼓。
经过一个月的反复试验、修改,第一套合格的消失模终于诞生。为了打开市场,江建新主动联系企业,免费提供模具让对方试用。“只要能让他们看到消失模的优势,前期不赚钱也愿意。”靠着过硬的品质和口碑,企业逐渐在行业内站稳脚跟,不仅赢得了国内客户的认可,还通过合作方进入了西门子、ABB等国际大企业的供应链,成为高端模具领域的重要供应商。
2014年,企业正式更名为浙江轩杰模具有限公司,江建新也将更多精力投入技术迭代。他带领团队打造自动化消失模生产线,将人工干预减少80%,产品合格率从最初的90%提升至98%,产品实现从直径10厘米到1米的电机壳全覆盖。目前企业已拥有专利10余项,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
情系桑梓:把厂房建在故乡的土地上
“不管在黄岩待多久,心里最惦记的还是老家。”江建新的家乡情结,体现在他为开化做的一件件实事中。2019年响应开化县委县政府号召,他回乡投资兴建了浙江轩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开化这家企业已平稳运行多年,主要生产模具及相关配件,为周边村民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
走进生产车间,可见机器有序运转,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操作,切割、打磨、组装等工序有条不紊。“在这里上班,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挣钱,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员工张勇平说道。
除投资建厂外,江建新还长期资助了开化的一名贫困学生。在一次台州商会组织的走访活动中,他了解到该学生家庭困难,便主动承担起学生的学业及生活费用,逢年过节还会为其送去书籍和生活用品。
“每个月我都会回开化看看,厂里的生产、孩子的学习,都让我牵挂。”江建新说,黄岩是他奋斗的战场,而开化是他永远的根。从黄岩老街的学徒到消失模领域的先锋,从背井离乡的少年到反哺桑梓的企业家,江建新的故事里,写满了浙商“四千精神”的坚韧,更藏着一个游子对故土最深沉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