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钱塘江之源从“三爿豆腐店”华丽变身“好地方”
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与祖国同命运共发展齐转变。为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即日起,开化县新闻中心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栏目,通过记者的一线调研采访,挖掘报道开化在祖国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方方面面巨大变化、历史性变革和伟大成就,敬请关注。


▲开化城区夜景余志明/摄
夜色降临,芹江两岸的灯光逐一闪亮,凤凰塔、国际大酒店、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等熠熠生辉的夜景将开化县城装扮得流光溢彩,如梦似幻。看着这美不胜收的夜景,今年90岁的离休干部蒋忠海感慨万千:“1949年解放前,开化交通闭塞,经济萧条,文化落后,‘小小开化县,三爿豆腐店,衙门打板子,城外听得见’,就是对当时封闲落后状况的真实写照。解放后,开化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县城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蒋老1930年出生于林山乡菖蒲村东坞自然村,解放前曾就读开化的简易师范,饱受学校爱国老师进步思想影响,如果不是因为耳闻目睹了国民党警察宁愿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不人道做法,他可能会一直顺着通往杏林的方向走上三尺讲台,完成他教书育人、思想救国曲线救国的宏愿。但是1949年的4月,他加入了开化游击队,随后见证了人民解放军二野十六军四十八师一四四团解放开化县城,及开化70年壮丽发展的光辉历史,比别人多了更深的亲历体验与体会。

开化县志(1988版)记载:民国37年(即1948年),开化县城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建城区约0.21平方公里。市民2900人。城区内有12坊,15条巷,一条南北行的长约600米、宽约3米的石板街路,两侧多为南方传统店面楼房,低矮破旧。

“除此,解放初期,开化县缺医少药,只有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也仅几个。”蒋忠海说,解放后,我县通过改造旧城,扩建城区,大力兴建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到1985年,城区面积增至8.4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为1.16平方公里。城区居民已经到了15387人。而到了2015年,县城常住人口近10万,建设用地达到13.5平方公里,比解放前分别翻了30多番和60多番,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这些变化在过去是做梦都想不到的。

除了蒋老说的,开化县近年来实施的城区彩化亮化、垂直绿化、南湖公园改造提升、江滨路立面改造、小桥头片区征收改建、桐乡山海协作文化产业园建设等,都加快了城市风貌的提升。省级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钱江源国家国家公园等高含金量城市名片相继落户开化。

县城面貌的变化其实只是开化70年来发展中的一个侧面,对于更多新开化人来说,从“三爿豆腐店”华丽变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好地方”和游客称赞的“大花园”,还有不得不提的黄衢南高速、开化火车站等建设带来的改变。

▲城乡公交线路

▲开衢快巴
“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1971年到开化工作,并最终落户开化的新开化人宋义富在谈到70年来开化的发展变化时,给我们讲述了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50年前,开化只有去衢州的一条公路,且车辆班次很少。到开化第一年我想回金华过年,当时恰逢大雪封山,我从乡下走路进城,第二天排队买票,因人多车少,只买到第三天的车票,第三天坐车时又遇车祸堵车,最后整整花了4天时间才到家。但现在我想回金华老家看看,上午9时的票,中午11时就到家了,安全舒适又便捷。”

岁月如歌,物换星移。事实上,城市面貌与交通条件的巨变,只是开化“好地方”迅速发展中一颗闪亮的小水珠。据县统计局数据记载,1985年,开化县农民人均年收入还是458元,到了2017年则翻了30多倍,达到15736元。2018年,开化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9元,同比增长9.7%,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3元,增长9.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17元,增长8.9.%。开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开化县“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战略的深入推进,开化县从主要建设是西渠环带、玉屏公园(花山公园)的西渠时代跨进南湖时代,多了开化新城、南湖公园及其商业中心,又跨进芹江时代,多了南湖片区和岙滩片区。而随着“三区三园”、公共文化广场、通用机场等建设和项目的实施,开化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