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郑和下西洋中的开化人——张邦达

2017年8月11日 16:10

  郑和(1371-1433)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人类征服海洋的一件世界性壮举。它不仅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开拓了海外贸易,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充分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之强盛,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的局面。在总人数多达2.7万的郑和船队随员中,除了太监、副使太监、少监、内监等掌管航行、外交、军事、贸易等中枢决策人物,以及火长、舵工等航海技术人员外,还有少数出使各个国家的使节,其中来自开化的张邦达,就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张邦达,名道安,中村乡严坑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江南丈量田土,定其税额,邦达能辅佐其叔祖轻七乡之税。他为人豪爽好客,“每椎牛醴酒以燕乐缙绅之士”。后入南京国子监读书三年,以策敷陈得主司青睐。永乐五年(1407),以监生担任广东省四会县知县。在任期间,“仪威可象,清慎不苟”,由是民风为之改观,同时也得罪了地方的豪强。四会县山产铁藜木,每年朝贡二根。当年采伐三根,留一根以备不时之需,后借于邻县作官数。有一豪强“遂诬构以盗卖铁藜木事”,由御史“议械送都察院”,交三法司审理,“将受斧锧”。此事经其子怀祯的多番泣血陈述和在京浙籍官员多方从中斡旋,陈情于太子朱高炽。在朱高炽过问下,三法司方酌情审谳,免以不死,改谪四川合江知县戍边。后经御史李珂上章极力举荐,随同郑和下西洋船队出使榜葛剌。

  该事件详细始末,被同时期的另一位开化籍名士江秉心记录到《孝子传》中。该事件的发生跌宕起伏,过程险象环生,结局却如此富有戏剧性,此事件又是否真实呢?据《大明实录》之《大明太宗皇帝实录》(下简称《实录》)卷一百三十载:“永乐十年(1412)七月壬寅(十九日)以张邦达为河南道监察御史。邦达初任四会县知县,坐事,谪戍边,后以荐出使榜葛剌。还奏请旨,故有是命。”另据谈迁所撰史书《国榷》卷十五亦有此条记录。由此得出,张邦达随郑和下西洋出使榜葛剌是史实当确凿无疑。但什么时候随船队下西洋出使榜葛剌?榜葛剌又是现在什么国家呢?

  张邦达随郑和下西洋出使榜葛剌的大致时间,从《实录》中分析,永乐十年七月随船队回朝复命推算,当为永乐七年(1409),郑和的第三次下西洋。而江秉心所撰《孝子传》,所描述的内容也恰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情形。

  永乐七年九月(1409)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回国时间则在永乐九年(1411)七月,往返共耗时二十二个月。这次航行,敕使占城,暹罗,爪哇,苏门答剌,榜葛剌等28个国家。郑和船队回程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献与永乐帝。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率领妻子陪臣540多人来朝,朝廷赐海船回国守卫疆土。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天子威德”。

  榜葛剌(Bengala)古国名。即《诸蕃志》所述的鹏茄罗国(今孟加拉)。明永乐六年(1408)曾遣使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中国也曾遣使回访。《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等均有专条记述。郑和下西洋曾数次访问榜葛刺。该国曾于永乐、宣德年间赠明朝廷名马、麒麟(指长颈鹿)等物。 因张邦达“出使外番,多有功勤”,永乐十年(1412)七月被擢为河南道监察御史。在任期间,他恪尽职守,不畏权势,奸邪敛迹。后又监察福建、两淮、江西等处,风声所至,强梗慑服。年过七旬,方才致仕还家,后因坠马受伤不治而逝。时任开化县教谕的张一民在《祭邦达文》中称之云:“……膺求贤而赴召,除邑宰于唐东。民咸戴之如父母,弦歌化洽于花封。寻奉使于海外,楼船顺乎长风。采诸番之百宝,还复命于九重。动天颜之喜色,承殊渥以登崇。遂特升乎御史,乘宪府之青骢。既持节于江右,仍按辔于闽中。著声华之显赫,拥侍卫之云从。……”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查金尧   编辑:郑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