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穿越平坑古道 探寻世外桃源 揭秘客家文化

2016年11月10日 09:05

  编者按:开化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是连接浙西、皖南和赣东北的要冲,是浙江省的“西大门”。

  开化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建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化与周边县市有着浓厚的“三边情”,留下了许多跨省跨县跨乡的古官道、驿道,如徽开古道、大鳙岭古道、际岭古道、壕岭古道、深山岭古道等,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道就有20多条。

  古道多为当时人们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所用,也有为军事或佛事所专劈,大体分为驿道和民间小道。驿道多为军政官员所行,故又称官道,主要用于传递文书,运送军需,官方往来,为便于中途喂马、休息和食宿,沿途设有凉亭、铺舍和驿站。民间小道是乡间平民百姓生产劳动、运送货物和走亲访友的日常通道。古道是我县古代与外界联通的生命线,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是开化人民勤劳智慧、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历史见证。

  世事苍桑,千百年过去了,古道或屡遭兵燹,或因公路建设,间有洪灾,破损严重,许多已不复存在,保存下来的也大都在崇山峻岭之间,现已荒废或淹没在杂草丛中。

  古道虽然已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交通功能,但作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依然被人们关注。目前,开化正在打造国家公园,今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旅游业。除了景区以外,能留人长住的是乡村旅游和户外运动。古道上历史遗存、人文典故都非常丰富,沿途风光优美,是摄影采风绝佳之处。如今,这些古道虽再难寻千百年前行人肩挑担扛的繁忙景象,但沿途古村落、古桥、古树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依旧吸引着游人来此徒步,成了驴友们的户外天堂。古道也由此得以重见天日。

  高速已热,铁路将通。在现代交通形成之前,大山深处的开化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方式与线路是怎样的状况?离开开化的山门,古道的那一边是什么?古道上有哪些动人的故事?有哪些待解的秘密?

  2016年,我们背着行囊上路了,一路踏歌而行,穿越古道探访那一头的世界,整理发现散落在古道、深山里的传统文化,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户外运动的发展。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三边古道行”系列报道,从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等角度重新审视古道沿线的独特风情和发展状况,敬请垂注。

  古树、老屋,寂静的古村落  钟槐春摄

  在开化有一座深山老林,这里藏着一群身手不凡的世外高人,劳作间隙挥拳舞棍操练南少林功夫;这里生活着一群天赋异禀的语言家,一张口5种方言谈吐自如……他们是一群隐居在开化的客家人。300多年过去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小村庄为何始终保留着客家祖先传承下来的习俗?带着探秘之心,我们踏上了寻访之路。

  一条避世古道见证客家人的沧桑变化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世外桃源,其“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远离尘世之境,令无数人追寻。

  如果世上真有桃花源,那么一个在陶渊明的文章里,另一个就在开化。

  晚秋,雨后初霁的清晨,蓝天澄澈,我们一路向西而行,驱车50多公里,从桃下线公路转至城白线、苏古线公路,逐渐进入山区,经过苏庄镇苏庄村、唐头村,一路往前,旁边多是绵绵群山。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大青石铺就的古道,我们兴致盎然,拾级而上。

  道路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宽约1米左右,只适宜一人行走。台阶都用大青石堆砌而成,已经被磨得光滑圆润,可见当年古道的繁华和农夫们的艰辛。古道两旁山高林密,种满了当地的特色产业油茶树,眼下油茶籽挂在枝头,小白花也开得正旺。头顶是参天的大松树,一场大雨过后,松针洒落一地,给古道铺上了一层红地毯,踩上去松松软软,攀爬起来也并不觉得累。

  往上走约10分钟,就到了山顶,一座木凉亭耸立绿树丛中,供人歇脚。下山跟上山的路并没有多大不同,走了5分钟,忽觉眼前豁然开朗,不远处便是农舍,清晰可见,一座世外桃源就这么闯入了我们的视线。

  眼前的村庄是苏庄镇古田村平坑自然村,它曾经也是一个不小的行政村,下辖龙上、宋坑、里平坑、外平坑、里深坑等5个自然村。

  从高处往下看,这里地形奇特,村庄深陷在崇山峻岭之中,三面被古田山、青尖、西坑尖、石耳山等千米以上高峰环绕,剩下的南面一条水路峡谷,四周悬崖峭壁,落差很大,人迹罕至。如今这条看似毫不起眼的平坑古道在当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平坑村周围高山环绕,深陷崇山峻岭之间  余志明/摄

  平坑村的居民以客家人为主,相传在康熙年间,平坑村赖姓祖先参与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为了躲避战乱追杀,举家从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赖坊村逃离,攀爬至此,见眼前的地形平坦了许多,避难的祖先欣喜若狂,当即决定安置在此,遂将村庄命名为“平坑村”。这里的高山峡谷也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他们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为了进出村庄,祖先们在这座平坑岭上开辟了平坑古道。

  “当时,到开化县城只有这一条路,出去办事或者采买都得走平坑岭。”59岁的古田村村支书汪灶桂是古田村洪源自然村人,“上世纪70年代,因为种粮需要,我们生产队常常10多人结伴从这里出去到池淮镇篁岸村附近挑石灰,全程70多里路,人多热闹也不觉得累。”

  1982年下着大雪的冬天,还是24岁的小伙儿,汪灶桂刚订了亲,丈母娘家造新房,要从开化采办物品。“解元岭积雪严重,往前就不通车了。只能肩挑110多斤的货物,还能健步如飞,3个多小时就到家了。”

  “那时候年轻,200多斤的木头谁都能扛,最多的人扛过305斤,这算厉害了。”提起年轻时候,老汪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一现状才被打破。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外面都有公路了,我们村里没有,进出太不方便了。”老汪感慨,“村里商量过后,决定修公路。”

  1979年12月,村里筹工筹劳后,开始动工。“最大的困难就是挖平坑隧道,以前没有高科技,只能靠手工打山洞,200多米的隧道足足打了三年。”

  1983年对平坑人而言是特别的一年,村里终于通上了公路,进出不用再翻山越岭。

  作为历史的见证,平坑古道的每一阶石梯、每一处痕迹都记载了悠悠往事,如一条时光隧道,带我们寻找客家人的前世今生。

  一座隐密古村演绎黄发垂髫的怡然自得

  走进村庄,眼前一棵巨大的古樟树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枝繁叶茂、威武挺立。密叶青翠欲滴,郁郁葱葱的树冠里不时传来鸟叫声。置身于绿色苍穹下,无不让人感受到古樟树岁月的温度和生命的热度。

  平坑溪绕着古树欢腾而过,拍打在巨大的鹅卵石上,水花四溅。忍不住俯下身,鞠一捧山泉水,入口清清凉凉、凛冽甘甜。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古樟树是有灵性的,自建村起就被祖先栽下了,祖祖辈辈与古樟树比邻而居。樟树越大,预示着当地的风水越好,人丁越兴旺。

  像这样几百年树龄的樟树、枫香、甜槠、红楠等古树,村里有42棵。几百年过去,古树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阅历深厚的睿智老人,屹立在全村人的心中,承载着一段历史和文化,是离家人的信仰和牵挂。

  古樟树下,有蜂农在此养蜂,几十个蜂箱沿着水岸一字排开。伴着潺潺水声,深吸一口,都能闻到空气中甜蜜气息。恰巧这时,蜂农正在割土蜂蜜,我忍不住偷尝一块刚取下的蜂巢,舔一小口,浓浓密密的甜味迅速在舌尖蔓延开来,“这真是大自然最无私的馈赠!”

  比古树更让当地人敬仰的便是村里的那座关帝庙。当地的老人说,客家人特别崇拜关帝,敬仰关帝的忠、勇、信、义精神,客家人的聚居地都为关帝建祠立庙,不少人还在厅堂、店铺设置关帝神位,对关帝焚香点烛,顶礼膜拜。“每逢过年或者保苗节等庙会期间,都要用神轿把关帝老爷的神像请出来巡游,高擎彩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祈求关帝老爷保佑。”

  带着无比的虔诚,我们一路往村中走去。越往里走,就觉“古”风扑面,一幢幢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映入眼帘,青砖黛瓦,斑驳粉墙,飞檐翘角,建筑透着古老沧桑,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由于在地理上,平坑村分别与江西婺源县和德兴市接壤,所以也成了吴越文化和徽州文化的混合地,房屋建筑也以徽派建筑为主。别致的飞檐、独特的样式,在阳光洒落下的斜影,如画般镌刻进人的内心深处。马头墙、小青瓦,朴素淡然,却不失大气、尊贵和精细。

  天气晴好的深秋,农户或在窗台上架梁,或在瓦背上摆上圆圆的晒匾,晒上辣椒、玉米等丰收果实,铺成一幅幅五色斑斓的调色板,这是古村里最美的景色。

  沿着村道一路往前,偶有三五老人坐在树荫下闲话家常,孩子们在眼前奔跑嬉笑,农家小院里不时传来阵阵鸡鸣狗吠声,青砖黛瓦与绿树清溪点缀辉映,远处山野阡陌间,炊烟缕缕,茶香袅袅,蓝天白云掩映下,平坑宛如一幅素雅的山水画。

  人人会说5种方言 都是武林高手

  里平坑、外平坑有村民400多人,95%以上都是姓赖的客家人。88岁的老人赖关鸿,已经是迁移至此的第八代客家人了。就像他一样,每一位平坑人都能将客家话、婺源话、德兴话、苏庄话和开化官话切换自如。

  “300多年来,我们还保留着祖先留下来的客家话,这应该是我们最鲜明的印记。”由于和德兴、婺源常年交流和通婚,两地方言也被传承开来,形成了多种语言混杂地。

  客家文化被称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老文化体系之一,在历史长河中被顽强保存下来的,除了客家话,还有特色鲜明的婚嫁习俗。

  “客家人娶媳妇,新娘上门以后不能下地,要姑父背进家门,然后换夫家的新鞋子,拜天地。接着从事先铺好麻布袋的地面上走过,新娘一边走,一旁就有人把3个麻布袋交替着铺好,一直到入洞房。”宋坑自然村88岁的老人赖和清介绍,“这是客家人特有的习俗——传布袋,代表嫁过来的新媳妇要传三代,有子孙满堂、长命百岁之美意。”

  另外,迁入新居,也基本保留了客家习俗: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

  “保留最完整的客家文化应该是南少林武术。”赖和清告诉我们,“从前我们所有客家人都要练习武术,时间久了,里平坑、外平坑和宋坑自然村练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在龙上自然村还是被传承了下来。”

  了解到此,更提升了我们踏访兴趣。告别了宋坑村,我们去探访那群隐居在深山中的世外高人。

  龙上村海拔700多米,村庄依山而建,高低不平。进村是一条石子路,真正是与世隔绝。

  龙上村居住有13户村民,71口人,以傅、邱两姓为主。村民大多数都会武术,练着正宗的南少林功夫。据邱氏、傅氏宗谱记载,邱、傅家族从福建上杭迁入。传说邱家始迁祖邱龙贵和傅家始迁祖傅尧生是姑表兄弟,为报杀父之仇,两人到南少林学艺,艺满出师,杀光了仇人(上杭县县官的岳父,他为霸占邱家的50亩良田,用计害死龙贵父亲),被官府兵丁追杀,逃难到了龙上村隐居。

  后子孙兴旺,便开徒教拳、棍武术,把南少林武功传授给后人,一代传一代,一直到如今。

  村民傅林汉刚从地里干活回来,放下锄头,兴致一来,提起木棍就开练起来。

  一挑、一扫、一枪、一打,招招力道十足,动如潮水、静如磐石,气势恢宏,将少林功夫的刚柔尽显无疑。两套拳棍打下来,傅林汉虎虎生威,丝毫感觉不到疲惫。细问之下,惊觉眼前这个看似30出头的年轻小伙竟已到52岁中年。

  几百年前,行人络绎不绝的古道,因为公路的修建,汽车替代了徒步,平坑古道利用率大大降低,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平坑人的风俗习惯也被当地渐渐融合,像苏庄镇的每个村一样,粉蒸菜是他们的特色菜肴。

  2001年,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成立,“人类基因库”对于全球科研人员具有独特魅力,平坑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被更多的世人注意。

  这个世外桃源的神秘面纱正在慢慢地被揭开……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朱茜 余问清    编辑: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