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90后”蛋雕师
薄如羽翼的蛋壳,精准绝伦的雕刻,通常人很难把两者联系起来。但在华埠镇叶溪村,却有一个人做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他叫姜聪,是一名“90后”,他以刀代笔,在小小的鸡蛋壳上做出“大文章”。栩栩如生的游鱼走兽、惟妙惟肖的花草人物,在轻薄的蛋壳上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功底。9月9日,记者在华埠的一家铺子里见到了正在进行蛋雕创作的姜聪。
浪漫的邂逅迷上蛋雕
1991年出生的姜聪,大学就读于杭州科技职业艺术学院。他从小学开始就对绘画特别感兴趣。遇见蛋雕,姜聪说是缘于一次“浪漫的邂逅”。2008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关于介绍蛋雕的记录片。姜聪深深地被片中民间艺人精湛的雕刻技艺打动了:一枚枚不起眼的蛋壳,在他们的刻刀下竟然成为了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能在蛋壳上雕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风景,这是多么奇妙的事!他当即就下定决心,要把这门技艺学到手。
《百福镂空图》
自从有了这一次的“浪漫邂逅”,姜聪就开始认真琢磨起蛋雕艺术。他买来大大小小各种刻刀,利用学习之外的业余时间,凭着自己的悟性,照着画图稿,开始了他的“求艺”之路。“在椭圆形的鸡蛋上作图不同于纸上,图案会变形。蛋壳很薄,每下一刀都胆战心惊,下手重了它会碎,轻了它又不明显,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前功尽弃。一旦进入状态后,则就考验耐性了,两三个小时保持同一个姿势,枯燥、单调,不容半点差错。”姜聪说。为了破解这些难题,他先从“一、二、三”等简单的汉字和图案入手,练习蛋壳的空间布局和雕刻力度。
在开始的那段时间里,为了苦练技法,被他刻破的鸡蛋不计其数。“那时候,家里一日三餐都是吃鸡蛋,吃得大家看到蛋就怕。”
探索“如履薄冰”的艺术
姜聪介绍蛋雕是否美观,蛋的选择至关重要。要雕刻出完美的蛋雕艺术品,不仅是对雕刻者雕刻技术的考验,更要经过选蛋、钻洞、清洗、设计、雕刻等复杂的步骤,而这每一步对刚入门的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花开富贵》
“蛋的挑选是一门大学问呢!”蛋要选大的,而且要表面光滑没有斑点,这样的蛋雕刻出来才更加美观。颜色深的鸡蛋壳更加厚实,在雕刻时才能呈现出层次感。为了找到理想的蛋壳,每次去市场买蛋,他都会特意要求要“颜色红”、“蛋形好”的蛋。他对蛋壳质量的高要求,让市场上卖蛋的人都感到纳闷,甚至有人打趣他到底是吃蛋,还是吃蛋壳。“蛋雕首先要把蛋液排出来,之后再进行消毒、绘画图案等。到了正式雕刻的环节,蛋壳本身就易碎,而要在如此脆弱的蛋壳上“动刀”,可想而知是有多么艰难。在制作蛋雕时必须把蛋握在手心,这样蛋壳才能受力均匀;雕刻时下刀用力也要均匀,刀不能太直,要倾斜一定的角度,因为刀刃直接接触表面,蛋壳更加容易破碎。”姜聪如数家珍地对记者说起蛋雕的点点滴滴。
蛋雕从一个蛋壳到成品至少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蛋雕的创作是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过程。每一刀都可谓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尤其是雕到最后那一刻,心情更加紧张,生怕会前功尽弃!”
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姜聪的中指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从第一次拿起刻刀到雕刻出一个成形的图案,姜聪用了三个月时间。
“九年面壁”雕得一蛋
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为了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祝福,姜聪化了五天时间雕刻了一个《福娃》,这是他的第一个蛋雕处女作。
《喜福娃》
凭借刻苦勤奋的学习,2009年,姜聪获得“浙江省初级工艺美术师”称号。
2010年,姜聪参军入伍光荣地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他不仅把蛋雕艺术带进军营,还结合自己的认识,创作了许多贴近军营的艺术作品。为此,北京军区《战友报》以《喜爱雕蛋的新兵》为题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4年,姜聪的蛋雕作品《花开富贵》在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化报社、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我的手艺”大学生设计大赛中荣获学生市集组木制雕刻类别入围奖。
2016年8月,他的蛋雕系列作品《荷花锦鲤图》等入展由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手工DIY产业促进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创意手工DIY(国际)特展“致?匠心”中国手作大赏。
一枚小小的蛋壳给姜聪带来了无穷乐趣。他也凭着对蛋雕艺术的热爱,谱写着生活的乐章。
“蛋雕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年轻一代有责任把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今后,我想还要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自己蛋雕艺术水平,让更多人了解和走进蛋雕艺术世界。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蛋雕,如果条件允许,我准备组建一个专门团队,把我们开化好地方的好风景搬到蛋壳上,让它走出开化、走向世界。”说起未来,姜聪充满了憧憬。
《荷花锦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