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古代书院对开化文化的影响

2013年10月10日 16:10

  开化县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古代书院有13座,据《光绪·开化县志》和《民国三十八年开化县志稿》、明·弘治《衢州府志》、万历《浙江通志》等记载,它们分别是“七虎堂、包山书院、一封书院、西川书院、崇文书院、天香书院、钟峰书院、崇化书院、双竹园义学、逢辰书院、霞山书舍、南峰书院”和“东皋书院”。

  七虎堂又名“七贤堂”,位于县南三十五里华埠黄泥岭下(今华严古刹),是开化县最早的古代学堂。宋·元佑年间(1086—1093),由太常少卿江纬创建。江少齐(礼部员外郎鄂州知府)、江朝宗(太学内舍密州知州)、江少虞(建、饶、吉三州太守)、程俱(徽猷阁待制)、李处权(德兴人,翰林学士)、赵子昼(燕王五世孙,龙图阁学士)及汪藻都曾负笈至此求学,因文章才华气势磅礴,时人称“文中七虎”。程俱登第后,匾其恩师讲学之堂曰“七虎堂”。江纬,名慈,字彦文,城关塘口人。元符三年(1100)赐进士第,任缙云县令。政和七年,授太常少卿。建炎间,以言事杵,后归居山林,遂创建“七虎堂”。

  包山书院位于崇化乡十都马金镇,宋·淳熙间,汪观国于居所旁建“逍遥堂”及“听雨轩”。子汪宏从学吕东莱。后吕东莱、朱晦庵、南轩、陆象山会于听雨轩,各赋诗赞之。庆元间,汪宏中武进士,历官武翼大夫。咸淳间,汪宏年老归居,于包山之南立熟,中祀朱、吕二人。元至正二十六年(1294),汪宏、孙继荣请于省,立教官,以熟为书院,朝廷赐匾额“包山书院”。元统元年(1333),包山书院内建明伦堂、尊贤阁、置经籍、补祭器,规模具成。

  一封书院位于杨林镇下庄村,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程建德所建。书院中祀状元、安抚使程宿,都官郎中程迪,少师卫国公程俱等先祖,延名师以训导本族及入门子弟。

  西川书院位于杨林镇新源西坑,遁源程国梁,大德五年(1301)平江府教谕,子程斗山,南康府白鹿洞书院山长,元成宗时,辞官回籍,创建西川书院。以正心室欲教悌忠信为纲领,以忧君国爱子蕙黎元为实用。一时人才济济,潘屏边郡大半皆先生子弟。明正德初,毁于饶寇。六年(1511),依旧址规模重建,麻城教谕江泗作《重修西川学院记》。

  崇文书院位于六都大溪边乡阳坑口村,依西岩山而建。宋·景定三年,进士余坦建崇文书院。咸丰间,乡贤集资重修。光绪《开化县志》记载:西岩,县北六十里,高十余仞,广倍之。洞顶有清泉一线,溅滴不绝。右侧有一小口,光自内出,屈身可进数十步,别开一境,深五丈余,举目有天可窥。书院共分两层,上祀文昌及朱·吕名儒,中户讲堂,旁开学舍,安置诸生童,砚、席、楼、廊、厨、涪无不具备。少监程俱常隐此。

  天香书院位于县城内卧佛山脚下,清·乾隆初,戴世伟捐建。天香书院地广三十三弦,褒二十九弦,宅两进,各五楹,前庭宽敞,中有巨桂,后耸岑楼,亮度作幽窗疏阁。后又捐田三十亩作膏火资。国朝知县李书升作有《天香书院记》。道光三年(1823)坍塌,咸丰六年(1856),重建。同治三年毁,十三年又重建。

  钟峰书院位于县城内钟山脚下,清·嘉庆年间,宋思襄于雍正学宫旧址倡议捐造。光绪八年大堂倾圮。十年杜逢昌输资再修建。同治十年增造魁星阁。

  崇化书院位于马金包山,清·嘉庆十九年创建,与包山书院并列。咸丰十一年毁于太平军战火。同治三年,移至汪山下,合乡并建,为十三楹。上为正谊堂,进列三祠,中祀朱吕夫子。堂上有楼,祀文昌星。右祠为报功堂,左祠为显化堂。并建有藏经室和亦乐斋。潘树堂作有《重建崇化书院记》。

  双竹园义学位于金水乡七都村头镇青嶂村,北宋·元丰八年(1085)前后,由该村乡贤余仁合在此创办义学。赵抃未第时,道径余仁合家,夜宿其檐下。余仁合延请赵抃在双竹园义学教授弟子。

  逢辰书院位于云台乡十七都长虹乡蛟峰村蛟塘山双峰之顶,宋·淳佑十年(1250)由状元方逢辰所建,时年庚戌方逢辰榜,方逢辰高中状元。在故里,方逢辰曾聚徒讲学,时人称为“蛟峰先生”。

  霞山书舍位于崇化乡九都霞山村东,即今霞山古钟楼底。元·至元二十四年由乡贤郑天鳞所创建。初名“文会堂”,又名“严堂”。

  南峰书院位于县城之南面,明·嘉靖年间(1522—1565),由徐氏族人创建,为其族人讲读之所。方豪所著《昆山稿》中有记。

  东皋书院位于石门乡二十九都东岸村,建于清·康熙初年。明·崇祯已卯史部侍朗汪庆百之子及其6位孙子均求学于此,故时人称为“东皋七凤”。

  书院教育始于唐而兴于宋,在南宋以后书院教育繁荣发展的背景之下,山村野叟的大山坞开化,书院教育也从无到有,不断地发展兴盛起来。自宋·元佑年间(1086—1093)江纬首次创建“七虎堂”直至清末,开化县在宋代有书院6所,元代2所,明代1所,清代4所。而开化县自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建县以来,科举高中状元2人,登进士第214人(其中武科2人)。两宋时期共有进士147人,元10人,明48人,清9人。在古代,科举应考的主要渠道是县学,县学无疑是官学。而散处开化各地的由民间、私家创建的学堂书院,则以收藏图书典籍、聚徒授课、私人讲学为主。南宋王应麟在《慈湖书院记》中说:“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礼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充分说明了书院与古代的庠、序、塾功能一样,其作用主要在于教化民众,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从宋元至明清时期开化的书院数量、士人著作多寡、开化出现的名人进士及录入《四库全书》的典籍来看,古代书院无疑在敦睦民风、文明开化、繁荣和推动开化地域文化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有着积极的影响。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张蓓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