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2年2月17日 10:26
三、扎实做好2012年政府工作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创造绿色竞争新优势,实现转型发展新突破,意义重大。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建议2012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8‰以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和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以启动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顺应山区开放开发和陆海联动、山海协作的新趋势,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山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总要求,着力构建以“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山区生态产业体系,培育富民大产业;着力推进以“小县大城”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构筑生态大家园;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省际边界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实力,优化发展大环境。突出规划引领。对照《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加强与“十二五”规划等的衔接与融合,科学编制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配套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钱江源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文化发展和“小县大城”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深化改革创新。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鼓励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谋划推进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统筹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低丘缓坡保护与开发等土地利用机制创新,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理顺国有投资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山海协作方式,探索与发达地区共建共享产业园区,实现区域之间优势互补,推动陆海联动大发展。争取更大支持。加快革命历史考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老区内涵,修复保护库坑、福岭山等革命遗址,立足革命老区,积极向上申报中央苏区县,努力争取《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优惠政策的落地实施。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碳汇林业。
以“钱江源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与特色文化交相辉映的优势,促进自然生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高度融合,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县域经济扩量提质,转型发展。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作用,加强旅游工作协调和指导。出台政策,吸引大型企业投资兴建休闲养生康体基地、培训中心。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配套完善农家乐、茶文化等专项规划,谋划实施茶博园等一批休闲旅游度假基地项目,形成旅游业发展合力。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开展钱江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启动县旅游集散中心、西渠改造、森博园项目建设,加快根博园度假村建设。实施酒店“创星升星”工程,加快开化国际大酒店、南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进度,着力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启动城华三十里黄金水岸线建设,在马金溪沿线重要节点设置亲水平台等景观设施,开展河道清淤和生态治理,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目标。加大钱江源、古田山保护开发力度。推进“森林开化”建设,加快荒山造林和主要公路沿线绿化彩化,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加强动植物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着力扩大影响。加大钱江源生态文化宣传推介力度,策划举办好 “钱江源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节”等活动,积极融入浙皖赣三省边界旅游经济圈。争取列入省级旅游度假区。
(二)以推进产业转型提升为主线,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立足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构筑大平台。深化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集聚、服务、融资和创新功能。修编完善园区及华埠、池准、马金等工业功能区规划,促使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努力提高供地能力,为承接大项目做好准备。深入推进三元下区块生活服务配套建设,提升园区发展能力。完善土地、林地流转机制,引导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全年力争流转耕地、林地1.5万亩以上。加快来料加工点建设进度,建成音坑来料加工园区并投入使用,推动规模化经营、工厂化管理,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发展大产业。按照“坚定发展‘三新’产业、努力提升传统产业、注重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完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转型提升。立足“3+5”产业基础,加化资源整合,推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完善政策导向,加大帮扶力度,引导企业准确分析形势、增强发展信心、推进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光伏产业面临的困难。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载体,不断优化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步伐,推进山区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推进茶、菌等主导产业规模化、精品化、标准化发展,积极发展清水鱼、山地蔬菜、油茶、毛竹、蚕桑、干鲜果等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市场对接能力。推动房地产业、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展住宿餐饮、休养娱乐、科技信息、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建设大项目。认真落实“十二五”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完善推进协调机制,加大考核力度,扎实开展“互看互学互比”活动,用好项目前期专项资金,推进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前期工作。着力保障要素配置,攻坚克难,实施“四大工程”、政府性投资项目103个,投资额46.2亿元。完成杭新景高速公路开化段政策处理工作,保障工程无障碍施工。主动向上对接,争取九景衢铁路早日开工建设。实施“特扶”项目攻坚年活动,细化责任分工,倒排时间任务,落实推进措施,基本实现“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目标。立足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大力改善交通基础条件,发挥边界区位优势,提早谋划仓储、运输、分装、配送等现代物流业项目。
培育大企业。实施优势企业培育壮大计划,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企业战略合作、资产重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力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深入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专项活动,落实好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解难题,度难关。健全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精、专、特”方向发展。力争新增亿元工业企业3家。深化“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培育、引进2家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实施品牌化、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全年力争新增省级品牌4个。
(三)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借助山区科学发展政策东风,努力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强化土地保障。坚持“亩产论英雄”,完善建设用地投入产出考评和低效用地退出机制,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行建设用地“净地”出让,消化吸收转而未供土地2000亩,盘活存量闲置、废弃土地500亩。结合杭新景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施工和下山搬迁工程,认真实施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着力解决好土地资源开发历史遗留问题,新增耕地2000亩以上。
强化资金保障。改进金融服务,研究政策激励各类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争取启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对金华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开化予以支持。积极协助相关企业做好上市前期准备工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强化科技和人才保障。全面实施《“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调整完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力度,努力破解发展瓶颈。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加强企业家素质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保障主导产业用工需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新培育省市级研发中心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5家。
强化能源保障。积极关注煤电油气运供求变化,增强经济运行保障能力。启动110千伏马金输变电建设,科学制订有序用电方案,努力缓解区域用电紧张局面。实施企业用能与产出效益挂钩制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单位能耗低的企业和纳税大户,在用电增容、用电指标上给予倾斜。广泛开展“质量强县”活动,建成浙江省硅材料质量检验中心、衢州市特种设备检验中心开化分中心。
突出招商选资。探索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转变招商方式,开展专业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和中介招商。注重挑商选资,提高项目质量。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生态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和现代农业精品园区项目,完善招商政策,加强与央企、省企和大型民企的沟通对接,引进有实力的投资商,争取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建立履约评估制度,完善项目决策咨询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强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对接,开展政府间横向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县外资金16亿元。
(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保障,着力提升城镇魅力
坚定走“小县大城”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强“一城三区”和中心镇建设,联动推进中心村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建立土地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落实县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设计,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控规单元划分规划,实现近期建设范围控规全覆盖。启动解放南路综合改造、古溪路延伸、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完成芹南农贸市场拆迁,并启动建设。彻底解决南湖、青少年宫等片区拆迁遗留问题,加快推进岙滩村、电影院等片区拆迁工作,分期分批、定点定位改造老城区危旧房,不断改善城市面貌。探索推进城市网格化、数字化管理。实施环卫保洁市场化改革,加强城市绿地养护管理。优化城区路网结构,科学规划设置停车场(位),完善道路标志标线,实施路面监控,强化车辆管理,保障城区道路通畅。强化城市规划知识宣传,大力整治历史违章建筑,努力杜绝新生违章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有序推进。完善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合理设置流动营业摊点,制止各类占道经营、乱挂乱晒行为,营造文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推进新农村建设。修编中心村建设规划。以“六化促六美”为抓手,加快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新建、续建15个中心村、重点村,实施百村整治和沿线提升工程。加强村牌路牌设置管理。深化农村清洁工程,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处理模式,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考核考评力度,严格督查检查,确保农村卫生环境整洁。创建农家乐特色乡镇1个、省级特色村2个、省级特色点4个。完成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启动实施齐溪水库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改造提升低产田、低产园、低产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重视抓好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续工作。
完善公共服务 。大力实施农民搬迁工程,加快东城、园区、华埠、池淮、马金等5个县级脱贫小区建设,研究制定奖扶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开工建设黄衢南高速公路开化互通与205国道连接线,城白线建成通车。实施205国道示范工程,继续开展农村公路大中修,加大农村公路占道行为整治力度,提升公路安全运行能力。加快城乡公交建设,规范出租车经营管理。加快推进邮政站所等网点建设。
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深化“5•5”生态日活动,不断巩固提升生态县建设成果。深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工作。完善减排工作体系,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大项目监测,实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总量“双控”管理,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探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工作,增强企业污染治理和减排的积极性,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提高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向心力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运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和充分就业。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提升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水平,提高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参保率。开展低收入农户统计调查,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低收入农户应保尽保。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建设,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省内异地联网结算。基本完成县福利院新建项目一期工程。完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建设,争创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政策,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发展社会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启动省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扎实推进广电数字惠民工程,加快“一省一网”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启动省教育现代化县创建工作。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村卫生室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发展中医药事业。持续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和省卫生强县创建工作。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巩固提升体育强县创建成果。夯实计生基层基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统计、档案、史志等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年”活动,深化“平安开化”建设。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访约访接访活动,定期排查分析不稳定因素。加强人民调解中心建设,全力构建劳动人事争议、医疗、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提升化解社会矛盾的整体水平。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社会治安整治,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加强精神病人、违法青少年、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管理,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切实维护全县社会稳定。规范民间资本管理,促进民间资本健康流动。建立完善价格听证制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确保物价基本稳定。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质量安全。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宣传教育,推进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深化校园、企业等重点领域隐患治理,有效杜绝重特大事故。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抓好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开展“防汛防火防疫”应急救援演练,提高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加强资源林政管理。支持驻开部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人民武装、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做好优抚安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在全面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抓好各类惠民安民工程项目。一是就业方面,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850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900人,帮助110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基数归零、动态归零”。二是养老保障方面,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00人;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新扩建4个乡镇敬老院。三是保障性住房方面,新增城市各类保障性住房395套3.7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60套0.5万平方米、廉租房60套0.4万平方米、公租房170套1.1万平方米。四是医疗保障方面,县内乡镇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30%;城乡居民住院医疗费用封顶线增加到8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0%以上;基本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室)规范化建设,乡村一体化管理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完成第一人民医院主体工程。五是基础教育方面,启动开化县实验幼儿园建设,建成岙滩等6所幼儿园;完成华埠初中主体工程;中小学生均营养餐标准由350元提高到750元。六是基层文化方面,完成255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新增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1.5万户,农村广电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七是扶贫开发方面,完成下山搬迁1750户6000人,新增来料加工厂房20幢1万平方米,新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100名;确保8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八是公共设施方面,建设村邮站252个;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0公里,改造田畈、孔埠等危桥10座。九是污染治理方面,新铺设城镇污水配套管网4.16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1%。十是公共安全保障方面,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改善3万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综合整治农村河道19公里,除险加固水库3座、防洪堤14.6公里。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编辑: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