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松竹梅
2011年7月20日 11:42
松:坚贞不屈的陈毅
1934年秋,红军主力北上抗日,陈毅因负重伤,奉命留在江西坚持游击战争。据后来陈毅自述,在赣南地区的那三个年头,是他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野营人对雪光横”,不能谓之不艰;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不能谓之不苦;“日搜夜剿,满山抄”,不能谓之不险。
然而,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陈毅是如何面对生死考验的呢?“莫怨嗟,稳脚度年华”,何等沉着!“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何等坚定!“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何等乐观!
艰苦的环境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不正是陈毅同志坚贞不屈的精神写照吗?
竹:坚韧不拔的方志敏
1934年7月,正值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实施战略大转移,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的几千名将士在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十几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在十万国民党军长达数月的围追堵截下,红军将士们翻山越岭、东躲西藏、饥寒交迫,已是疲惫不堪。
1935年1月13日凌晨,红十军团进入开化县杨林镇南华山,那时正下着漫天大雪。方志敏身患重病,咳嗽不止,还不时咳出血来,但他拒绝同志们的搀扶,顽强地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前进。经过一片竹林时,他看见一杆杆翠竹被大雪压得低下头来,心想身处困境的红军不正像这些翠竹吗?但他没有悲观气馁,反而慷慨吟出“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的激昂诗句。方志敏的顽强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大鼓舞了红军战士们前进的勇气。
方志敏这种压不垮、摧不败的翠竹精神,就是韧的战斗精神,就是共产党人积极乐观、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
梅:傲霜斗雪的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这首诗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意挑起中苏战争,对中国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施加压力,内忧外困,“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恶劣政治环境的象征。那俏丽的“花枝”,就是中国共产党;“她”那笑傲冰雪的英雄气概,就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虽然毛泽东一生中写梅花的诗词很少,但他那傲霜斗雪的大无畏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却随处可见:“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特别是他在1935年10月写的那首气吞山河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气概。
在革命的腥风血雨中,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坚贞不屈,像青松那样挺拔,像翠竹那样坚韧,像梅花那样战斗,一路跋山涉水,终于迎来了新中国。如今,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共同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杜福军
编辑:
王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