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思想之光照亮脱贫征途

2021年2月28日 14:36

历史,又一次醒目地铭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新里程碑。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千年梦想,圆在今朝。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在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手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这一人间奇迹,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彰显,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思想之光,照亮脱贫征途。

思想就是力量

  减贫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15年10月1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他动情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数十年斗转星移,初心不改,使命在肩!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劳动,到河北正定,再到福建、浙江、上海、北京……习近平总书记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念念不忘让老百姓生活得好一些,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中国曾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为消除贫困进行了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后,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每年新年国内首次考察看扶贫脱贫,每年全国“两会”同代表委员共商扶贫脱贫,每年国家扶贫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汇报……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从西北边陲到云贵山区,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图为大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摄

  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总书记就到河北阜平考察扶贫,追忆聂荣臻元帅“阜平不富,死不瞑目”遗愿。他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在湖南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思想就是力量,思想的伟力最强劲、最深厚、最持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脱贫攻坚实际相结合,深刻回答了为什么扶、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等我国脱贫攻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全面系统、深刻丰富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一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理论,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强调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调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强调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强调实现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这一理论,深化了对减贫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关键在党的领导

  2020年4月21日下午,陕西省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里,满山绿意,茶香扑鼻。习近平总书记满带微笑,走向正在工作的茶农们。在他身旁,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从党的总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五级书记”同框,吹响的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集结号。

  近年来,陕西省平利县蒋家坪村充分发挥茶主导产业带贫效应,探索建立“支部+园区+贫困户”机制,带动群众增收。图为2020年4月24日拍摄的平利凤凰茶山。 新华社发 李世锋/摄

  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强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亲力亲为;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对表现优秀的,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可提拔重用;要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他要求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2012年12月,他在河北阜平考察时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这样说:“你们的工作很关键”,要抓好党建促扶贫。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脱贫攻坚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攻坚战,必须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突出实的导向、严的规矩,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坚决反对大而化之、撒胡椒面,坚决反对搞不符合实际的“面子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吃苦耐劳、不怕牺牲,以忘我的情怀追求人民的梦想,用热血燃烧出信仰的熊熊之光。这一个个名字动人心魄:黄文秀、姜仕坤、王新法、巨彦军、张小娟、姚会林、刘正明、郭明亮、蓝标河……1800多名党员干部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牺牲奉献,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鲜红的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阜平,是一片英雄的土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2012年12月29日下午,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仅40余天的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阜平考察革命老区扶贫工作。总书记进村入户看真贫,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他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贫困是生产力落后的表现,同时也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是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最终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共同富裕问题,“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从热闹繁华的社区街道到偏僻落后的贫困山村,从老乡家里的厨房炕头到共商国是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彰显了对人民的情怀、为人民的担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治国有道,富民为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数据能够最直观说明问题。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8年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套,960多万人“挪穷窝”;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项制度保障范围,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这一彪炳史册的胜利,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增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当前,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消除贫困依然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相关报告,发展中国家贫民窟居民数量一直在上升,一些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呈显著扩大趋势。事实证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反观中国,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依靠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成功实现了7亿多人的大规模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一亘古未有、举世惊叹的伟大成就生动有力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构筑起制度的四梁八柱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书记和省长在脱贫攻坚责任书上签了字。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说:“这就是你们给中央立下的军令状,每年要向中央报告脱贫攻坚进展情况。”2个多月后,中办、国办印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在2017年3月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总书记重申:“这是军令状,完不成是要追责的!”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从省区市到村一级,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签订,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导。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创新,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构筑起制度的四梁八柱。这个制度体系中,根本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

  脱贫攻坚实践证明,这一套制度安排,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坚持制度建设、执行、监督、考核有机统一、环环相扣,符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提高了脱贫攻坚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完成提供了坚强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图为2020年5月15日,湖南省十八洞村第三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一起通过网络直播推销土特产。 新华社发 陈思汗/摄

  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2013年开始,按照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的要求,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对贫困村的全覆盖。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扑下身子、倾情投入,用无私奉献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精准扶贫是伟大创举

  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一个藏在湘西偏僻幽静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贫困村。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他和乡亲们在空地上围坐一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大政策。近年来,十八洞村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由2013年时人均年纯收入166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理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上升到扶贫开发基本方略的高度,提出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坚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要求把精准扶贫贯穿扶贫开发的全过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制胜法宝。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扶真贫、真扶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党中央的部署,一项史无前例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展开。2014年,扶贫系统在全国范围开展贫困识别,对扶贫对象实行规范化管理。从点到面,从基数到进度,回头看、动态管,建档立卡扣好了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也为共和国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脱贫档案。

  识贫要精准,扶贫也要精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是大政策,大政策还要细化,关键是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就像绣花一样,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搞大水漫灌,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手榴弹炸跳蚤”是不行的;坚持分类施策,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精准扶贫是手段,精准脱贫才是目的。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很深很细的思考,很早就作了部署。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退出机制,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实行严格评估,实行逐户销号,努力做到精准脱贫。在退出上,总书记反复强调,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脱贫摘帽后还要稳一稳、沉淀沉淀,确保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中,精准扶贫理念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创新了传统扶贫开发路径、资源使用方式、开发管理模式、考核评估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科学路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方法的成功运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

扶贫必先扶志 治贫先治愚

  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宁德地区所辖9个县中有6个是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中有52个是省级贫困乡镇。面对闽东落后的实际,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遍访闽东9县,强调要有“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提出了扶贫先扶志的理念。今天,宁德这只曾经的“弱鸟”,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羽翼渐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对贫困地区来说,外力帮扶非常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为,即使外力帮扶再大,也难以发挥作用。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和一些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引导贫困群众增强主体意识,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有了“先飞”的志向,还得有“能飞”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常讲,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摆脱贫困首要的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既要加大投入进行“输血”,又要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要加强老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授之以渔,使他们都能掌握一项就业本领。”总书记的教诲言近旨远。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大凉山腹地考察时,一位彝族村民说以前她生病了,以为是有鬼附身。总书记说,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一定要驱走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

  “穷”和“愚”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如何破解?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他强调,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斗转星移,春华秋实。截至2020年9月15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降至24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降至0人。义务教育有保障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之一,擦亮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底色。

集中力量大扶贫

  一部被称为“土味扶贫剧”的电视剧《山海情》,不经意间在全国城乡火了,许多青年人也被感动得泪水涟涟。《山海情》讲述了一段真实历史:宁夏西海固干部群众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政策支持下,通过整体移民搬迁,将曾经“胡风怒卷黄如雾”的“干沙滩”建设成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的“金沙滩”,过上富裕幸福的好生活。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离不开习近平同志的关心、倡导和推动。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到西海固考察时,提出建设闽宁村的设想。闽宁村从设想,到一步步建设,今天已发展成欣欣向荣的闽宁镇。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访故地,看到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他感慨地说:“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第二天,总书记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高度评价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指出这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脱贫攻坚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社会力量,聚集资源要素,形成长效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唯有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才能有效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逐步致富。“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

  贫困治理是一个社会再动员、再组织、再塑造的过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342个东部经济较发达县结对帮扶570个西部贫困县,310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军队和武警部队定点帮扶3500个贫困村;中央企业开展“百县万村”扶贫行动,民营企业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千千万万扶贫善举彰显的社会大爱背后,是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

  同贫困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合力战贫中,全国上下大力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行动,全社会形成了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

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贵州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文化广场上,开展春节民俗活动的乡亲们载歌载舞,唱起了欢快的苗家迎客歌。2021年2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看望乡亲们。总书记亲切地说,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越临近脱贫攻坚最后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就越关心脱贫后的工作部署。过去一年,他在陕西、宁夏、湖南等多地考察时和多个会议上都反复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光耀全球。在为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应清醒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有些地方脱贫成果仍然脆弱,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顺利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脱贫攻坚后的问题不止是“如何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为人民谋幸福只有起点,永远没有终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十四五”时期,我们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到2035年,要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一心一意追求老百姓的幸福。路很长,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这方面不能有一劳永逸、可以歇歇脚的思想。唯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思想指引来路,思想照亮未来。回首来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脱贫奇迹。眺望前路,只要坚定不移用这一光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就一定能续写新的奋斗史诗,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来源:求是网   作者:同 心   编辑: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