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糕、火包肉、米羹 寻访“古六都”传统美食 感受舌尖上的乡村文化
大溪边乡所属区域是元朝以来的六都辖地,与淳安交界。由于千里岗山脉形成的山岭重叠,自古与外界鲜少往来,因此保存了诸多历史遗迹和农耕文明,美味的地方饮食就是其中之一。本期《寻踪三古》将带您走进大溪边乡,去寻访传统而又淳朴的美食,探寻这些美食里蕴含的乡村文化。
2016年5月7日,一部介绍传统小吃——开化气糕制作工艺流程的短纪录片,在腾讯视频平台上线。5分15秒钟的视频瞬间刷屏。
在这部唯美的影片里,大溪边乡墩南村柴塘自然村的王大妈从小溪里捞来小虾、余大伯在山上收获一把野葱……一举一动都透着小山村的遗世独立。从早到晚,夫妇俩虔诚而又严谨地遵循传统工艺,泡米、磨浆、配料、上灶、气蒸、起锅。当晶莹细腻、软糯蓬松的气糕,热气腾腾地端到村人面前时,那种深远浓厚的乡情,就被深深地印刻在手机的另一端,那些观众的记忆里了。
在开化,特别是东北部的一些地区,开化气糕原本是特定的时令小吃。农历七月半,也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这一天,人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和习俗来纪念祭祀祖先,大溪边乡也一样,家家户户都要选最好的米,配最好的菜,蒸出最香的气糕,用来祭祀祖宗,这是老祖宗(中元节)留下来的习俗。
食礼,是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饮食规矩。2012年,由原大溪边乡文化站站长方德祖主编的《和美大溪边》一书,就详细记录了待客礼、坐次礼、进食礼、敬酒礼等家族礼俗。
方德祖介绍,在过去,大溪边乡虽然是个穷乡僻壤之地,但是人民很重礼仪和礼节,受理学思想的影响至深。
大溪边乡墩南村,一座山石砌成的普通民宅前,主人余和平正在晒梅干菜,他一见有客,赶紧奉茶,非常热情。
大溪边人的待客礼俗十分周到,客人到来以后要起身迎,奉茶敬烟要问声好,做鸡蛋面给客人吃……倒茶只倒七分满,讲究的是对客人的一种尊敬,“留住三分是人情”。
家族家训,是名门望族规范族人日常行为的准则。“孝父母、友兄弟、重祖先、爱国家、睦宗族、正婚姻、教子弟、勤职业”的族训,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封建道德规范。
离墩南约8公里外的方田村,穿过村后的田间小路,找到那幢建在竹林里的老宅时,一股春风扑面而来。
在与主人的闲聊间,听到了厨房里的阵阵剁肉声。据介绍,这是火包肉,制作过程非常费时。选取的猪肉有肥肉和仔排两种,用盐、生抽、料酒、生姜和辣椒酱调和拌匀,入盘腌制几个小时,然后用箬叶包好气蒸。
等待美食,是需要耐心的。火包肉起锅前,主人并未闲着。她灵巧地将鲜活的清水鱼剁成肉块,然后在另一口烧烫了的锅里,过油置鱼,放盐加酒,添姜放蒜,撒入紫苏,文火慢煮。这种流行于开化的清水鱼烹饪方法,使鱼汤浓白如乳,鱼肉晶莹似玉,清新的紫苏增添了鱼的鲜美。紧接着,油煎豆腐干、腊肉炖竹笋、碳火汤瓶鸡,丰盛的菜肴,源于自给,各有各味,特色明显。
一个多小时后,令人神往的火包肉起锅。而此时,一桌农家大餐也随之开席。
在大溪边,吃饭的时候,客人要坐尊位,主人坐侧位,酒要倒满,敬酒起身,菜一定要让客人先吃,这是老规矩。而在平时,一家人吃饭也讲究长幼有序,到现在还没怎么改。至于菜,以前是没有这么丰盛的,有什么吃什么。现在招待客人,绝对是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
千里岗山脉包裹下的大溪边,群山交错,缺水少地。旧时稻米自给不足,多以杂粮充饥。“糠菜半年粮”,于是,便有了以姜、蒜、辣为主辅料,混合腊大肠、豇豆干、辣椒干,醋豆腐和大米等食材,做成辣味十足的米羹和米粿;用山玉米和土大米,浸泡9天,石磨磨浆,土灶炊熟的筋道粉皮;还有用土小麦,经过发酵、做型、拉弹等三十六道工序的麦香索面。
无论是做成饼、煮成粥、压成面,大溪边的美食总以一种朴素的姿态,代代沿续,不愠不火,不急不躁,带着泥土的芬芳,保持原始的味道,一如醇厚浓郁的高梁酒,酒性浓烈,但香味悠长。
这,就是大溪边!自元以来的开化古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