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新闻网

开化清水鱼助农增收不停步 产值有望突破1.6亿元

2017年12月12日 17:04

  “这里一共有18个鱼塘,从三伏天开始,除了招待游客,我基本都在忙碌着怎么样把它们改造成精品坑塘的活,以更加科学地控制水中的含氧量,让清水鱼生长得更好。”日前,当记者再次来到开化渔趣家庭农场时,主人汪立友正顶着日头,带领工人们进行着流水坑塘一圈的圆石花坛等作业,而整个农场由于前期改造,环境也变得更加生态美丽了。

  汪立友今年41岁,是土生土长的何田人,也是何田乡小有名气的养鱼人,靠着清水鱼,他每年能有五六十万元的收入,而这放在以前,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时间回到19年前,刚刚毕业的汪立友带着年青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冲劲,孤身一人来到省城杭州打工。他在一家服装厂当仓库管理员,一干就是十年,但是在2008年,他面临了人生的第一个抉择。

  “当时由于金融危机,厂里比较空,上班没什么活干。”汪立友回忆,虽然最终厂子存活下来了,但是受到了很大冲击,而他刚刚成家,又有了自己的宝宝,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就有些入不敷出,自然而然地他就产出改变生活现状的心思。“当时一份报纸上说开化清水鱼卖到了杭州的楼外楼,这让我非常吃惊。因为我没想到,我们何田家家户户都养的清水鱼还能送到杭州,并且是大饭店里。”于是,经过半个月的深思熟虑,他产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当年,恰逢我县大力打造清水鱼特色产业,给予了资金和技术等支持。汪立友按照“古法”养殖清水鱼,开建山泉活水坑塘,用水稻、黑麦草、墨西哥玉米等为料喂鱼,清水鱼肉质鲜美,价格也卖得高,创业第一年,他就大获成功。

  从三四口鱼塘开始,到现在的近二十口标准化流水坑塘,汪立友的创业之路上既有大获丰收的喜悦,也有十塘鱼因患小瓜虫病几近全军覆没的惨痛经历,其间酸甜苦辣俱有,但生性好强不服输的汪立友潜心向上,多方学习清水鱼的养殖技术,创业之路越走越宽。2010年,他在基地上开办农家乐,用自产自销拓宽销路;2014年,因鱼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他顺势打造民宿,建起5个标间,10张床铺,让游客既能品鱼、观鱼、喂鱼、体验嬉鱼之乐,又能品味山野的原生态风情,农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尝鲜客。“农场里养殖的清水鱼每年可以自供1万余斤,价格日趋向好,从2009年的12元每斤到目前的25元每斤,甚至是35元每斤,清水鱼切切实实为我们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也解决了农民家门口就业问题。”

  汪立友发家致富的经历其实并不是个案,以“清水鱼古法养殖”专业村闻名的柴家村淇源头自然村为例,该村36户村民建有流水坑塘42个、约900平方米,年产清水鱼2万斤,产值40万元,户均增收6000多元。2014年起,该村通过清水鱼综合体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带动餐饮、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的同时,养殖效益也得到到进一步放大,部分村民年增收实现8万元以上。

  在何田乡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山坞里没好菜,抓条活鱼把客待。这不仅说明,该乡养殖清水鱼的历史悠久,百姓热情淳朴,也间接说明了该乡清水鱼的文化底蕴深厚。眼下,何田乡在大力开展清水鱼溯源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挖掘清水鱼的更多文化内涵,致力于打造一条有身份有文化情怀的“鱼”。而何田乡的诸多做法只是我县近年来围绕打造亿元清水鱼产业,利用优质水资源,着力打造清水渔业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这几年,我县专门制定了《开化清水鱼养殖技术规范》,并出台《开化县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开化清水鱼”公用品牌建设、主体培育,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方拓展销售渠道,探索建立现代营销体系,同时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开化清水鱼文化体系,推动清水渔业传承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开化清水鱼的附加值。”县水利局党委委员、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占勇军介绍,现如今,开化清水鱼的养殖范围已从原先的何田、长虹、苏庄等少数乡镇的220亩,2000口塘,发展到全县范围的1800亩、5200余口养殖塘,从业农民5100多户,遍及一半以上的行政村。2016年,开化清水鱼产量1850吨,产值7500万元,利润2800多万元,分别是2008年的2.6倍、3.7倍、4.9倍,户均增收5400多元。加上流通、休闲、加工等,经济总产出达到1.4亿元,切实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胡萍 连升 许柳晨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