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残疾农民绘10米长卷 立志比肩《清明上河图》
细密的笔触,流畅的线条,细腻地描绘了开化县5A级景区根宫佛国的景色,画面栩栩如生。如果没人介绍,很难想象一幅10余米长的《根博园全景图》,出自一名残疾人之手,他就是开化县音坑乡什城村人农民画家周凤春。
近日,记者来到音坑乡什城村周凤春的家,一处几十平米简陋的平房,墙面上摆设着各类题材的画作,那一幅幅透着才情与悟性的佳作,不禁让人眼前一亮。主人周凤春见我们过来,热情地打招呼,笑脸相迎。在这里,周凤春精神矍铄地向我们讲述起了他的故事。
灾祸突如其来 梦想坚持不懈
1961年5月,周凤春出身于音坑乡的一个普通家庭,原本的家庭欢乐祥和。可意外就在周凤春39岁那年发生了,他在工作中不慎将左手手指卡在机床内,致使肢体残疾。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带来了巨额的医药费和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经历了太多常人无法想象的挫折与磨难。
在家休养大半年的时间里,周凤春以书画为伴,用绘画疗伤。但他的举动却引起妻子刘福香的不满,也遭到村民的质疑。“他们认为,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工作就行了,还去动笔杆去绘画,有点不务正业。绘画是艺术家的事,和农民有什么关系呢?”他甚至因购买纸笔的花销和家人产生了争吵。
对于这些质疑,周凤春并不感到气馁,而是觉得人一定要为自己而活。于是,他在旁人的讥讽和反对下,毅然拿起笔作画。“我自幼酷爱中国书画艺术,即使再痛苦、再艰辛,我也要创作和绘画,给我一张纸和笔,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自强不息的周凤春没有退缩,再次发出了坚强的呐喊。他暗暗立志,要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2001年,周凤春开始走上了潜心绘画的艰难历程。虽然没有书画基础,但周凤春的确很有绘画天赋,而且勤奋好学。在绍兴工厂务工的他,虽然每天要从早忙到晚,工作12个小时,但他还是利用闲暇时间废寝忘食地钻研画技。山水花鸟、人物特写,他如醉如痴地创作着、描绘着,绘画技能也日渐自如。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周凤春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勤奋不止 铸就辉煌成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周凤春也在苦难中浴火重生。2001年,在一次偶尔的机会,他给工友画了一只老虎,虽然只是短短几笔,但是栩栩如生,森林之王的形象跃然纸上,工友们虽然亲眼所见,也难以置信是出自他手。工厂厂长亲眼见了他的画作之后,也是钦佩不已,也鼓励他向厂报投稿,并多次发表。
正是在这样触动下,周凤春对绘画更加有信心。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了《荷花满园》、《十六骏奔腾马到成功》、《牡丹》等各类画作30余幅,这些作品多次在《创富报》上发表,也荣获开化县首届残疾人书画艺术作品三等奖。
在他的作品中,其中最令人感到佩服的是一幅临摹元代赵孟頫的《清明上河图》,拉开足足有5米多长,纸上各色人物惟妙惟肖,北宋市井表现得淋漓精致。目前,周凤春正在自费创作画卷《根博园全景图》,已经初步完工,预计完工时最长能达到16-18米。开化县创建国家公园的美好成果以最朴素的方式在一位农民的笔下展现给世人。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让感受到了周凤春苦中作乐的感觉。10多年来,周凤春用信心、毅力、爱心书写着残缺的人生,用手指与画笔描绘出生命的奇迹,从一个肢体残疾的弱者到回报社会的强者,周凤春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和汗水,而他赢来的也是更多人发自肺腑的尊重。
“绘画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只要生命不止,我就会一直坚持地画下去。”周凤春说,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了解他的绘画,让更多人了解他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更多的人看见开化这么多年来建设国家公园的成果。
上面的图为《根博园全景图》节选部分。
临摹元代赵孟頫的《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