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参战驱敌寇 金瓯无缺庆华年——开化抗战概况
2015年9月2日 17:00
受1929年经济危机影响,日本面临严重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侵略道路。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浙江是受日军侵略时间最长、受战争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开化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开化成为了日军打击的重要目标。据当时报章所载,1941年4月15日,敌人共炸我全国重要地方十处,开化即十处之一也。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开化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给开化人民带来亘古未有的灾难。同时,为了支援前方抗战,开化人民通过捐钱、捐物等方式为全国抗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日寇入侵繁华家园化为尘
1937年8月24日,我县上空有三架敌机经过。当日我县成立了抗乱后援会。1938年改为抗日自卫委员会。
“我们班里有一位女副班长,当时(1941年4月15日)全家人正在吃中饭,炸弹从屋顶落下来,全家八口全部遇难!”89岁的胡人和说,日军在开化犯下的罪行,他永久不忘。
今年86岁的张文达悲痛地告诉记者:“日军入侵华埠的两天中,烧杀抢劫,奸淫掳掠,十室九空,灾难极其深重。”他说,敌机共轰炸了泰来栈房、同昌烟店栈房、天主教堂和关王庙等6处。炸开的弹坑,最大的直径4.5米。有10人被炸死,最惨的是一家裱画店,全家4口人都死在日机狂轰滥炸之中。
自1941年至1944年,我县城关镇、华埠、青山底、密赛、音坑、明廉等地先后多次遭受敌机轰炸。原本热闹繁华的县城和素有“小上海”之称的华埠,瞬间成为一片焦土,出现了“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情景。华埠镇附近十里以内之高山、东山、渔梁滩等村均被焚毁。
1940年10月4日,日军对衢州开始实施细菌战。11月前后,衢县城区一个带疫病的居民逃到开化县大溪边乡墩上村避难。致使该村开始发病并蔓延到相邻的几个村。后又陆续传播到村头等地。
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1942年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地在开化投下细菌弹。据开化党史资料记载:1942年8月23日,日机在青山底村上空投下细菌弹。随后,痢疾、疟疾、疥疮、伤寒1个月后在该村开始发病,至年底,这个仅300余人的小村庄,因疫病死去的就有40多人。有的甚至全家死绝户,可谓是“哀鸿遍野,尸首狼藉”。山城受到了空前的践踏,人民遭到了旷古未有的浩劫!
2006年至2014年间,开化县委党史研究室通过走访幸存者、查询档案资料等方式,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开化县因日军实施细菌战死亡的有2350人。其中:男性1661人,女性689人,儿童(16岁以下)419人,最小的未满一岁。开化县在抗战时期死亡总人数为2544人,其中因细菌战死亡占全县死亡总人数的92%。
通过开化县委党史研究室考证确定,在抗战期间我县被日军炸死杀死164人,其中炸死68人,杀死96人,伤残24人。全部炸毁(焚)毁房屋(含公、私房)共计5926间。包括农事、商业、房屋、交通等设施器具在内,合计损失58亿元(旧币)。
全民抗战浴血长城铁骨铮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随即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的开化人民也拉开了抗倭守土的抗战大幕。
1937年10月,国共就江南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达成协议后,为了尽快组成新四军,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了对南方红军游击队进行集中整编。经过侦察,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陈毅亲自选择开化为江南新四军各支队的集结地。1938年2月,陈毅、粟裕、张鼎丞、张云逸等率领新四军一、二、三支队共7000人左右,在开化集结,完成了以支队为单位的组编和团营的构建。陈毅在开化期间,开展了广泛抗日宣传,开化人民抗日斗志高涨,一时间,有40多名青年和20多名被释放的红军游击队员参加了新四军。
今年92岁的余心田告诉记者,1942年他在马金镇内徐塘村初小教书。因目睹日本鬼子在开化所犯下的种种罪行,他毅然投笔从戎,决意参加国民革命军投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中。
抗战期间,像这样投身抗战的开化儿女有很多很多。他们当中有喋血许昌的中将师长吕公良,有主动请缨抗日的开国少将叶长庚;有的为守卫长沙而牺牲,有的为保卫上海而献身;有的阵亡于山东,有的长眠在湖南。据《开化县志稿》(国民三十八点校本)和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记载,抗战期间我县阵亡官兵有名可查的有447名。
“大家都捐款,多少没有规定,根据每个人的家庭情况来定。”余开文告诉记者,抗战期间,为了支援抗战,村民都积极捐款。今年91岁的方略也告诉记者,抗战期间华埠有个抗敌后援会,主要是为抗战募捐,当时华埠街上的所有商店都捐钱。
据《开化县志稿》(国民三十八点校本)记载:抗战期间,我县为第三战区贡献的油豆肉菜等副食品共计77.57万斤;贡献粮食12.07万石;我县共征服兵役9602名;为第三战区各部队运送军粮、弹药,构筑国防工事等,共计派出民夫45.82万工;款2.49亿元(旧币)。
另据《开化文史资料》(第二辑)《开化县八年抗战概况》记载:1941年,派购我县建筑衢县飞机场圆木800株,为衢县建造国防工事业10×100公分的圆木工1405根。
1941年,因日寇侵扰,浙江省教育厅决定开设浙江省立临时中学,分为四部:其中第三部设常山绣溪,收容沪、港、澳各地学生。第二年,省立临中第三部改组为“浙东第一临时中学”,增招浙赣铁路沿线沦陷区学生。1943年春,浙东第一临时中学迁址开化县同有乡(今桐村镇)华山村,校园设在颜氏家族大宅院。78岁的华山村村民颜得文回忆说:“1943年这里曾经办过学校,大约有400到500人左右。当时房子是木楼板隔的,一楼用来上课,二楼用来住宿。”91岁的方略曾在浙东第一临时中学高中就读,“浙东第一临时中学分初中部和高中部,共有12个班,学生近500人。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等课程。师生大多来自沦陷区,开化本地学生也有。村民对沦陷区的学生很是关心,时常炒菜给他们吃,送衣服给他们穿,学生生病了还熬姜汤给他们喝。村民与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方老先生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述说着在浙东第一临时中学求学时的情景。
浙东第一临时中学旧址
捷报传来山城沸腾庆新年
“胜仗,胜仗,日本跪下来投降。祝捷的炮声像雷声响,满山遍野是人郎,笑口高张,热泪如淌。向东望,看我们的盟军,浩浩荡荡……”在说起抗战胜利时的情景,81岁的余开文激情澎湃地唱起了这首胜利之歌。他说那时他还在村头读小学,在听到日本投降的捷报后,学校里在村祠堂里举办了隆重的庆祝大会。
“那时候,华埠镇上的一个杂货店老板有一台收音机,有一天他收听到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立即告诉了街坊四邻。很快这消息传遍了全华埠,大家非常激动,纷纷放起了鞭炮,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说到这,91岁的方略也笑了。
这笑声中饱含山城人民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与赞许。这个胜利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时间是那样漫长,令人有“长夜漫漫何时时旦”之感。牺牲是那样惨重,多少孤儿寡妇在盼望征人归来,真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在抗战胜利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任开化县县长汪振国可谓是“漫卷诗书喜欲狂”:“十一日凌晨,我还未睡醒,接到常山晏县长电话,说日本人投降了。我立即起床又接通衢州专员公署的电话,听到姜专员的声音:‘日本投降了。’我惊喜若狂,这个特大喜讯很快传遍山城,到处响起了鞭炮声。1945年10月,开化举行了一次中小学秋季运动会。这是8年来这个小山城第一次人数最多的群众集会,各校都踊跃参加,情绪热烈。我也兴趣十足,亲自主持开幕式,每天临场观看竞赛。”
叶左文是著名史学家,抗战期间他曾在开化县立初级中学教书。抗战胜利后,叶老欣喜若狂。在庆祝胜利后的第一个元旦时,他和青年教师吾宗彭合作写了副对联贴在学校大礼堂中。“浩浩神州,鸡唱千门除旧岁;桓桓多士,春阳万里颂新年!”短短二十余字,饱含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有人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作为年轻一代应该铭记这段历史。铭记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将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传递下去,并发扬光大,使祖国明天更加美好与灿烂!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余红军
编辑: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