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健儿聚山城 横扫倭寇保家国
2015年8月14日 17:28
陈毅是我国的开国十大元帅之一。在开化说起他的大名,开化的老一辈人可谓是人尽皆知。不仅因为他是开国元帅,而且他还与开化有着一段深厚的渊源:1938年2月,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副主席陈毅率领新四军一、二、三支队7000人左右,在开化集结,完成了以支队为单位的组编和团营的构建。
执行中央决策选择开化作为部队集结地
据开化党史资料记载,1937年10月,国共就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简称新四军)达成协议后,为了尽快组成新四军。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了“关于南方红军游击队集中整编的方针”。即:南方红军游击队集中“既要保存支点(南方各游击区的战略支点),又不拒绝集中”;同时在集中过程中,还要防止国民党吞并。
同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了南方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改编等问题。同时,中共中央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成立了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项英为主席,陈毅为副主席。
据开化党史资料记载,毛泽东、项英首先提出新四军部署的区域:“长江以南的各支队(共六个不是五个)可向东开;……”当时新四军军部在武汉,向东开,意味向苏浙皖赣边的方向开进。
明确江南新四军的部署的区域方向后,需进一步地确定集结的区域和集结地。
对新四军集结在何地,陈毅有着自己的见解。《陈毅向赣南军政当局提出的合作抗日意见与草案》关于“游击队问题”中,他指出:第一步“集中所有的游击队在游击区中适中地点”,第二步“听候点编”。这一思想与中共中央的保持游击区的战略支点和红军游击队在游击区的支点上进行集中是不谋而合的。1月13日,陈毅携同邱佐炯、戴传前往皖浙赣边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和东南分局关于部队组编的指示和侦查皖浙边敌我友的态势,布置江南新四军的集结地点。1月下旬,陈毅回南昌军部后,东南分局根据陈毅侦察的情况,确定了江南新四军各支队的集结地点--皖浙边“游击区的适中区”--浙江开化。
江南红军游击队集结开化线路要图
据开化党史资料记载, 1938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军分会副主席的陈毅,带领部队到皖浙边侦查敌我态势,认为开化具备了新四军集结“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一是有着坚实的中共党组织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和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开化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三是开化处于敌占区后方,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于是确定开化作为新四军江南各支队的集结组编地。
1938年2月中旬,陈毅在屯溪即将启程时,对身边军部有关工作人员和战地服务团队员们说:我们一起到开化去,等候我们的部队。
3月3日,陈毅、傅秋涛率和湘赣游击队离开华埠,进驻开化县城开阳镇。在新四军第一支队完成组编任务后,陈毅带领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机关部分人员于3月7日先期离开开化去皖南。
部队集结开化完成以支队为单位的组编
在开化县华埠镇,说起“香泡树底”没有人不知道的。它不仅因一棵香泡树而闻得名,而且它还见证了陈毅将军率领新四军在开化集结的事儿。
2011年,年届八旬的老人汪有富回忆到:1938年我7岁,2月的一天,家里突然住进了一些军人,其中一个“长官”,身材高大魁梧,穿着灰布翻领旧军装,腰系旧皮带,灰黑色绑腿,后来才知道是陈毅;陈毅在我家住了大约半个月,当时就住在我对面的厢房里,每天早出晚归,还经常点着灯盏熬夜办公,经常召集官兵们在香泡树底开会,商议事宜;陈毅对老百姓很和善,有一次还抱过我呢,并对我的父母说:“现在的日子虽然苦,但相信以后会好起来的”;印象中最深的是,亲眼见着陈毅站在一条小凳子上,手拿着大毛竹刷,警卫员捧着木盆,在我家房子的外墙上写下了“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的大字标语。
当年陈毅写的抗日标语印记
“七月卢沟战火燃,应时救国扫烽烟。龙城飞将挥戈进,鼠穴倭奴落马前。抗敌不输裴度策,行军常懔武侯篇。他年我上芹阳岭,犹忆将军风度翩。”这是《开化历代诗词选》里记载的当年华埠镇私塾先生吾瑞柏为陈毅将军作的诗《题赠陈毅将军》。1938年春,陈毅在华埠发表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演讲。吾瑞柏有感于陈毅将军的演讲,更钦佩陈毅将军的文韬武略,便创作了一首诗赠给陈毅,把陈毅将军比作汉之李广、三国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戚继光,给予很高的评价。
现年93岁的余钧先生在说起那段历史时告诉记者,他与陈毅将军有着“一扶之缘”。当年16岁的他,代表学校参加与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联合演出,当他在后台化好妆,上阁楼时一不小心踏空了梯子,这时有一双手及时扶住了他。他抬头一看,是一位魁梧奇伟的军人,头戴灰军帽,目光炯炯有神,余钧连忙转身道谢。晚会开始后,主持人把这位军人请到了前台讲话,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余钧事后才知道,伸手拉了他一把的这位军人就是陈毅。
李清泉是原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员。2007年,在事隔70后当说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依然记忆犹新:“1938年2月,我们随陈老总从皖南步行到华埠迎接一、三支队。一路上,陈毅走到哪里,就把战地服务团带到哪里。……到了开化,战地服务团就根据陈毅指示,学习红军的宣传队,走到哪里,唱歌演戏到哪里,写标语,组织演讲,动员各界民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邹鼎山是原华埠电话局交换总机接线兼营业的话务员,他亲身经历了新四军组编的伟大历史时刻: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分别由陈毅、张云逸、张鼎丞、粟裕等首长率领,先后经玉山球川、江山常山,步行经过华埠北上。其中陈毅司令员率领的第一支队,约2000人(另有部分皖赣边区游击队员集中在开化县城编入一支队),于春节后几天首先到达,停驻时间也最长,并在华埠集中整训半个月之久,对华埠的影响也最大。“我见过张云逸将军。他还称赞我工作认真负责呢。”在说起那段历史时,97岁高龄的邹鼎山老人心中依然十分激动。
据开化党史资料记载,2月26日,开化各界抗日后援会华埠分会的在江西会馆举行欢迎新四军大会。新四军代表陈毅和傅秋涛等率“抗日游击第一支队”的连以上干部应邀出席。华埠镇的群众自发地来参加。陈毅在大会上作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演讲,官兵和群众受到很大的鼓动。华埠镇抗日后援分会暨商会募捐的二千多银洋交给了陈毅所率的部队。
当年陈毅在华埠香泡树底发布新四军集结号令
总之,江南新四军一、二、三支队7000人左右,在开化集结,基本完成了以支队为单位的组编。各支队的团、营的建制已基本趋于完善,并进行了整训;为向岩寺集中,东进奔赴抗日前线作了组织、政治、军事、军需等诸方面准备。实现了一面集结,一面组编和一面到岩寺,一面前进的战略部署。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宝康在在纪念“新四军一、二、三支队在开化集结组编”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开化各界民众,尤其是华埠镇、开阳镇、马金镇的人民群众,为远道而来的新四军部队,从人力、财力、物力、情报和精神上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使开化成为当时新四军部队的一个宣传鼓动站、中转补给站、集结组编站,为开赴皖南岩寺,东进抗日,作了重要的组织准备。”
抗日铁流汇聚将帅元勋足迹遍布山城开化
据开化县党史记载,1955年授衔授勋的将帅中在开化集结组编的新四军同志共54人,另有以后晋衔的7人,共计61人。元帅1名:陈毅;大将2名:粟裕、张云逸;上将3名:叶飞、钟期光、傅秋涛;中将7名:王必成、卢胜、刘飞、刘先胜、刘培善、饶守坤、黄火星;少将48名:张闯初、罗湘涛、陈铁君、魏天禄等。
在开化集结组编过的新四军同志,建国后未授衔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4人,他们是: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彭冲。
在开化集结组编过的新四军同志,建国后未授衔的军队军级和地方省部级的高级干部有潘启琦、李清泉、李仰岳、王荣光等29人。
开化的四十多名青年和二十多名被释放的红军游击队在分别跟随新四军的第一、二、三支队,参加了新四军。到岩寺后,这批在开化参加新四军的年青战士,都编入一支队二团三营。后来,这批的新四军战士绝大多数牺牲在外地,直至全国解放时幸存的仅有3人。
政义坊21号:陈毅当年在开化县城的住所
来源:开化新闻网 作者:余红军 编辑: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