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光 芦苇荡里的风景
2014年10月13日 14:59
碧绿的河面上,成群的鸭子在追逐着,一会儿舒展翅膀,悠然自得;一会儿扎猛子抓鱼,动作利索。岸边的杨柳树下、草丛里,几位钓者戴着草帽,盯着浮标,等待着鱼儿上钩。一位村姑正在埠头洗衣服,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
这是池淮镇虹光村荷塘自然村前溪边的场景。池淮溪在这里转了一个弯,河面显得十分开阔,水流也舒缓了许多。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近处的田野,尽收眼底,田野里的稻子由绿转黄,露出诱人的颜色。河对面大片大片的芦苇荡像一块碧玉,温润而迷人,现在成了虹光村的一个景点,外地游客来虹光,免不了要坐上竹排,顺着溪流,一路欣赏迷人的芦苇风光。
虹光村有4个自然村,人口630余人,走进该村,你会觉得整个村子非常整洁,每一条弄堂干干净净。早在两三年前,当其他村子还在观望的时候,该村就实施了“清洁工程”,村民门前“三包”,负责好房前屋后的卫生,村里聘请4个保洁员每天清扫村道和公共场所。村里为每位农户发放小垃圾桶,引导村民开展垃圾不落地。刚开始许多村民不适应,仍旧乱扔垃圾,村干部就经常四处转转,看见地上有垃圾就捡,村民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渐渐改掉了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村党支部书记江利泉介绍,村里月月评比“清洁家园”予以奖励,还经常组织党员干部、承包组长开展义务劳动,清理卫生死角。
我们来到了村中的居家养老中心,看见老人们正在打牌、看电视,尽享天伦之乐。今年年初,在外创业的村民程邦新、毛建萍夫妇看到村里的程氏祠堂因为资金困难,便找到村干部,提出捐资修缮的想法。程氏祠堂建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今年2月,程邦新对祠堂内部进行了全面的翻新,同时对外墙进行粉刷装饰,既保持了祠堂的原貌,又保证了房子的质量。夫妇俩还为活动中心添置了桌椅、电视机、书籍和其他一些器材,还雇管理人员照料老人们的娱乐活动。谈起当初为什么要出资10多万元修缮祠堂,程邦新、毛建萍夫妇异口同声:“回报社会,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居家养老中心前面便是一户人家,从后门走进院子,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院子一角是农耕文化廊,陈列着水车、风车、石磨、犁耙、蓑衣等农具,四张八仙桌依次排开,墙上画有《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四幅画,让人领略到主人的一片苦心。院子有数百平方米,收拾得有条有理,龙柏、桂花错落相间,葡萄架下有一鱼池特别吸引眼球,四周用鹅卵石做成,假山、喷泉布置得当。看着游来游去的荷包红鲤鱼,我恍如走进了一个休闲公园。
“荷塘56号客栈!”在三层小楼靠公路一边的墙上,我看见一块招牌,原来这里是一家农家乐,而房子的主人正是程邦新、毛建萍夫妇。
小楼建于上世纪90年代,就坐落在河边,毛建萍说,夏天的晚上,在走廊上一边乘凉,一边欣赏月色下的夜景,那一定是别样的享受。
河坑自然村的千年古樟下,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拌的拌,装的装,拉的拉,数十米开外,污水处理终端工程正在浇筑。三个月前,虹光村通过“三议三公示”,投资130万元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铺设排污管道,建设污水处理池。干部群众以最大的热情投入“五水共治”这一民生事业,建污水处理终端工程需要征用土地,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农户思想工作;排污管道需要从自家门前经过,村民主动送茶送水,还好饭好菜招待施工人员,他们用发自内心的行动支持治水工作。目前,该村已经建成两个污水处理终端工程,铺设管道500余米,完成总工程量的50%,力争11月份全部完工。
村办公楼建造,河道整治,村庄绿化……虹光村发生了巨变,从后进村一跃成为了先进村。该村没有满足,再接再厉,加大清洁工程的力度,开展河道疏浚,美化村庄环境,美丽乡村脚步不停息,通过三五年的拼搏,使虹光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乡村。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汪东福 余小康 徐俊伟
编辑: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