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开化行之二十五 风情小村姚家源
2014年8月28日 10:18
这个夏天,马金镇姚家源村前的湿地公园好像过节一样热闹,数千平方米的天然游泳池里,游客在清澈的河水里自由嬉戏、尽情玩耍,宛如一尾尾鱼儿在水里快乐地遨游,那溪水洒在脸上,溅起的一朵朵水花,映衬着阳光的色彩。
马金溪的水面在这里显得特别开阔,那澎湃、激荡的钱江水在这里一下子就变得温顺而缠绵。几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今年年初以来,村里开展“五水共治”,投资数百万元疏浚河道,铺设游步道,种植景观树,建造游客接待中心,增设水上自行车、皮划艇等娱乐设施,通过半年时间打造出了一个能散步、可游泳的“亲水平台”,造就了“河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村在画中”的人居环境。岸边,一块块千层石姿态万千、造型各异,有的像威猛的狮子,有的像活泼的兔子,有的像历尽沧桑的老者。傍晚,走在用鹅卵石铺就的游步道上,听溪水哗哗,看柳枝轻拂,闻野花芬芳,真的是一件美事。前不久,万人畅游钱江源活动启动仪式就在姚家源湿地公园举行,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数千名游泳爱好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连全国游泳冠军、国家游泳运动健将也赶来畅游一番。
在姚家源,扛灯是一大特色。姚家源扛灯又名宫灯,是宫廷彩灯的一种,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扛灯以每户村民家的板凳为抬脚,板凳上点缀以小花灯,前后配上腰鼓队,狮、象、鹿等大花灯,寓意“福禄寿喜、吉祥如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随着三声震天铳响,扛灯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村民们带着板凳灯赶往集合点,有序地进行扛灯对接。一路上,扛灯队伍穿行于古老的青石巷陌,如游动的火龙蜿蜒前行。扛灯每经过一户人家门口,村民都会燃放鞭炮,迎接扛灯的到来。在经过祠堂或者大户人家门庭时,村里德高望重的姚氏长者在早已准备好蜡烛、猪头、水果等物的香案上,亲自为“龙头”敬酒、上香。鞭炮声震耳欲聋,耀眼的烟花腾空而起,次第绽放,整个村庄成了欢乐的海洋。“试问池塘春草梦,何如风雨对床诗?三薰三沐事斯语,难弟难兄此一时。”我穿越时光回到了800多年前的南宋,来到了包山脚下的听雨轩。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参加完著名的“鹅湖之会”后,携夫人胡氏到马金听雨轩讲学,四方学子纷纷慕名而至,朱熹亲自题写了“听雨轩”匾额。不幸的是,胡氏夫人突然染病去世,朱熹悲痛万分,将夫人葬于听雨轩,国学进士汪杞亲自撰写墓铭。朱熹经常到马金所在的崇化乡和邻近村庄游学,并写下许多田园诗,他把所有的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教人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深得门生弟子和村民的敬爱。公元1233年,听雨轩扩建,供四方负笈求学者住宿。1356年,包山书院成立,与当时较著名的杭州西湖书院、东阳八华书院、婺州正学书院齐名,并列为浙江四大书院。后来,书院因年久失修而废圯。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汪氏后裔汪公敬、汪元秋等人集资重建包山书院,历时十载,康熙皇帝闻讯后,亲自为书院题写“明伦堂”、“万世师表”、“学达性天”等匾额。包山书院规制宏丽,可与当时江南有名的广信鹅湖书院、南康鹿洞书院、吾遂瀛山书院媲美,成为浙西的文化教育中心。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崇化合乡捐资,在包山之南麓又创建了崇化书院。岁月的积淀造就了姚家源人热情、淳朴的风格,他们尊师重教、积极办学,人才辈出。
今日的姚家源人为美丽乡村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文化礼堂、来料加工基地、办事服务大厅、农民书屋,村里还成立了全县首个村级慈善工作站、女子腰鼓队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村民树立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
站在村中央的淤泥塘旁,姚家源村的干部们心中又有了新的规划,水塘面积一亩余,闲置多年,下一步村里打算结合“五水共治”进行清淤拓展,建造凉亭、曲桥、假山,并种上荷花,同时修缮周围的古民居,使这里成为一处风景点。到那时,淤泥塘华丽转身为荷花塘,姚家源又该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游客在天然泳池中嬉戏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编辑:
胡绍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