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开化]吃一口汽糕 止不住的乡愁
2014年8月7日 17:36
在中国,向来有用美食诠释节日的习俗。在即将到来的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开化将会迎来一场汽糕的盛宴。
虽然说现在小吃店里每天都能吃到汽糕,但是,到了“七月半”,开化的家庭主妇们更愿意亲自准备食材,蒸上几屉自家独有风味的汽糕。
汪守兰就是其中一位。
汪守兰,今年51了,已经记不清做了多少年汽糕了,每年“七月半”汽糕从未缺席,她做的汽糕自然也有了她独特的风味。
1.“酒引”是关键
为了做好汽糕,“酒引”是关键,汪守兰将酒曲捣成粉末跟米饭拌匀,在中间掏个孔,加入凉开水,静置两天。
2.淘米、浸泡,时间拿捏靠经验
到了做汽糕那天,汪守兰5点就起床忙开了。汽糕采用粗糙的早稻米为主要原料,淘米、浸泡,时间按照天气变化调整,否则做出的汽糕不是太软就是太硬,咬起来总缺少弹性,高温天浸泡5个小时即可。一切尽在汪守兰的掌握之中。
3.磨浆之后静置发酵,微小气泡是信号
以前农村里都是用石磨来磨浆的,手推动石磨的同时往下料口添加米料。随着石磨的转动,乳白色粘稠的米浆从石磨中满满渗出,流到木桶里。石磨研磨米浆较慢,可谓是慢工出细活,但口感却十分地细腻柔滑。
米浆磨好后就是静置发酵了,这个步骤最为关键,是制作汽糕的关键所在。大约一个小时,米浆的表面出现微小冒泡,汪守兰认定此时是蒸汽糕最合适的时间。千万不可等到冒大泡,那就是发酵过了头,汽糕就会发酸。
4.蒸汽糕,农家大锅柴灶是上上之选
这时候,精心制作的一套蒸汽糕的工具就要上场了。
在竹篾做成的平底蒸笼上铺一块纱布,每次往蒸笼里舀米浆时都要搅拌均匀,以防米浆沉底。将米浆摊匀后,再根据个人口味,撒上黑木耳、豇豆干、笋干、豆腐丝等馅料。
盖上锅盖,添柴禾大火加热。
静静地等上几分钟,“出锅咯!”只听汪守兰在厨房里一声吆喝。那雪白粉嫩的汽糕上,镶嵌着油光发亮的豆腐丝、木耳丝,间或撒些火红的辣椒、碧绿的小葱末,简直与一块和田美玉相仿。闻着扑鼻的香气,真让人垂涎三尺。
汪守兰将汽糕切成棱形,还没来得急摊在竹篾匾上,你一块我一块的,大家已经先下手为强了。
“好吃好吃,再来一块!”汪守兰顾不得自己尝上一口,看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她的心里美滋滋,“咯咯”不停地笑。农村里就是这样,谁家有好吃的大家都来,相互分享,其乐融融。
忙忙碌碌已经是下午4点了,汪守兰只留了一小部分自家吃,其余的汽糕打包装袋,这些要送给城里的几个小姑子,她说:逢年过节这就是对亲人最好的祝福。
作为开化的特色小吃,汽糕制作工艺独特,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极高。有不少人尝试把汽糕引进杭州、上海等地,可是汽糕在外地就是发不起来。换句话说,出了开化,你就吃不上纯正的口味了。这就是汽糕的神奇之处。说不上原因,大抵是跟开化的水质和气压有关,这也是让出门在外的开化人惦记的原因。
吃一口汽糕,止不住的乡愁。在外漂泊、学习、创业的开化人,七月半到了,记得在开化有家人在等你回来吃汽糕。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朱茜
编辑:
胡绍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