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改革推进大发展
2014年1月13日 16:24
“干部不好过,群众才好过”“工作上去,干部上去;工作下来,干部下来”“大干项目,干大项目”“严管干部,没有效果就有后果”,在苏北采访,这些警句时常从官员百姓口中蹦出,我们无时不感觉到,改革,已融入苏北人血液。
“2007年,我们县行政办公中心常常被上访群众围堵,最严重的一次有11个小时。”睢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艾丹介绍,几年前,睢宁县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干群关系紧张,经常有上访事件,“工作人员饿得没办法,打电话要了一批盒饭,上访群众不让送进门。后来只有将盒饭系上绳子,从大楼后面结冰的河面上偷偷地拉过来。”
2008年,睢宁痛定思痛,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政改之路,提出了“突破睢宁”战略,掀起了改革的大旗,推出了100多项制度改革,使睢宁县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地震”:严管干部,县委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支持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和权力进行监督,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进行社会组织和动员,大力推进行政语言和行政行为改革、下猛药治疗“官场病”……
集成化的制度、系统化的改革,使睢宁县初显政通人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45亿元,三年翻一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两年翻一番。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睢宁由2010年的186位跃升至2011年的138位。
“江苏最穷在苏北,苏北最穷在宿迁,宿迁最穷在沭阳”沭阳当地干部向记者介绍,以前沭阳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在江苏省末位,城区中心地段有一座“三匹马”雕塑,群众编了个“顺口溜”:“三匹马无方向,一匹马,北京去告状;一匹马,南京去要账;一匹马,下乡去扫荡。”盱眙的干部也向记者介绍,盱眙是历史古城,曾经的辉煌随着淮河水患频发而消沉下去。建国后,水患得到了治理,但工业基础仍然很薄弱,再加上农业生产相对落后,长期积贫积弱,盱眙不得不头顶“省级贫困县”的帽子,外界对“盱眙”这两个字也越来越陌生。
但在沭阳县、盱眙县采访,记者看到,沭阳县围绕“苏北全面争第一、全省年年有进位”的目标定位,盱眙县瞄准“苏北争第一、全国进百强、小康高标准,开启新征程”四大目标,自我加压,深化改革增活力。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建设、从经济体制到工作机制、从行政管理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切片,也无不跃动着“改革创新”的因子。
为提升行政效能,强化工作落实,沭阳全力构建县督查办专职督查、县分管领导条线督查、乡镇(场、街道)和部门专门人员督查“三位一体”的大督查网络,不少干部形象地称之为“叫人冒汗”的逼进机制;为破解“办事难”,建立帮办人员、帮办单位、职能部门、县帮办服务中心“四位一体”帮办服务体系,推行“预帮办”、重点在建项目“一挂三数”等制度;实行涉软投诉一次查实调离岗位并降职制、涉软案件处前公示制,有效防止“小人物抹黑大环境、小事情破坏大氛围”。
在盱眙,整合软建办、效能督查局、阳光纪检,甚至是检察院等单位的督查、监察乃至检察等功能,在淮安成立第一家效能"101"中心。所有投诉由效能"101"统一受理、交办、督查,并根据不同单位的处理情况统一进行曝光。
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支撑,改革创新以发展为后盾。记者感受到了改革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动力。沭阳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5亿元、财政总收入80.1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79亿元,总量分别是2008年的2.4倍、3.2倍、3.9倍。盱眙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88亿元,年均增长19.7%,在全省占比持续提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3亿元,平均两年翻一番,走在苏北前列。
短评:
苏北已不是想象中的苏北。
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进入快速增长期;二三产业比重接近90%,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超过2000美元和1000美元,达到全面小康核心指标要求……
苏北,江苏经济发展最薄弱的“洼地”,正上演着“洼地崛起”的奇迹,成为江苏新兴发展极。2200年前的老乡刘邦吟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正是形容今日苏北发展状态最恰当的一句话。
洼地崛起、跨越赶超,最根本一条,就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严管干部、大督查机制、效能101、一线工作法、拉练工作法、……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建设,从行政管理到干部人事制度,苏北人将改革创新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
同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苏北为开化提供了“洼地崛起”的样本。
建设国家东部公园,是开化“转型升级、绿色跨越”的重大机遇,是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的共建共享机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变现机制和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只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定信心、大干实干,定能迎来开化更美好的明天!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本报赴苏北采访组 詹元鹏 吴莉莉 郑信伟
编辑: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