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埠镇新青阳村由原青阳、松崖、花洲三个村合并而成,有1000余年历史。据历代县志记载,境内的泰康院建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可知在唐末五代时,青阳已是人口集聚的大村落。
明朝初期,因陈友谅对抗朝廷,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把陈友谅九姓部属贬为渔户,永世不得上岸。九姓渔民大都辗转到浙江建德埠头,一部分则从江西进入开化龙山溪。所谓的“一唐头、二裴口、三青阳、四界首”,清晰地反映出九姓渔民由江西向华埠渗透的发展史。
相传青阳村原址在龙山溪畔,曾有十里青阳街,十分繁荣。青阳对岸为浙赣古道,有石拱桥,桥边地名叫船坞。“船坞”是用于修造船舶的水工建筑物,分干船坞和浮船坞。干船坞的三面接陆、一面临水,其基本组成部分为坞口、坞室和坞首。青阳船坞地形与干船坞一般,而在此造船下水到华埠埠头使用,则是最为合理的。以前村民平田整土,常现废砖断瓦、青石墙基,拨开则石砌阴沟犹在。由此,明初青阳的繁华可见一斑。
午后,太阳暖暖地照着,让人感觉温暖无比。我们来到一个叫荆生坞的自然村,远远地,就看见村口挺立着许多樟树、苦槠、柏树等名木古树,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古树依水塘而生,水塘不大,只有百余平方米,依稀可见几条草鱼在水中游动,若隐若现。
荆生坞的江氏是最早入住青阳的一个宗族。据明崇祯《开化县志》及《济阳江氏八派会修宗谱》载:荆生坞江氏属开化潭口派江氏,潭口派江氏始迁祖江仁鹄“宋朝仕杭州节度先锋兵马使检点、左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以直谏而终。钦勅赵公清献护丧归葬三都长坂。墓前翁仲石兽遗迹如咋,古木森然。”赵清献即北宋名臣、衢州人赵抃,清献为其谥号。赵抃是景佑进士,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铁面御史”,神宗初升参知政事(丞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改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等。赵抃奉旨护江仁鹄归葬在改知杭州期间,可知潭口派江氏始迁时间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之间。荆生坞江氏始迁祖江伯坚为江仁鹄的孙子,始迁时间也不外乎这几年。《济阳江氏宗谱》中记载,江伯坚“行德四,游猎至荆山,见紫荆业茂,冬雪不凝,遂居家焉”。江氏是开化望族,曾出过冒死沉籍的江景房、创办“七虎堂”的江纬、著《事实类苑》的江少虞等名士。自宋至清,在开化214名进士中,江氏独占78名之多。
僻静的生态坞里,有一个鹿场,里边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精灵梅花鹿,它们身上长满黄色的毛,背上布满白色的斑点。鹿场的主人是一位叫薛水花的外乡妇女,2011年筹资80多万元流转500多亩土地办鹿场,建造鹿舍1000多平方米,还种草、玉米给梅花鹿当饲料,用鹿粪再去种玉米,开展立体种养。她细心照料着鹿群,虚心向行家请教,几年下来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养殖方法,做到了自繁自养,自己进行简单的加工、销售。薛水花介绍,梅花鹿全身都是宝,鹿茸、鹿血、鹿筋、鹿骨等都是上等的中药材,在市场上很畅销,现在她专门销售新鲜鹿茸和鹿茸酒、鹿血酒,一头鹿有的一年可创净利1万多元。
新青阳村和红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船坞,镇组织员周移开撑竹排将我送到河对岸,依稀可见一条古道,虽然杂草丛生,但仍可见她昔日的容颜。老周说,这就是著名的华埠红色贸易路线。1932年8月,在国民党对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中,开化一区苏维埃政府辖区遭到烧杀抢掠,白沙关及附近地域被国民党军第三十六旅占据,原先开通的由华埠至白沙关的红色贸易路线受阻,其它一些食盐供应渠道也遭到封锁。赣东北苏区食盐供应再次发生严重短缺,以致发生恐慌,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消费合作总社再次派总采购员练金科,带领助手去开辟运盐路线。练金科等人到了(开)化玉(山)特区委所在地——玉山县岭头山,这里靠近开化县边境。在此地,他依靠当地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担盐队,新开辟了一条由华埠镇经开化县的桐村、王畈、徐家村至玉山县岭头山的商贸通道。这条新的红色贸易路线较为隐蔽,一直坚持到红军主力撤出赣东北苏区,才停止了食盐运输。从1931年初到1934年底,这条新通道为赣东北苏区输出了数百万斤食盐和大量的布匹、药品及一些军需物资,为粉碎国民党对赣东北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作出了贡献。
如今,千年古村焕发生机,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近几年来,新青阳村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建设文化墙,浇筑村道,绿化村庄,改造办公楼……村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站在公路上放眼望去,那整齐的栅栏、葱绿的樟树、漂亮的楼房、开阔的田野,无不透露出秀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