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霞川
2013年11月28日 14:41
这个季节,去长虹乡霞川村看满山红叶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那片片金黄的枫叶、火红的乌桕叶夹杂在碧绿之中,尤为显眼。
霞川村群山连绵、绿色葱茏。该村有山林面积2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5%,杉树、松树、樟树、苦槠、青冈等众多树种筑成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守护着古老的山村,回馈着淳朴的村民。在这里,你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色,那阔叶林常年茂盛,随着季节的变化更换着不同的容颜,仿佛是魔术师手中的彩布,神奇莫测。
林中溪流淙淙,道道瀑布似白练挂在山间,远远地,就可听到哗哗的声音。走过一座千年古桥,桥下溪水清澈,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几缕霞光从山的一侧洒在水面上,小桥、流水、夕阳、森林,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恬淡的山村油画。
古桥不远处便是几口大水塘,数千条草鱼、荷包红鲤鱼互相追逐,其乐融融。鱼塘的主人是村主任汪渭贤,他家在霞川村河滩自然村,村中100多户人家,其中80%养殖清水鱼,六年前成立了长河养鱼专业合作社,修筑拦河坝和引水渠,将溪水引到塘里养鱼,他自己就有10多亩水面。该村干部、回乡创业青年方进林投资200万元在邻村的星河村流转土地30多亩,发展清水鱼养殖和果树种植,注册成立了开化佳艺家庭农场,开展水产养殖、水果种植,兴办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如今,坑塘养鱼已经成为霞川村的一大特色,一尾尾清水鱼游进了城市,游到了人们的餐桌上。
好水养好鱼,鱼和霞川有着割不断的缘分。长虹溪穿村而过,溪水清澈甘甜,石斑鱼在水中嬉戏,随着一片片饼干屑丢入水中,成群的石斑鱼箭一般地从水底窜上来,争相抢食,好一个人鱼和谐、人鱼同乐的场面!一位村民告诉我,村里出台《村规民约》,开展禁伐、禁渔,生态越来越好。村民不但自觉护鱼,还在河道中放养了各类鱼苗,来观鱼的游客络绎不绝。
跨过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我们来到了集贤祠。该祠始建于公元1926年,由该村富商余文卿为首倡议捐献巨资创建,至今有近百年历史。集贤祠庄严肃穆,共分三进,前进戏台,雕梁画栋,天井中央有一方池,四周青石栏杆。池水清澈见底,红鱼游弋。后进为香火堂,有梯上楼。解放后,村民集资修葺古祠,现为霞川村文化大礼堂。
到过霞川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个奇特的“浙赣村”,一河隔两省,一边是江西婺源县江湾镇的东头村,一边是霞川村河滩自然村。两村的房子互相交错,田地互相插花,村民同说一方话,共饮一溪水,若不是偶尔看见一些房子门牌上标明的“婺源”字样,根本感觉不出这是两省村民杂居的边界村。有一幢房子更是让人称奇,房子一半在江西境内,一半在浙江境内,一脚跨两省,难怪有人笑称:“白天在江西吃饭,晚上在浙江睡觉。”
长期以来,东头村用电、通讯、通路等都依赖河滩村,两村村民互相通婚,亲如一家。开展新村建设,河滩自然村主动进行垃圾集中处理、露天厕所改造,没有向东头村摊派一分钱,东头村也积极响应。东头村一周姓村民同开化村民江志林在村中合建的一间露天厕所需拆除,由于新建的公共厕所离周家有段距离,河滩的村干部担心她会阻挠对露天厕所的拆除工作,没想到周家却主动找到村干部,表示一定配合。
说到霞川,不能不提它的红色。长虹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省委机关和我党在浙西的第一个中心县委--开婺休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霞川村是闽浙皖赣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那枪林弹雨的年代里,霞川村先后有10多位村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村党支部书记邹永凯介绍,这几年霞川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现在境内有大庸岭红军地下运输线、红军被服厂、红军藏兵洞、集贤祠、第七中心区旧址等红色革命景点。
在村所在地霞坞,村口公路边有一棵苍劲挺拔的古樟,名为“红军樟”。1936年10月,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第四中心区委书记陈绍兴,中共(苏庄)横土忠村支部书记邱油云,中共(苏庄)余村支部书记讨饭庭等人先后被捕。三人英勇就义后,国民党兵残忍地将他们的头颅割下,悬挂在这棵大樟树下示众,古樟不仅成为人们纳凉避暑的去处,更是后辈缅怀革命先烈的地点。在石盔山修缮一新的红军被服厂旧址,陈列着当年用过的缝纫机、储备柜、纺机等,红军服、军被、布鞋、草鞋……那一件件操作工具,一幅幅感人的照片,打开了被岁月尘封的记忆,让每一个前来缅怀先烈的人们亲身体验到当年的劳动场景,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绿色、古色、红色是霞川的三原色,每一个季节,霞川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汪东福 邱加卫 郑求红
编辑: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