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庚:只要坚持 美梦成真
2013年11月12日 10:52
人物名片:出生于开化县杨林镇东坑口村,1981年10月入伍,历任海军潜艇学校学员、潜艇兵、海军政治学院学员、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某潜艇部队政治部干事。1995年转业,历任宁波日报记者、农村部副主任、农村部主任、光明日报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采编主任、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现任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正厅级)。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报告文学、散文、短篇小说、评论等约300万字。
他从深山冷岙走出来,迈向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先是投笔从戎,继而弃武从文,风雨飘摇三十载,从遨游大洋深处的潜艇,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从头枕波涛的年轻水兵,到闻名遐迩的大报记者,书写了“可下五洋捉鳖,可上九天揽月”的丰富人生。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凭一支灵巧之笔,让一个个美梦成真。
1981年秋,年仅18岁的徐锦庚,怀着一个词人梦,揣着《唐诗三百首》、《诗词例话》、《诗词格律》应征入伍。很快,一首首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新词,出现在军营的角角落落。一位著名军旅诗人出身的老将军欣赏之余,勉励他“用手中的笔热情讴歌火热的军营生活”,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一篇篇热情讴歌军营生活的优美散文,出现在军内外的报刊上。
1995年秋,徐锦庚脱下海军军官的服装,放弃别人求之不得的从政机会,怀着一个记者梦,毅然加入宁波日报行列。第二年年底,他便以发稿总分第一的骄绩,站在报社年度表彰会的领奖台上,即席发言第一句就语惊四座:“我的同龄人比我早进报社七八年,我得毕恭毕敬称他们‘老师’。我有两个目标,一是用两三年时间走完他们七八年的路,赶上他们。”台下顿时窃窃私语。他不动声色,紧跟着一句:“二是再用两三年时间超过他们,让他们叫我‘老师’。”台下顿时炸了锅。
别人笑他张狂,他却云淡风轻:“报社千把人,同龄人不过二三十,难道我连二三十个人都超过不了吗?”
徐锦庚果然有诺必践:刚过了三年,他便成为部门主任。三年前被他称作“老师”的人,毕恭毕敬地站在他身边,听他传授写作技巧。
又过了三年,他不仅把同龄人甩到脑后,更完成了令人瞠目的“三级跳”:从宁波日报跳到光明日报,又从光明日报跳到人民日报,登上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殿堂,让昔日的同事“望洋兴叹”。
2005年秋,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在拉萨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新华社派出六名记者参与报道,已是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采编主任的徐锦庚,独自一人承担人民日报的报道任务。活动开始前,中宣部一位领导在中央媒体记者协调会上宣布,贾庆林同志活动的报道一律由新华社发统稿,其他媒体转发即可,不必另行采写。数十名记者都不敢吭声,惟有徐锦庚当场反对:“我是人民日报记者,更了解人民日报特性,人民日报的报道应该由我采写。”他朝对面的新华社记者挑战性一指,又是语惊四座:“我就不信,我会写不过新华社记者!”这句狂妄却充满自信之语,让几位新华社资深记者目瞪口呆,无言应对。
在这场短兵相接的较量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散文的手法写新闻,不仅牢牢守住了人民日报的“一亩三分地”,让竞争对手心悦诚服,还受到贾庆林同志高度赞扬,称人民日报报道“广深细透”。事后,中宣部特地约他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更有意义的是,他“为人民日报的重大时政报道杀开一条‘血路’”(一位中宣部副部长之语)。因为在此之前,有关中央领导活动的重大时政报道,一律由新华社发统稿。从那以后至今,此类报道多由人民日报记者自行采写。
2008年春,西藏发生拉萨“3·14”暴力犯罪事件,已是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的徐锦庚,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闻讯连夜离京往拉萨赶。报社领导担心他安危,他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危急关头我没有退路,一线记者必须冲到一线。”他采写的长篇通讯《阳光下的罪恶》,是国内第一篇揭露拉萨暴力犯罪事件真相的报道。在短短的两个月中,他先后有六篇长篇通讯被刘云山部长等中宣部领导指示指令新华社向全国发统稿(人民日报至今无人打破这个纪录),另有一篇短通讯获中国新闻奖。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08年6月20日,他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2008年秋,报社欲调已在西藏工作四年的徐锦庚回北京总社,担任国内记者部副主任,这对长期驻地方工作的记者们来说,本来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却婉言谢绝,怀着一个创业梦来到山东,经过三年精心谋划,又闯出一番新天地:筹措数亿元民间资本,欲建两座近百米的双子楼——“人民传媒大厦”,面积近十万平方米。令人叫绝的是,如此庞大的项目,不花报社一分钱,产权却悉数归报社。工程已于今年春天破土动工,后年春天可启用,规模将是所有中央媒体驻地方机构的Numberone。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他居然从一个门外汉成为精通房地产运营的“专家”。
功成名就之后,徐锦庚没有停下进取的脚步,又重拾少年时萌发的作家梦。现在,他已经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正在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目标迈进。
盘点徐锦庚的人生轨迹,似乎总与“春”与“秋”有缘。是巧合吗?“春是耕耘,秋是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说。
为什么徐锦庚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一语中的:以勤补拙。“不要以为自己很聪明,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是需要有精神的,只要精神不倒,勇气长存,虽败犹荣,虽输亦胜。”他说。
在外漂泊三十余载,徐锦庚始终不忘自己的草根出身,依然深深眷恋着故乡热土。每逢清明必要回乡祭奠先辈,牵挂着仍然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兄弟姐妹。他歉疚地说:“家乡虽然美丽,但还不富裕,我渴望为家乡尽点微薄之力,无奈鞭长莫及。”今年1月初,徐锦庚被杨林镇党委聘为东坑口村村级顾问,他把这当作是一项神圣的责任,不仅经常给村里出谋划策、牵线搭桥,还和另外两名顾问一起先后捐资15万元,支持村里建设来料加工场所。
听说开化正在积极打造国家东部公园,徐锦庚十分兴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举措。这不仅是家乡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这些游子的美丽梦想。我相信,只要坚持,美梦成真。”徐锦庚说。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余勇 方晓璐
编辑:
郑宏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