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芳泉:根书艺术初探
2013年5月21日 20:53
根艺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古老民族艺术,根艺有两大种类,即观赏型和实用型。根书属于观赏型之一,它是根艺美术创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近几年才绽放的一朵奇葩,同时它又是书法领域里的一个新成员。
根书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靠拼凑或编扭而成,另一种则是用完整的根材裁剪而出。本文所指的是后者。前者取材广泛,只要根材像什么偏旁部首,或其形状极具书法艺术中运笔技法的提按等特点,并富有抑扬顿挫之感即可取之,用于拼凑成某些书体。这种根书大体上极具毛笔字的韵味,但人为成分较重,也具有一定的天趣,创作时并不受材料制约,只要材料充足并具一定书法基础的人皆可轻松为之,这里不多论之。
本文所叙的根书是指一字一根或多字共根,且没有任何拼接和编扭的根书艺术,它完全是借助于根的天然形体进行创造性再现书法艺术的艺术。根书不仅具有“根艺美”和“书艺美”的双重特性,而且具有自身特有的艺术语言及感染力。因此,在创作实践中,不仅要借鉴和汲取中外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特别是中国书法),并在严格遵循根艺本身的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兼顾书艺的特定表达方式,相辅相成进行艺术创作,才会产生真正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根书作品。
一、根书的材料选择
根材是根书艺术的载体。我国根材资源虽极其丰富,适用于制作根艺品的种类也不少,但真正能适用于创作根书艺术的材料并不多。如果说“中国书法是一种平面的视觉艺术”的话,从这话里就可知道什么样的材料才是用以创作根书的材料。“平面”二字就不知删除了多少可用以创作根艺作品而不适用根书作品的材料。所以说,要想创作根书,必先得寻找那些相对较平板的材料才行。尽管根书是一种具有立体造型的视觉艺术,但是过于立体的材料,所创作出的根书作品势必使“书体”的形象过于模糊、抽象,使作品与书体的距离拉大,同时又加大了观赏者与作品间的时空距离,给观赏者的理解和想像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材料的立体程度要视其所创作出的作品比例是否相协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相对而言,小的作品立体空间较小,反之则可较大些。
汉字最显著的外貌特征就是四方形。所以,有了平板的根材还不够,最起码还得具有一定的文字外形,比如圆的、方的,或是三角形的等等,不管是什么形状,总得先考虑能否在其上取出个字来。因为,根书是“借助于根的天然形体”进行创作的,如果根的形体无法满足取一个字体的立体空间,那也是枉然。有了文字外观雏形的平板根材,必须具备汉字近似横平竖直的结构特征,内部结构还须结成网状,才能在根的天然形体上通过剪裁而进行艺术创作。另外,选材要求质地坚硬,色泽光洁、细腻,这样才不易受气候的影响,而发生变形、变色等诸多不良后果。
二、根书的艺术创作
根书的艺术创作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作品的艺术魅力的生发。根书的艺术创作的根本就是:去掉最该去的而留下最该留的,且又不致大伤根的筋骨,借以表现书体的神韵。也就是“取其自然而顺其自然”,创作的灵感得自于动感十足跳跃着的线条给予的震撼力。要从错综复杂的根材里寻找“根”与“书”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得从根的某处最天然而又最可塑的地方着手。说其可塑,就是它不但天然,而且有点像某字或某字的一部分。如根书“福”字的创作,笔者首先发现的是右下部的“田”部,它完全不动一刀一凿,还有作品“神”字之“申”部,只有抓住这一点,创作才有迹可循。
作品的优劣,关键是看作品能否顺应自然,要想“取其自然而顺其自然”,没有丰富的书学知识和雄厚的书法功底,亦不可能创作出根书艺术精品。书法美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线条连续运动的轨迹和线条营构的空间及线条以外的空白效果。但是,怎样才能借助根的天然形体及肌理走向表达出这些效果呢?根书创作不同于书法创作,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创作模式,根艺贵在一个“似与不似之间”,宛如一幅写意画,所以不能顾“书”而忘了“根”。如果为了取“书”而令根百孔千疮,或是为了照顾根而使“书”变得过于抽象,令观赏者如坠雾里,寻不着半点“书”迹,同样都是不成功的作品。只有恰如其分地运用根的天然长势和肌理走向,表现书体的神韵而非生挖硬凿,才是本文所述的根书艺术。
根中有书这是客观存在的。怎样才能很好地挖掘出这一客观存在的书体,不但要求创作者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而且还要兼通各艺,博采众长,借鉴和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长,不断提高审美层次和创作能力。在提取这一客观存在的书体的创作中,如不能更好地保留和顺应根的自然,即便所得之书体“神追汉魏”,“神采飞逸”,如果根失去了它特有的生命和艺术魅力,也不能称之为根书作品。和木板刻字有什么两样!
怎样才能达到两者间的和谐统一,就某一根材所创作的某一书体而言,视其点、划是否达到了那块根的最大保留的天然限度;书体的孔洞及书体的周边是否做到了非剪非裁不可的程度,在完全遵照根的原形而加以适当的裁剪,借以表现书法艺术的创作,才能令“根”与“书”,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三、根书的工艺制作
工艺制作是给艺术创作的一次涅槃式的洗礼。艺术创作是一次利用自然、借助自然、进而高于自然的过程,而工艺制作则是给这一过程的进一步协调和美化。通过工艺制作,更能突出材料本身的特色,从而增进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材料的奇、巧、绝等特性尽显无遗。
工艺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先将根材去皮,刀刮、水泡或土埋皆可,只有去掉外皮,才能显示出根材的肌理和色泽。刀刮,有利亦有弊,利者,就是不但快而且不会影响其天然色泽的改变;弊者,则容易伤到肌理。水泡或土埋,虽不会硬伤到肌理,然而很多材料都会在长时间的水泡或土埋后变色,丧失了材料本身特有的色泽。去皮要视材料的质地而定,方式的运用可灵活掌握。
外皮去掉之后就是打磨(也就是抛光),打磨宜先粗后细,先干后湿。太粗糙的伤疤可先用木锉或粗砂布进行柔和;除伤疤以外,其他地方少用或不用过粗的砂布或过硬的器刃,以免划伤根肌。打磨时宜顺其凹凸不平的肌理均衡使劲,使根保持原有的形态,而不至于被磨平。抛光的工序由粗至细不断地更换砂布干磨,最后用耐水砂纸由粗至细水磨,材料的肌理、色泽也会随之光洁悦目起来。
工艺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则是装裱。装裱得当,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作品的意境,深化主题。装裱方式有很多种多样,其原则是既能烘托作品但又不致喧宾夺主即可。笔者1997年参加中国第六届根展时的作品,是受到展览主题的启发而设计的。当时展览的主题是“迎香港回归,庆党的十五大召开”,因此,我把“家”的外框设计成阿拉伯数字“97”字样,并在左右分别注上“丁丑年夏”及“香港回归”等字样,寓意为“97”香港回“家”。该作品在展览中荣获“刘开渠根艺奖”。
四、根书的审美情趣
多数视觉艺术形象都是形与神的辩证统一体,根书艺术也不例外。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倘过分追求形似,就会使根书的艺术性大为降低。根书艺术是循形取势、因材索书的创作模式,通过发挥自然的材质美,借以表达出书体骨、筋、肉、血的神采,令人获取审美的愉悦。其形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是根书艺术的迷人之处。
“形似”主要反映作品表象的真实,而“神似”才反映作品内在本质的真实。如果一味追求表象,追求书体的各个部分、每一笔画的严格真实——“举体皆似”,稍一不慎,雕琢失当,轻者失去作品的协调统一,削弱或破坏了神似,重者可能造成整个作品的失败。何况自然生长的根材,绝对相似于书法笔画,是绝无仅有的。“写得真来便不真,不如约略写风神”。
强调神似并非反对形似,而是说在那些非重要的部分可以“不似”,只要它不妨碍书体的“似”以及书体的神韵,正如书法中所说的“意到笔不到”“笔断意连”。但在体现事物的内在本质——书体的神韵方面则不可不似。只有更好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真实——神似,作品才能给观众更多想像和思考的余地,使观众得到妙趣无穷的美好享受。
根书艺术是巧籍自然生长之根的态势,取其纵横交错的枝条,用以表现书法线条营构的空间以及其外的效果,经过作者不露刀斧痕迹的稍事裁剪,取之自然、高于自然而又回归自然,既让观众赞叹造物主创造的奇迹,又给予大量的遐想空间,参与了再创作,从而受到艺术感染,获得回味和启迪。
富有自然美和书体形象的模糊性,是根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突破自然材料对创作的限制,让有限的空间生发出无限的艺术魅力,这种以天然根的原生形态为雏形,创造性地运用这种自然美的形态,创作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神笔之书”的根书艺术品,正是其具有超凡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之所在。通过形象释读,它留给观赏者更多的参与空间。
根书艺术以材质本色并借助其自然美作为表现书法艺术的手法,比其他门类的艺术更加直接、更加抽象地体现“道”的精神,因此显得神秘莫测。创作者通过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体味蕴含在生命中的哲理,最终便可获知宇宙自然的真谛,作品中的一点一画、一横一竖都是自然造化而成,亦可视为是自然之道的具体化形式。它不仅表现生物体有血有肉的生命感,同时也能表现人生的境界。成为既能愉悦艺术家本人,又能够愉悦欣赏者,并使两者得到沟通的神奇而高深的艺术形式。
(作者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广西)
来源:
根盆网
作者:
石芳泉
编辑: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