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开化古祠堂
2012年7月19日 15:36
开化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自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建县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分布着大量的文物资源,有古文化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旧址等等,其中古建筑占80.6%。按功能分有祠堂、寺庙、钟楼、石牌坊、石拱桥、关口、民居等。其中又属宗族的祠堂最多,全县共有100座祠堂,分布在15个乡镇,而塘坞一个乡就有20座。
近年来,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设特色文化先进县,我县先后公布了几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到目前为止,就祠堂而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文物保护点35处,其他31处。这些建筑大多位于村中心,多数都保留有徽派建筑的风格,青砖、白墙、灰瓦、雕梁画栋,间有闽、赣特点。
从平面布局来看,开化的古祠堂基本上是呈长方形,面积大小不一,但大都为三进,进与进之间有天井相隔,两边有徊廊相连。第一进一般有戏台;第二进为大厅,这一部分也是建筑的主体部分,雕刻特别精美,主要表现在牛腿、雀替、童柱等构件上;第三进有楼,一般设祖宗牌位。祠堂附近有池塘,主要用于防火,也有其它讲究,我们在此暂且不说。总之,这些祠堂都充分反映了社会时代发展的序列和历史的真实性,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普及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建立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时候祠堂是一个家族组织的中心,它既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点。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尊严,家族祠堂都有一定的管理规则、礼拜仪节,称为“祠规”。家族中不仅通过祠规来对族众加以教化,而且还制定详尽的族规来教育家族成员,对于违犯族规的家族子弟,要在祠堂进行惩罚、教育,使之改过迁善。由于祠堂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场所,所以,祠堂也被视作家族的法庭。
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祠堂被作为“四旧”,惨遭毁灭的厄运。大量被拆除变卖,少量保留的有些被改作村集体仓库,有的作为村委办公室,利用效果很不理想。而祠堂久年失修,屋面大多漏雨,致使室内木构件霉烂,整个面貌破烂不堪,安全隐患让人担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祠堂这一传统文化的成果恰好成为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祠堂再也不仅仅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点以及后来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场所、村民的集体仓库。而主要是村民平时特别是传统节日进行文娱活动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公共场地。每到节庆日,人们会自发集聚到祠堂举行一些文娱活动,如打台球、乒乓球以及棋牌等。特别是中秋舞龙、元宵闹灯更是热闹,有时放几场电影或邀上一个戏班,热热闹闹地演上几天几夜,才肯罢休,尽情地享受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快。在配合各级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活动时,祠堂也同样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不断增强,古祠堂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村民要求维修祠堂的呼声空前高涨。大家自愿集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政府也拨出专款给予补助,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全县主要的祠堂都进行了修缮,把古祠堂办成了农村俱乐部。村里还成立了祠堂管理小组,定人定责。这样一方面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祠堂也逐渐成为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我相信,带着历史的创伤、带着历史文化的信息,古老的祠堂将以其新的面貌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图为霞田汪氏宗祠余问清摄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编辑:
郑宏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