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6个项目入选浙江省第四批非遗名录
2012年1月12日 16:37
1月12日,记者从开化县文广局了解到,浙江省文化厅经过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出炉,我县的《狮象灯舞》、《跳马灯》、《传统家具制作技艺》、《齐詹记冻米糖制作技艺》、《大溪边祈水节》、《保苗节》共6项目入选。
至此,开化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17个,市级非遗项目29个,县级非遗项目101个。
新闻链接:我县入选浙江省第四批非遗名录的6个项目
1.狮象灯舞
狮象灯舞是流传在开化县徐塘一带的民间舞蹈。始于宋代,据徐塘《朱氏宗谱》:徐塘朱氏家族视宋代教育家朱熹奉为先祖。朱熹曾携夫人胡氏来马金包山讲学,不幸胡氏夫人病逝于包山。之后,朱熹告别包山。后传来朱熹荣升高官,光宗耀祖。因徐塘朱氏族人结彩迎灯,扎了狮象灯,舞灯欢庆;名“狮”(师)盖世,万象更新之意,“狮象灯舞”便由此而来。
当地又一传说,古时一老人上山砍柴,不幸从山上摔下,不醒人事,有一狮子将其背下山放在老人家门口,老人得救生还。其媳妇为感谢狮子救父之恩,便在老生日的那天,用竹蔑扎了一个狮子在村子里巡游谢恩。“象舞”则源于当地一座孤山(大武山),山的整个形状就象一头大象,那长长的象鼻正好溶入徐塘村村落的中间,为了增添节日喜庆,也给徐塘村民带来好运,朱氏族人便扎了狮象灯在村中迎舞。
狮象灯舞中狮、象各有4只,出场在长长的板灯前面,在开阔地带表演狮、象对舞,表演程式上有“狮象抱球”“狮象滚球”“狮象对耍”“开八字”等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狮”是强悍威武的象征,“象”则是高大憨厚的代表,将“狮”与“象”这两种彪悍的动物组合成一种传统舞蹈,这在全国也属为罕见。
狮象灯舞在每年的元宵节举行,还多次参加开化县举办的元宵节活动,民间艺术展示灯会活动。2004年春节还在浙江卫视播出,代表开化人民向全省人民拜年。
2.跳马灯
跳马灯是流传在开化苏庄镇横中村一带,在每年正月十六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据程氏家谱记载,该灯起源于大唐永真六年期间,讫今已近千年历史。当时,横中村的程氏家族发生了一场瘟疫,为制止这场瘟疫,村里请来了十个道士,做了七天七夜的道场。道士做了四匹红马、四匹白马,在祠堂里跳,到各家各户堂前去跳。据说这才控制了瘟疫,程氏家族才免于灭顶之灾,后来逐年人丁兴旺。从此后便有了正月十六跳马灯这一传统习俗。跳马灯有四个活动程式:请灯、起灯、跳灯、送灯。农历正月十六的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到村里的庙里去烧香跪拜,请马灯,请菩萨来观看跳马灯。过去还要请道士做道场。并把菩萨抬到村里的祠堂里。祭祀后,四男四女八匹马,,先在祠堂的舞台上进行跳马灯表演,跳马灯的程式有“大团圆”“开四门”“铁索环”“跑马场”等表演形式。而后在族长的带领下到各家各户去跳马灯。这时,各家都早有准备,在堂前桌子上点亮蜡烛,摆上果子,还准备好一个红包,跳马队来到家门口时要放鞭炮迎接。马灯队要从主人家左面门进,绕堂前跳一周,后从右边出门。东家送上红纸包,马灯队的队员可以随手抓一些果了放进袋里。
各家都跳过后,马灯队将菩萨送回村子庙宇里。这时族长回到祠堂供桌上的果子盘去抓阄,要抓好8个阄。被抓到果子盘的男主人,将出任明年正月十六的跳马灯的筹划、筹款、安排活动等事项。跳马灯活动便结束。
3.传统家具制作技艺
明、清两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明、清式家具以设计巧妙、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于变化为特点。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材质之优,工艺之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明清家具形体敦厚而显得庄重,通过平面、凹平、凸面、阴线、阳线之间不同比例的搭配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形断面,家具造型简练质朴,比例匀称,线脚丰富多彩;雕刻有浅浮雕、深浮雕、阳雕、阴雕等。装饰花样千变万化,集历代精华于一身,雕、刻、嵌、描、绘、堆漆、镶金,饰件等,工艺高超精湛。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形断面,达到了鲜明的装饰效果和极为丰富的艺术情趣。整个家具的制作过程中不使用一个钉子而达到天衣无缝,集中地体现了精湛的工艺价值和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明清家具制作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榫卯结构,是明、清家具具有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清家具中,不同的家具采用不同的榫卯结合,在平板拼合的家具中,多采用龙凤榫加穿带;横竖材结合的家具用格肩榫等;四面平家具中采用粽角榫;圈椅的靠背则采用楔钉榫;案型结构中的腿和牙条结合时采用插肩榫、夹头榫等等。
霸王枨是明清家具中很有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枨名“霸王”,寓意有擎天之力。霸王枨多用在桌椅、茶几等家具中,这样家具四腿之间没有其它构件连结,靠霸王枨将面子的承重均匀地传递到四条腿足上。因此其下部的空间相应地增大了。粽角榫结构的家具,外观上严谨,简洁,气质古朴典雅。
家具在造型上采取弧形相结合,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圈椅的椅圈;腿足与托泥的结合,圆形家具如香几、花几、圆凳等,它们的外形均呈圆形,圆形托泥是用弧形材料拼接而成,方形家具的腿足与托泥结合。
4.齐詹记冻米糖制作技艺
冻米糖是开化人传统的食品,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做冻米糖,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的一个传说可见一斑:吴越国镇东节度使詹尧臣奉命守护钱王祖墓,百姓将当地最珍贵的糯米饭献出作为将士的干粮。因天寒地冻,糯米饭被冻成晶体,无奈之下只得下锅再炒。将炒过已变成爆米花的糯米饭拌甘蔗糖吃。可见早在吴越时期就有冻米糖一说。
光绪《开化县志》载:“元旦……来谒者饷以冻米糖糕点、年糕、粽、面待之。”晚清马金霞山举人汪云鹤“某日暴病昏死,魂游阎罗殿,至七日方苏”,醒来按梦景写下《梦甲录》一书,记叙:“不觉已是撑灯时分,天气冷将下来,心中烦躁,吃得几杯闷酒,昏昏然走入堂前。见正中设一几案,热腾腾的一筐冻米,夹板刀棍拼拼作响,寻思着正在对糖呢……”其间对制作“冻米糖”描述得十分精确了。
由此可见,开化冻米糖至少有百余年的历史。以前“冻米糖”的制作都流传在民间农户自制食用,到了民国初期,开阳镇(现城关镇)有了齐詹记、瑞升两家糕饼作坊后,冻米糖这一传统食品走出农户,摆上了柜台,成了一种销售商品。据康熙《开化县志》载:“本邑云台乡有詹氏糕点坊,盖赣州詹氏迁来而袭”,康熙年间,有江西齐氏迁入云台乡制作糕点。民国四年(1915年),齐烈斗娶詹氏女为妻,齐、詹两家开始合作生产冻米糖,开办“齐詹记糕点房”。
齐詹记糕点房,是开化县的一家百年老店,其制作的冻米糖是开化的一个知名产品,齐詹记冻米糖以纯天然为原材料,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其产品“甜而不腻,酥而不硬,松而不散,香、甜、酥、脆”皆具。入口软如绵、齿颊生清香,嚼之即化、吮指回味;产品晶莹剔透似白玉,粒粒饱满赛珍珠。齐詹记冻米糖以过硬的质量,精美的包装赢得了社会的公信,人们都将其当作高档礼品孝敬老人,馈赠客人。
齐詹记糕点房一直经营到1956年公私合营。由其子齐金松传承开化冻米糖制作技艺并更名金松糕饼坊,2001年更名为开化县金松源庄食品有限公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农村很少有人做冻米糖,春节时都到商店里和糕点作坊去购买。所以农户制作冻米糖的工艺在慢慢失传。
5.大溪边祈水节
大溪边乡位于开化东北部,区域内山高地徒,地势落差大,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乡镇,由于地理条件的因素,这里成了水患多发地区,每年的春季山洪瀑发冲毁良田、房屋。农历六月,又旱灾连连。据开化县志记载:康熙六年开化六都(现大溪边乡)大旱,田地裂,山树焦,河沟沽,牙不发,粒无收。村民成群结队,点香跪拜,舞龙祈水。
水对他们来说既是祸又是福,他们对于水是又恨又爱,在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年代里,他们只有祈求老天爷赐福于他们,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
“五月十三” 祈水节是一种大型的群众信仰活动,组织村民筑坝修渠兴修水利,激励乡民与天斗的大无畏精神,夺取生产大丰收。因此,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在春播耕种的前夕都要进行祈水活动,以求水给他们带来好运,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个节——祈水节。
祈水节活动要延续三天,活动内容丰富。有专业剧团的节目演出,有自演自娱的舞龙表演,有三天集会的商贸交易。祈水节既为人们提供了商品交流的场所,也为人们开展社交活动提供了平台,是活跃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盛会。
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全乡各村都要参加祈水节活动,每个村都要派出一支舞龙队或者文艺表演队伍。村里每户派出一名男丁,拉着本村的舞龙队、舞狮队汇聚在一起,进行舞龙表演,龙的种类繁多,有柳叶龙、板凳龙、草龙、布龙、农民乐队等。
6.保苗节
开化苏庄镇平坑村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古田山境内。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平坑村在五谷禾苗屈壮成长的季节里举办每年一度的“保苗节”活动。
传说朱元璋于元末间,率领红巾军在古田山休整,平坑乡民捐军粮相助,朱元璋非常感激。当时正是五谷禾苗生长旺盛时节,不时被山上下来的狗熊、野猪糟蹋,朱元璋非常痛心,忙派士兵驱熊赶猪,并把部队的旗帜插满田畈,以起到惊吓驱逐野兽的作用。平坑乡民为纪念朱元璋红巾军为他们驱兽保苗的功德。每年六月十三村民将三角旗插田畈,沿山巡游驱赶野兽,以祈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年复一年,便成为当地的一个节“保苗节”。
保苗节分四个内容进行:恭请太祖。组成巡游队伍,抬着明太祖的牌位、关公爷木雕像和佛像,六名村民挑“五谷一树”(水稻苗、玉米苗、大豆苗、麦子苗、粟米苗、树木苗)巡游;农坛祭苗。恭请五谷一树苗祭位,村里族长宣读祭文,村民男女老少持香火上前朝拜六苗;护青保苗;由村里八名妇女身穿民族饰装演唱“保苗歌”。后由村里男丁身穿棕蓑衣,手持农村中传统赶野猪用的竹筒、大锣,使劲敲打,发出震荡山谷的梆子声。村民齐声叫喊,驱赶野兽的号子声。营造一番当年红巾军和村民一起驱赶野兽的气氛;最后禾圣归堂。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舒萍 汪佳
编辑:
颜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