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庙遗韵
2011年11月28日 15:51
浙西开化,介于万山丛中。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自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县至今,也有一千多年。近日,翻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化县志》,看到境内有文字记载的古代庵堂庙宇达153座,颇感惊叹。这些庙宇,虽建造年代不同,结构规模不等,供奉佛像各异,民间说法不一,且如今绝大多数已夷为平地。但遗址所处地理位置,四周环境大多依山傍水,曲径通幽,居高远望,云雾缥缈,呈现出一派仙山阁楼的神秘环境。这从宗教角度看,寺观作为朝拜佛祖尊者的圣地,必须有一个环境与情绪上过渡的净土。正如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现就其中一些依稀可见事略,撷取于后,以飧读者。
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这些寺庙,要说历史上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印记被遗留下来,应该说主要是宗教文化方面居多。如153座庙宇,至今留下有文字铭刻的碑记就有27座庙宇。这些庙宇碑文,上面记载着创始禅师,建造修葺,兴盛衰落等详情。如县北十一都璜田(今马金镇杏枫村)西阳山普照堂碑记: “……天顺间,僧志良云游自天宁寺来,佳其山谷之幽邃,云泉之浑静,遂诛茅为亭,修炼趺足禅定其中……成化三年(1467年),募璜田余氏檀樾为主,舎山地为庵址,施钱若干缗,于是乡之善者咸乐助之,命工建佛堂……”全文515个字,清晰可辨,再就是一些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古诗遗篇。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庙宇中,有34位古人吟咏16座庙宇诗词38首。如宋政和二年至宣和一年(1112——1119年)任开化知县的李光,游县西十一都(星口寺桥)龙华院写下的《赠了空僧》诗:“赵州十八放行脚,却似天明讨被头。快活如何空长老,弹琴饮酒一生休。”一个身居七品知县,竟然诗赠僧侣,这正折射出当时社会上把佛教奉为国教的礼仪。还有庙宇内外的匾额楹联,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如建于清初的华埠“华严古刹”俗称观音寺,迎门弥勒佛佛像龛旁的对联写:“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对联平淡中见奇趣,浅近中具哲理。正中释迦摩尼佛祖,两旁设有迦叶、阿难二尊者,柱上楹联是: “五蕴皆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众缘如幻,大智大勇,大慈大悲。”短短24个字,把佛像与香客有机结合起来。还有殿堂上方的送子观音,对面却是韦陀佛,柱子上楹联则写:“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台前现如来。”这些富有韵味的楹联,可惜已于咸丰五年(1855年)与寺庙同毁于烬。
最早建造的佛教寺院
开化境内古寺建造得最早的当属县此八都洪田村(今塘坞村)鸿田庙。该院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其间屡圯屡修。东房僧源泉、源津重建,后复毁。同治丁卯(1867)重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里人张国光劝募重修。由此可见,原来我县民间传说的县南二十八都青阳泰康院是最早建造的寺院一说有误,甚至有的说“先有泰康院后有灵隐寺”说法更为不实,因泰康院建于周显德元年(954年),比鸿田院建造时间要迟320多年,而杭州灵隐寺则创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不过,明末清初,确有杭僧心境杖锡至此,爰复鸠工庀材,为重兴计,惜未竣事而去。前些年,有杭州灵隐寺僧人亦寺税来青阳查访古寺遗迹之事。
高耸入云的仙山楼阁
南华山庙是我县境内庙宇选址较高的佛殿。位于二十五都(即杨林镇)的南华山,海拔1166米,相传宋代有真人炼丹于兹。明初,神宇倾颓。宣德间重兴,置田奉祀、历年久远,修葺屡更。至乾隆庚辰(1760年)遇火灾,神像殿宇荡然一空。岁壬子(1792年)有二十四都九十老翁徐承初,志切兴复。徐翁朝暮往来,亲董其事,庙殿寺宇,神像金身,焕然一新。其新铸一大钟重计千钧,竟由崎岖山路力移上方,民间喻为神灵呵护其间,从而神传广泛,故以“南华山”山名而为之。还有位于古田山山顶的“凌云寺”则处于海拔1257.4米的青尖上,建筑面积128.7平方米,始建于宋乾德年间,虽经多次修复,“凌云胜地”金字匾,外进大门正中嵌“凌云寺”石匾,寺内立有嘉庆十四年的“永庆碑记”,乾隆四十三年“福禄碑记”,嘉庆二十二年的“新移庙碑记”,明万历三年“重修古田庙碑记”,以及同治九年的“移造旧址碑记”和“捐工碑记”等石碑至今仍保存完好无损。
古刹寺院的风姿绰约
开化佛教始于唐而盛于宋、元,明以下逐渐陵夷。兴盛期间,虽未被当时江南寺院定级打分,评为“五山十刹”之列,但坐落在马金东面的天童寺,亦有过辉煌。天童山,唐·酆去奢在山上修炼,宋有的道士王自然于元祐年间建玉霄宫,元末毁。明万历间,邑宰国公率里人建“二仙洞”,自此道教名山转为佛教胜地。其间,宁波天童禅寺裴声中外,然而开化天童山寺香烟缭绕,烛火辉煌,朝拜者络绎不绝,由此,两处古刹在浙江一东一西,有“东西佛国”之称。还有,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一向把儒道双修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因而常把一些较有知名度的寺院,作为寓居和读书的场所。如建于宋瑞拱二年(989年)的县东三都(今金村乡墩福)招福院,宋景祐元年进士、仕殿中侍郎赵抃,常寓居于萃清阁,并题壁于“真如轩”。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状元黄裳,福建南平人,少时来游开邑,喜择招福院而寓,题匾曰:“觉轩。”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方豪,幼年则读书于院内数载。因匾其处曰:“逋吏巢。”可见,招福院之不凡。
众多寺庙的主供佛像
宗教文化成分中,固然有释、道,还有伊斯兰教、天主教,不过到底还是佛教为最盛,由此名目繁多的佛号应运而生,形态各异的菩萨比比皆是,因而各个寺庙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弥勒佛、释迦摩尼、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也有以圣人为尊者寺庙,如孔庙、关帝庙、岳王庙,在农村里常见的龙王庙、土地庙、社庙,还有供奉神像的。黄谷、大溪边、金村一带庙宇里,供奉的则以茆令公、杨令公、蔡令公、黄令公为主。如方田村,其庙宇单供奉茆令公。地方上传说,茆令公是唐代名将张巡,郑州南阳人,唐开元末年进士。安史之乱,奉命镇守睢阳,被围四十九天,人食竭,以纸、布切煮和茶叶食之,曾割下自身股肉以飨士兵,平叛中英勇献身。皇上感其忠义,奉为“茆令公神”。方田村把“三月三”是为祭祀日,四邻八村的善男信女纷纷登庙参拜,久而久之即成习俗。
梵宫古刹的典故传说
在人们的头脑里,对名目繁多的菩萨有着繁多的歌颂典故,然而,对各个庙宇寺院,也各有各的神奇传说。如县北八面山(今环碧坞)的普济庵相传庵后曾出蛟。赖师诵经不辍,蛟不敢为害。嘉庆已卯,牧童驱犊经师葬处,忽见磁缸二口,见师趺坐缸中,玉色宛然,众议为师造塔,具禀邑尊勒碑,里人刘志修为之记,又如县城卧佛山下灵山寺,相传五代之际,有两僧来止其间,结茅以房。其一僧常夜出,人见有秉烛前导之者,已忽不见,盖鬼神云;其一僧常夜卧榻上,见巨蛇蜿蜒与俱,众皆神之,号曰“役鬼禅师”。卧蛇大德。其后,二人化去。至宋乾兴,有沙门清臣,始建寺于山之麓,其两僧所居处,常有神光现,诏书特赐匾曰“灵山”。凡此种种神奇传说,不一而足。这是僧侣道士故弄虚玄,还是文人墨客笔下生花,还是某些历史人物的模拟化,则无从考证,笔者只得人云亦云,照葫芦画瓢了。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留如藩
编辑:
郑宏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