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霞山奇迹般保存了361幢较完整的明清时代古建筑。这些粉墙青瓦的徽派民居、祠堂,与青山绿水形成一种自然的和谐。整个村子小巷纵横交错、弄堂套着弄堂,曲折回旋,密如蛛网,构成毗连式、隔巷相望的迷宫式村落。
霞山一带的能工巧匠,当年常出入安徽为富人建屋,回乡后便在霞山造出连片的徽派建筑。古屋的建筑风格独特:外部多为马头墙组合,青瓦飞檐;结构上多以厅堂居中,落地的照壁把前后隔开两厅,左右厢房对称。屋置天井,用以通风、排水、采光;工艺上讲究雕刻装饰,采用浮雕、透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集木雕、砖雕、石雕之精工,汇历史戏文、飞禽走兽、奇花异卉之大成。这里的木雕装饰主要体现在内部建筑的重点部位上,如厅堂房梁、门窗棂格、扇门、额枋等处,无不精工细镂,形象逼真。从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
顺溪而建的古街,两侧民居皆为外店内居、下店上居的木结构徽派建筑,一般每户3间店面,密集紧凑的店铺构成一条长300多米、宽约3米的老街。街墙上依稀可辨 “南货贡面”、“酒坊茶馆”、“花酒发兑”等字样的招牌。店铺的临街柜台用砖砌至一人高,再以木栅板启合。在当年的肉铺柜台上,那块厚重的木樽已搁置百余年,樽上刀斧之印清晰可见。据霞山《郑氏宗谱》记载,在500多年前,这里是“十里长街灯火通明,百停木筏不见水道”,可见霞山昔日之繁华。
悠久的历史不仅造就了古村的昔日繁华,同时还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清时期,霞山祖先走的是一条由商而儒、学而优则仕的路子。他们学习徽商艰苦创业,利用钱江源头地理和资源优势,采伐运销木材、经营南北杂货。据记载,霞山“百万巨产者众”,但富而不贵,社会地位低下,于是“俱出资助学”,从而“进士、举人年可几人,禀生、秀才不计其数。”崇尚教育令古村人才辈出,古有文、武举人荣耀乡里,现代又有将军、教授不负祖望。
在村头那株500年树龄的古樟旁,有座重檐歇顶式的钟楼与其遥相呼应,这是古村最高的建筑物之一。钟楼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四方形3层木结构,面积108平方米,沿回字形木梯爬上顶层,可见中梁悬挂一口明弘治年铸造的铭文大钟。木杵撞钟,钟声悠扬,余音袅袅。古时秀才中举,乡人以敲钟6响为贺。如今钟楼旁当年建造的庵堂,已成乡中学校址,古诗所述“钟声包书声”的读书氛围,依然再现。
霞山古村文化的积淀还体现在劳动人民的斗争史上。唐朝黄巢起义军在这里安营扎寨,留下“黄巢石”的遗迹;民居大门额上遗有太平军战士写的 “太平天国”4个字;二战时期,这里是我党革命根据地之一;抗战时期,方志敏率领的抗日救国先遣队在此留下抗日标语。
霞山古村落自2001年开发以来,已开始引起游人的关注。如今,当你饱览了钱江源森林公园的大自然风光后,驱车12公里便可直达霞山古迷宫,领略这里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