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煤洞和开化游击队及开化解放
2011年10月28日 15:53
1949年初春,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开化县同源乡夏川村(今林山乡菖蒲村夏川自然村)一山坳里的煤洞前,一个魁梧英俊的汉子正手把手地教几个农民模样的人近身刺杀,不远处,一些人正拿着石头在进行“手榴弹”投掷。这些人是开化游击队的队员,魁梧英俊的汉子叫郑士魁,煤洞就是他们的“军营”。
据史料记载,1949年2月下旬,郑士魁、丁慈(丁士伟)、许希凤等人接受中共衢州中心支部任务,秘密组建开化游击队,配合解放战争开展第二战场。三人商议决定,开化游击队根据地设立在夏川,由郑士魁负责发展人员与军事训练,丁慈负责筹集枪支、收集情报,许希凤负责政治宣传等工作。关于组建开化游击队,郑士魁的回忆文章里有这样的描述:“为了在黎明的霞光照射故乡家园之前,能扫除开化庭院的一些污浊渣滓,我们就酝酿着要建立一支人民武装队,配合解放军,迎接山区的解放。”
开化游击队建立后,通过借、缴、动员等方式筹集枪支弹药,活动非常活跃,使得附近的国民党乡政人员惶恐不安。4月中下旬的一个晚上,郑土魁、丁慈带领游击队员20余人,翻山越岭,突袭了七贤乡(今村头镇)乡公所,没放一枪,就生掳了乡公所保安队副,缴获步枪8支和子弹百余发。消息传到同源乡乡长徐五顺耳里,他主动向游击队交出步枪20余支、子弹数百发。七贤乡的余章瑞也带来了乡公所隐埋的4支步枪,还有油印机,同时参加了游击队。此时,开化游击队已发展成为一支40支枪、上百号人的武装队伍,固定的有四五十人,在夏川周围的村庄还有数十名农民和青年学生与游击队有联系,只因粮食和住房问题的限制,而未能集中管理。
2011年的6月底,我们“感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采访组沿着开化游击队当年走过的路来到了夏川,随行的还有留如藩老人。村民郑约根是我们寻找煤洞的向导,当年他只有10岁。他说,小时候常常能在村口的凉亭里看到妇女们纳鞋底,后来才知道她们这是在为游击队放哨。我们一行人冒雨来到距村子3里路的山坳,顺着郑约根老人所指的方向,我们爬上了半山腰,找到了游击队的“军营”——老煤洞。洞口很大,宽和高皆有十五六米左右,洞也很深,足足可以容纳百余人,游击队员当时就吃住在洞中。
1949年5月2日,开化游击队就是从这里出发,夜袭金村,吓跑了时任的国民党开化县县长,活捉了国民党开化县警察局长。
据开化县党史研究室资料,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千里长江防线,完成了渡江战役,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江南数省。第二野战军主力向皖南、赣东、浙西地区进军。4月底,国民党六十二军残部流窜到了马金一带,并开枪掳掠百姓财物。马金镇国民党公所误认为是解放军到了马金,匆忙向开化国民党政府报告。时任国民党县长的朱文达如惊弓之鸟,匆忙带着县府官员和家属70余人,由警察局长周文彩和20多名巡警护卫,向锦环乡金村(今金村乡金村村)逃窜。5月1日,游击队情报员程云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赶往夏川通知游击队,郑士魁、丁慈决定夜袭金村。
留如藩老人是游击队攻打金村的亲历者,当年只有15岁。他回忆道:当游击队员得知要夜袭金村时个个精神振奋,附近村庄的青壮年也积极响应,各自备好鸟枪、长矛和短刀,纷纷要求参战。宋村的青壮年还抬着两门松树炮,扛上两支“三眼铳”,为进攻时助长声势。傍晚6时左右,步枪队在前,鸟枪队居中,持长矛短刀的在后,全体参战人员浩浩荡荡向金村出发。后面还有蒋忠海、方绍良组成的宣传队,书写张贴“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最后,还跟着一群没有步枪高的娃娃,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如同抗战时的“小八路”一样。队伍行至墩福时,在一座庙前集合,当时已经有七、八百人了,为了便于区分,游击队设置了“郑将军”的口令。这时,金村的敌人派了两名乡丁出来侦察,被游击队发现,抓获一名逃回去一名,逃回的乡丁夸大了游击队人数,使得朱文达等仓皇间摸黑向金村后山密林里逃命。
关于夜袭金村,史料上这么记载:夜半时分,游击队到达金村,郑士魁带领步枪队在金路湾从金村村后包抄,丁慈率大队人马从正面进攻。游击队包围了金村祠堂,放了一阵排枪和两发土炮,冲进祠堂时,只见一群国民党县府官员的家属在哀哭求饶,却不见朱文达和警察及县府官员。游击队当即向那些家属宣传缴枪不杀、宽待俘虏的政策,家属们都去山脚喊话,叫回各自家人向游击队投降。除县长朱文达和贴身护卫潜逃以外,40多名县府官员、巡警,包括警察局长周文彩都当了俘虏,交出了短枪20多支、步枪10多支。
“听到第一声枪响后,我们全村人都跑到了山上。”金村村的丰永田老人当时18岁,他告诉我们:国民党县长和警察来到村里后一直住在祠堂里,那天晚上游击队很快包围了祠堂。第二天,我们才得知昨晚上攻打金村的是本地游击队,于是都下了山。后来,有村民在山上和自家的炭堆里还发现过手枪。
游击队夜袭金村后,5月2日早上在金村召开了群众大会,进行了政治宣传,教育俘虏,并整编了队伍。期间,开化游击队组建成了两个步枪排和一个短枪班,计70余人,整装迎接开化的解放。
就在开化游击队在金村整编的同时,5月3日,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六军四十七师一三九团(先锋团),追敌至开化县同有乡(今桐村、华埠的青阳一带),沿途俘虏40余名国民党军散兵和一部分地方军政官员。5月4日,十六军四十七师一三九团在华埠炉新一带遇敌警戒后卫,一阵穷追猛打后毙俘160余人。了解到敌军残部经华埠逃往常山和江西玉山后,我一三九团于中午12时经华埠马不停蹄地追歼溃逃之敌。
5月4日,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六军四十八师一四四团也从江西德兴追敌至开化境内,下午3时许进入开化县城,标志着开化县城解放。
当时,开化县城的一些地方豪绅组成了所谓的“军事应变会”、 “人民服务委员会”, 企图接管开化县政权,皆遭到解放军拒绝。与此同时,开化游击队获悉解放军解放了开化县城,即派郑省生、程云到县城与解放军一四四团取得联系,并向团政治处汇报了开化游击队的情况。夜半时分,一四四团奉命前往江山,开拨前派出通讯员通知程云:“部队奉命开拨,委托开化游击队暂时接管开化县城,维持社会治安,做好后援工作。”5月5日凌晨,郑士魁即带领十几名游击队员先行进城,并在各个城门布防岗哨。5月5日上午,丁慈率游击队押送着40余名俘虏从金村往县城行进。
“队伍到了城东施家塘时,遇上了聚集在那里的国民党自卫队。”现年82岁的蒋忠海老人回忆。蒋忠海是菖蒲东坞人,当时20岁的他是游击队员,亲身经历了此次事件。蒋忠海告诉我们:国民党自卫队首先抢占了花园门后的制高点,架起机枪,阻拦游击队进入县城的去路。正当双方对峙之际,5月5日下午,人民解放军二野十八军进入开化县城。郑士魁立即向刚进城的十八军参谋长匡斌报告情况,匡斌当即命令侦察营火速增援游击队,直奔施家塘。在解放军和游击队首尾夹击下,国民党自卫队100多人全部缴械投降。战斗结束后,游击队与侦察营同赴县城,与解放军大部队会师。
游击队进城后,全力以赴投入城防和维持社会治安。在二野十八军五十四师党委领导下,发动城乡民众筹集粮秣、赶制军鞋,支援解放军。
5月14日,二野十八军五十四师在县城主持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化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开化县军管会)。该师政治部主任惠毅然任军管会主任,郑士魁任文教科副科长,丁慈任民政科副科长,还设有保卫科、秘书科。开化游击队改编为军管会警卫连,方一帆、徐维则分别任正、副连长。
5月20日,五十四师奉命撤离,向大西南进军。军管会留下民政科长徐有声负责移交工作。丁慈、蒋忠海等39名开化游击队员和开化青年毅然参加了解放军,分配在五十四师各部,随部队挺进大西南。蒋忠海后来成为阿沛•阿旺晋美的秘书,在西藏一待就是27年,于1976年转业回乡。
5月26日,中共浙江省委派出的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第五中队83名干部,从衢州乘汽车到达华埠镇,留下13人接管华埠军管会办事处移交工作,其余的徒步向开化县城进发,于28日抵达开化县城,接管了原解放军五十四师组建的开化县军管会的工作。同时,中共浙江省委批准成立中共开化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对外仍称“开化县军管会”),建立了工作机构,由李征凡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王俊生任县委委员、副县长,孟广平任县委委员、组织部长。以李征凡为书记,王俊生、孟广平为委员的中国共产党开化县委员会开始就职视事。
“这是当年留下来的3棵水杉树,当初这儿是一个天井。”留如藩老人告诉我们,新生的开化县人民政府原址就在如今的县公安局一带,那里之前曾是国民党的县政府。
六十二年过去了,那些还健在的老游击队员们,或是亲眼目睹过开化游击队如火如荼往事的人们,如今也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他们总是感慨万千。他们感慨于六十多个春秋后开化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于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
游击队当年的“军营”--老煤洞
留如藩所指的就是墩福集合旧址
金村祠堂旧址
当年的《开化文艺》记载了游击队解放开化的故事
采访丰永田老人
采访蒋忠海老人
新生的县政府旧址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程磊/文 余问清 胡萍/摄
编辑:
郑宏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