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山上的背影
2011年7月28日 11:11
最初晓得大龙山,缘于山上盛产的龙顶茶;今日有幸识得庐山真面目,因了那段红色历史。
我们“红色旅行”采风团一行为切身体悟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选择从杨岭脚徒步进村,只是昔日的山间小道成了今日的康庄大道,那隐在杂草丛中的石径,曾是大龙山村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途径,本村人步行最快需三小时,所有货物进出全靠农人的双肩,如今却是汽车、摩托车接二连三如山风般从我眼前“飘”过,好一个今非昔比啊。
大龙山村依山而建,新楼旧房鳞次栉比,屋后茶树满坡,杉木成林;村中洁净的水泥路无限延伸,与穿村而过的小溪一同蜿蜒,聆听清澈山泉跳跃在卵石中的快乐。那些或依于门框、或坐于门前木凳上的老人们,三五成群、二三一伙,聚在一起轻声细语,发间的银丝,在阳光下闪着温馨的光芒,一如她(他)们投给我们的欢迎的目光。
我们迎向她(他)们,大家用微笑欢迎我们。主人与客人融合在一起,谈大龙山的茶叶,谈曾经大龙山上的那场战役。
那个早晨(1935年1月10日),天刚蒙蒙亮,一组头戴五角星的红军部队从山下的石径上走来,一面五星红旗在前面引领。他们在村前路旁的小庙周围小憩。不久,红军发现国民党大批兵力往大龙山开来,军团领导当即调令部队往大龙山左侧阻击敌人上山,以掩护大部队的南下。阻击部队迅速抢占大龙山村外的制高点凹头庙,控制了由官台、杨林两村通往大龙的道路。这场仗,从早上一直打到天黑,最终将敌人拒于大龙村外,红军主力部队顺利后撤,大龙山村也未被炮火袭击。带队并指挥这场战役的红军领导人就是方志敏!
告别老人们,我们朝拜了曾经红军驻足的小庙、硝烟弥漫的战场。那庙,白墙黑瓦,无窗无门,山风四面楚歌,但它那斑驳的躯体却见证了当年红军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下依然不扰民的可敬;那村,新旧民房枕竹而居,宁静而安详。70多年过去了,庙还是那座庙,村庄还是那片村庄,但当年行人过往的歇脚点如今已远离宽敞平坦的水泥大道,成了历史永远的见证;当年血雨腥风的战场今日已是茂林修竹,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致富了一方百姓。都说山是有灵魂的,那么,曾经浴血奋战的或已埋骨青山的英雄们,他们付于了大龙山又一厚重灵魂!
当我再次徒步下山时,特意踅进已荒弃的石径,感受当年红军的足迹。在石径上,我与他们擦肩,回望,相见无数安静地前进着的高大背影……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林 可
编辑: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