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系列报道之三:南华山与方志敏红十军团
2011年6月1日 16:52
他英勇就义时才36岁,曾让毛泽东经常怀念并赞评“以身殉志,不亦伟乎”,还亲自为他题写墓碑;他的革命精神,曾令叶剑英元帅题诗感慨:“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日,又照秦淮一叶枫”; 他在狱中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遗作,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绝唱,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他的英雄足迹,曾多次踏上开化的大地,把一曲曲英雄长歌留在了开化的青山绿水里!
他,就是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方志敏。
说起方志敏,在开化可谓是家喻户晓。当年的开化革命根据地,就是方志敏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率领的红十军,曾两次攻占华埠,并攻克开化县城;他领导的红十军团(对外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三次进入开化境内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的战斗……
红色的五月,我们来到革命老区杨林镇,寻访方志敏及红十军团在这里留下的红色记忆。
“我的父亲给方志敏带过路!”在杨林镇云山桥村,村民赖兴根告诉我们:父亲赖锦文当时23岁,把红军从张湾油溪口带到了杨林的蕉坑。那段路,父亲有幸当了一回方志敏的“警卫员”,一直跟在方志敏的身边,除了做向导,还帮助挑了一箩筐担的东西。父亲的印象中,方志敏个头高大,待人十分亲切和善。临别之时,为了表示感谢,方志敏还硬塞给父亲一个银元。小的时候,父亲经常要求我们忆苦思甜。父亲说,那会儿红军不仅缺少冬衣,而且几乎没有吃的,只能嚼草根扒树皮填肚子,非常艰苦,令人感动。
当时,正是红十军团最为困难的时期。
1934年7月,中央红军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失利时,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并准备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革军委决定组织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北上到皖浙赣边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对外仍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11月下旬,分两路向浙皖边和皖南行动,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并调兵围追堵截。12月,红十军团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与国民党军补充第一旅作战失利,之后经请示中央决定返回赣东北根据地休整。
1935年1月初,红十军团在皖南几经转战进入开化,途经齐溪、霞山、马金、中村、篁岸、张湾、杨林、桐村等9个乡镇,行程数百里,一面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一面冲破国民党的重兵堵截,由北向南贯穿整个县域。
1935年1月12日,红十军团行至杨林。当晚6时,方志敏在杨林山底村的一户农家里,召集刘畴西、粟裕、王如痴、乐少华、涂振农等军团主要领导,召开了军事会议。次日凌晨进入南华山,当时队伍已经被打成了两截,并处于七倍之敌的重围之中。
“方志敏的红军从蕉坑出来,在牛栏坞与国民党打了一仗,牛栏坞山顶上有个国民党的碉堡,机关枪响得很厉害。那会儿我十三四岁,有些事情是我耳闻目睹的,至今也不会忘记。”杨林镇云山桥村的退伍革命军人柯维金,今年已经90岁,与党同龄,他深情回忆——那时,杨林、桐村还有隔壁的江西德兴、玉山都有国民党的部队,红十军团要返回赣东北根据地,只有翻越南华山。在杨林的国民党部队围山围了7天7夜,不仅地毯式搜山,还放火烧山,几乎每天都有红军官兵在山林里或草丛中被捕。方志敏的红军部队纪律非常严明,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又没有补给,被困南华山时天寒地冻,饥寒交迫,处境非常艰难,但仍然一直在坚持战斗。当时被捕的红军官兵不是冻伤的,就是饿坏了的。国民党部队不仅围捕红军,还严禁当地老百姓“通共”。虽然这样,杨林还是有许多村民暗地里帮助红军。
采访时我们从其他村民口中得知,杨林人民帮助方志敏红军的故事有很多。比如,红军进入南华山时,带路的是霞光村村民李柏农、吴祖章、赖顺福;再如,东坑口村的李小海,当时就冒着生命危险往南华山中送信送物资,成了红军的临时“侦察员”、“情报员”。
关于方志敏与南华山,杨林还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身患肺病的方志敏来到南华山时病情加重,咳嗽不止,但他拒绝同志们的搀扶,顽强地走在部队中。经过一片竹林时,方志敏见被冰雪压弯的竹枝依然笑傲霜雪,迎风摇弋,不禁感慨万分。他对身旁的乔信明(红二十师参谋长)等说:你们看,这些竹枝被冰雪压得多沉多苦,可它们依然坚强不屈,这正是:“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方志敏铿锵有力的诗句增强了红军将士们前进的勇气。
不幸的是,红十军团除了粟裕率800多人成功突围外,其余4000多名红军官兵几经浴血奋战,最终陷入弹尽粮绝境地,大都被捕或罹难。方志敏原本有机会与粟裕一起突围,却因坚持返回与大部队会合,而于1935年1月29日在浙赣交界处的江西玉山县陇首村被捕,同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这是中国革命史中极其悲壮的一页!方志敏及红十军团,将赤诚为党、不畏困难、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革命精神,留在了浙赣交界的怀玉山脉,留在了开化。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可歌可泣,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南华山一带卫星图
山底村的军事会议就在的这间民房里召开
小坞口,当年红军就是从这条通道进入南华山
90岁高龄的柯维金回顾当年
赖兴根向记者讲述父亲给红军带路的故事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黄龙 郑霞凤 余问清
编辑:
颜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