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系列报道之一:一枚苏维埃铜币和两条红色贸易线路
2011年5月19日 11:04
“感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专题开栏语:开化是革命老区,这片土地是红色的土地。在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开化新闻网、《今日开化》特推出“感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专栏,追寻革命先辈在开化留下的足迹,反映发生在开化大地上的革命故事,讴歌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以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坚定走“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之路的热情,为建设美好开化而齐心协力。
一枚苏维埃铜币和两条红色贸易线路
那是1931年。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那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山路上急匆匆地走着七八个挑重担的人,喘着粗气却不说话。他们从浙西重镇华埠出发,一路躲过了几层哨卡,现在正朝着浙赣边界的苏区根据地赶去——他们将把重担中的食盐、西药等物资留在苏区,带上红军给的费用,有银元有官金券还有苏维埃铜币等,再连夜悄悄地回到开化的家中,然后等待着下一次夜黑挑担出发……
开化县党史研究室就保存有一枚苏维埃铜币的图片资料:铜币正面正中央印有“五分”的字样,旁边是麦穗图案,正上方有一颗红五星;背面正中央是镰刀斧头的旗帜图案,周围一圈刻着字,上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下方是“每贰拾枚当国币壹圆”。
根据县党史研究室提供的线索,在热心人刘高汉的帮助下,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开化城东一幢居民楼里找到了铜币的主人,75岁的邹逢忠。邹逢忠年轻时受父亲影响踊跃应征入伍,曾经参加过越南战争,立过三等功,受过多次嘉奖。
老邹向我们讲述了他父亲邹联竹的故事——苏维埃铜币是父亲留下来的。父亲是桐村镇建平人,还不到30岁时加入了为红军挑盐送物资的队伍,从华埠装货出发,途经青阳、桐村、王畈、马岭底等地才能到达苏区。他们的挑盐组一共8人,与父亲一个村的还有另外2人。由于国民党禁止民众向苏区红军送货,经常进行盘查,父亲他们挑货时从来不敢选择在白天,只能选择黑夜;黑夜时也不敢选择走大路,只能选择走难走的小路。而且,必须连夜来回,一夜得赶百多里的山路。父亲说,当时的桐村乡就有跟他一样的“挑盐客”让国民党抓获了,被砍下了头颅还挂在了城门上示众。
老邹的讲述把我们拉回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化县华埠镇是通闽浙皖赣边苏区的红色贸易路线的重要商埠之一。1930年11月至1934年年底,蒋介石纠集重兵,向我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等,连续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同时,国民党还在经济上实行最严厉、最毒辣的封锁,致使革命根据地食盐、布匹、药材等物资供应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尤其是食盐严重缺乏,苏区军民战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此,赣东北党组织和方志敏同志一面领导人民群众自力更生,一面广泛开展苏区的对外贸易,而当时重要的贸易窗口就是华埠镇。华埠镇先后通往苏区的贸易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以白沙关开化—区苏维埃为中心,经油溪口、航头至华埠;一条是以岭头山中共开化特区委为中心,以坊塘、大畈、王坂、桐村、青阳至华埠。从1931年初到1934年底,华埠镇为闽浙皖赣边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数百万斤食盐(其中很大部分食盐运往中央苏区),当时沿贸易路线的张湾乡、池淮乡、桐村乡、青阳乡、杨林乡的广大人民群众,几乎每个乡都有几百人加入到运盐的行列,开化人民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老邹继续为我们讲述。因为经常给红军送货,父亲对红军有着直观的好印象。由于物资困难,苏区红军一天只能吃两餐,常常饿肚子,但只要是挑货的群众到了,他们便会拿出最好的酒菜招待,而且一定坚持让大家吃饱。父亲认定,这是一支心中装着别人的好队伍。父亲常常感慨,要不是自己是家中九口人的唯一顶梁柱,不然的话早就参加红军了。父亲对苏区对红军有着很深的感情,因而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挑盐,这一挑,前前后后加起来有8个月之久。父亲有两件最爱的东西,非常时期他藏在了老屋的墙壁缝里才得以保留下来,一件就是苏维埃铜币,还有一件是红军给他的感谢字据,感谢父亲为苏区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听完老邹的讲述,我们很想看看这两件革命文物,由于两件东西一直是老邹的老伴负责保管,而他的老伴出远门还没有回来,我们只得与老邹再次相约。临别之际,我们感谢老邹,感谢老邹的讲述,使我们对开化作为革命老区最开始怎样参与革命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
苏维埃铜币的正反面
红色贸易线路遗迹之一:杨林镇壕岭关路段
红色贸易线路遗迹之二:华埠镇旭日村路段
苏维埃铜币的主人邹逢忠在讲述(右)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黄龙 郑霞凤 余问清
编辑: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