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开化支站    总站·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图片 | 数字报纸 | 浙江网视 | 民生帮帮帮
           ·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 页   时政要闻   图片新闻   天下新闻   公告公示   天南地北开化人   平安开化
 专 题   综合新闻   电视新闻   生活资讯   图说开化   县外媒体看开化   人文开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 题 > 生态文明的美学思考 > 学术论文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开化根雕艺术

2011年5月14日 22:19

 

一、美学的转向:艺术的自然化

 

在现代的美学视野中,自然美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之中。尽管它的重要性因两位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与伊曼努尔·康德)而得到了彰显,但从美学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人们对自然美的重视远远不及艺术美。德国思想家阿多诺曾言:“从谢林开始,美学几乎只关心艺术作品,中断了对‘自然美’的系统研究。”[1]此言并不夸张,哲学史上的泰斗级人物黑格尔更是明确将美学定义为“艺术哲学”,并因为自然美只能部分地显现“绝对精神”,而得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结论。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也表达了完全一致的观点:“总而言之,美学理论并不是关于美的理论,而是关于艺术的理论。”[2]

然而事情往往会发生变化,世上终究没有亘古不变的事物。当这个时代的世界现实正在发生改变之际,美学的转向也在所难免。今天的这个时代,人们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迁,工业时代正在走向尾声,而新的生态时代正迎面而来。人类原有的现代发展模式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正如美国的生态哲学家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在《自然之死》一书中指出的那样:

 

今天,一个超出了70年代环境危机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整个星球的健康。臭氧的消耗、二氧化碳的增多,氯化氢的排放和酸雨,扰乱了地球母亲的呼吸,阻塞了它的毛孔和肺。大气化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将这位母亲命名为‘盖娅’。有毒的废弃物、杀虫剂和除草剂,渗透到地下水,沼泽地,港湾和海洋里,污染着盖娅的循环系统。伐木者修剪盖娅的头发,于是热带雨林和北部古老原始森林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植物和动物的物种每天都在灭绝。人类与地球之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伙伴关系。[3]

 

美国学者劳伦斯·布伊尔同样看到:“在20世纪的最后三十来年中,‘环境’变成了头版新闻。与核竞赛相比,非预谋的环境灾难可能引发的末世景象显得更具威胁。对‘环境’状况和命运的公共关注不断扩大影响面,从西方发展到全球。”[4]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思想开始浮出水面。在哲学的层面上,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存在哲学质疑并严厉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并成功地使哲学实现了由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也就是把哲学从对本质的探讨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人在世界中生存的价值问题;在社会理论层面上,生态理论呼之欲出,并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5]第一阶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环境问题突发和人类开始警醒的阶段,以《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等作品的出版为代表。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发展和环境同步、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反比的思路。德国学者胡伯(Huber)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即现代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利耦合。这些生态理论提醒人们,我们人类并非地球的中心,反而,地球应作为人体的一部分,人类必须像尊重自己一样,去尊重自然。当代环境理论家阿尔伯特·施韦泽所提出的“敬畏生命”的伦理观,最好的揭示了这一立场。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6]

基于这样的重大转折,美学也将它的目光投向自然与环境。20世纪后半叶所兴起的生态美学,着重地探讨了如何在人与自然之间重新确立新型关系以及把自然当作审美对象等等类似的问题。加拿大美学家卡尔松的“肯定美学”(positive aesthetics)主张全部的自然世界都是美的,“按照这种观点,自然环境,就它未被人类触及或改变的意义来说,大体上具有肯定的审美性质;例如它是优美的、精致的、浓郁的、统一的和有序的,而不是冷漠的、迟钝的、平淡的、不连贯的和混乱无序的。简而言之,所有未被人类玷污的自然,在本质上具有审美的优势。”[7]而芬兰美学家瑟帕玛借助隐喻,将环境之美作为大自然的艺术品,以大自然作为艺术家来代替这个缺席的创造者。[8]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提出了“哲学的荒野转向”,阿诺德·伯林特则提出了“自然之外无它物”的观点,并将环境美学理解为一种“文化美学”。尽管个人对于生态美学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在总的方向上都强调和重视将美学研究的重心转向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确立,并在这种重新确立的过程中使人回归“诗意栖居”的生活。

不难想见,美学的生态转向会让不少人产生某种担心,因为这种转向似乎意味着曾经位列美学王国头把交椅的艺术将不再得到宠幸,后现代的“生态”将取代“艺术”在美学研究中的地位。尽管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但人们完全有理由认识到,“艺术”并不一定成为“生态”的对手,“艺术”与“自然”绝非处在水火不容,有我无他的立场。“艺术”可以“自然化”,“自然”也可以“艺术化”,两者完全存在和谐相处的可能性。因此,以生态美学方式审视艺术,不仅可能,而且极有价值。它意味着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方式的转变,这是一种超越人类中心论,从而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模式的突破。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民间传统的艺术财富——根雕艺术,为此提供了极佳的例证。为此,本文着重以开化根雕艺术为例,以生态美学为关照视野,试图揭示根雕艺术之于当代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二、开化根雕艺术:历史传统与现代创新

 

所谓根雕艺术,指的是利用自然界枯根朽木进行造型的艺术。在中国,根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1982年考古工作者从湖北江陵马山的楚墓中发掘出战国时期的根雕作品“辟邪”,该根雕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根雕作品,其造型生动,富有神韵,这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根雕艺术已有高度的发展。在汉代的文献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鲁恭王得文木一枚,伐以为器,因木之美,喜不自胜。中山王刘胜为此写了一篇《文木赋》,其中写道:“裁为用器,曲直舒卷。修竹映池,高松植巇。制为乐器,婉转蟠纡。凤将九子,龙导五驹。制为屏风,郁岪穹隆。制为杖几,极丽穷美。制为枕案,文章璀璨,彪炳焕汗。制为盘盂,采蜘踟蹰。”[9]在南朝时期,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雕“如意”的记载;而在《新唐书》中则记载了“邺官”李沁采来天然树根,雕琢成龙形“抓背”献给皇帝的故事。大诗人韩愈还特为一件似人的根雕作品题诗:“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写的便是当时人们利用树根和树干制作的似人形的根雕作品。韩愈另一首诗写道:“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10]

南宋陆游在《剑南诗稿》中有“竹根断作枕云眠,木瘦銙成赐酒樽”一句,道出把竹根、树根制作成生活用具的乐趣。此后宋元时期的《太平广记》中也有关于根雕的记录:一位名叫张弘的商人,偶然获得一个形如狮子的金荆树根,请华阳县的工匠雕琢成一个狮子形状的枕献给华山华岳庙,守庙人如获至宝,藏于柜中,路人要用万钱买通守庙人才能看到这件狮形根枕;明代末期,文震亨的《长物志》中也有树根家具的专门论述,当时以树根作为家具颇为普遍;清代根雕艺术已经完全发展成熟,出现了不少根雕的名家与名作。[11]此后根雕艺术一度出现了发展的停滞期,直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又重新恢复了创作的活力,在全国范围内又开始兴盛起来。

浙江自古以来都是根雕艺术的胜地,该地区木雕盛行,为根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艺基础;同时浙江又是森林大省,林木资源极为丰富,这为根雕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素材;此外,浙江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这里拥有艺术创作的良好人文氛围。在现有的考古成果中人们看到,元代晚期的浙江已有根雕出现,其遍布浙江的各个地区,如丽水、开化、嵊州、象山等都有不俗的特色根雕艺术。在这里面,开化根雕无疑是别具特色的,因其特殊的生态文化资源,开化现已被国家授予“中国根雕之乡”的称号。

据历史考证,开化根雕的历史[12]可上溯至唐武德四年,当时由于古驿道的打通,开化便成为浙、皖、赣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中间站;南宋建都临安后,当地的木材和土特产沿钱江源头马金溪运往钱塘江,临近的徽商往杭州经商也必经此地,故形成一个以木材经销和水路运输为主的大商埠。据当时开化县志的记载,开化城中门楼上的木雕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13]此外,开化城东三里亭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正德福建刑部副使方豪选百株杉木为母制棺木,本邑方圆无人胜任,结果一詹氏学徒不知天高地厚,取杉木红心花三年精制而成,到民国初年“用其地而掘其墓”,棺木如新,无一损毁。另有城北45里崇化乡汪氏豪绅为显富以万颗杉木结痂粘成一整套家具,更是令人咂舌。清光绪《开化县志》载:“宋国光,字尔衍,清乾隆邑痒生,授例就营千总,善绘画,善雕琢,得盘根错节之树桩,随手刻划为人物花鸟,见者叹以为真。钟峰书院落成,门窗雕刻竹叶,镂梅花兼绘古十八学士栏壁,形神毕肖。”恐怕这该是有关开化根雕最早的记录了。

这种悠久深厚传统的存在,为开化根雕在当代的继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氏根雕传人,艺名“醉根”的工艺美学家徐谷青[14]使得开化根雕在当代成为继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黄杨木雕之后的“浙江第四雕”。徐谷青生于开化,自幼便爱好雕刻,喜欢绘画,很早就开始从事根雕、盆景园艺专业制作。他屡赴沪杭等拜师学艺,曾受教于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中国根艺美术学副主席李蒂,上海根艺美术学会会长胡仁甫等根艺方面的名师。此后他创办开化根雕厂,为开化的根雕发扬光大迈出了第一步。他博采众长,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时,又推陈出新,广授技艺,丰富了根艺的题材品种,并不断开拓根艺的发展空间。

在这二十多年里,徐谷青将现代工艺和技术与民间传统技艺相结合,先后开发根雕工艺品200余种,使根雕艺术终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同时他还在国内首创根雕企业,首开根雕品牌的先河。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国际民间手工艺品等博览会上,其根艺作品20多次获得金奖,其中在2000年,作品《音魂》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银奖;2002年,作品《钱江魂》获浙江省首届花卉博览会特色产品奖;2006年,作品《枯木新春》获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金奖。 2009年,作品《十八罗汉》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2009年,作品《灵山护法》获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东雕杯"金奖。著名作家冰心曾专门为他的大型作品题词“根雕大佛”; 2010年,作品《丹凤朝阳》获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的"天工艺苑杯"金奖;2010年他还展出了历时15年创作,用龙眼木根雕成的五百罗汉系列。他个人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名字被纳入中华人物辞海;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根雕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醉根”商标相继被评为省、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省知名商号。2007年,“开化根雕”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代表作名录和浙江省传统民间艺术保护名品。在“中国根雕艺术之乡(开化县)”的创立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景区等创建活动中,徐谷青起到了核心作用。在徐谷青的引领和示范下,开化根雕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和转型升级,他的创业和发展之路,为衢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书写了极具特色的精彩一页。[15]

 

三、自然与人工:根雕艺术的美学问题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爱弥儿》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开启了思想史上关于自然与文明、造化与人工之间迄今尚未终止的争论。按照卢梭一脉的看法,自然之美优于人工之美,卢梭为此激烈地抨击绘画、戏剧等带有强烈摹仿意味的艺术种类,而对更接近于自然的音乐艺术,以及大自然中的崇山峻岭,赞叹有加。在今天人们有必要重视卢梭的提醒:“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摹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大自然中的。我们愈是违背这个老师的指导,我们所做的东西便愈不像样子。”[16]

在艺术的各种门类中,根雕艺术无疑是比较接近自然而远离人工的。从表现手法而言,根雕艺术可分为自然型根艺和雕刻型根艺。自然型根艺多见于长江以北,而雕刻型根艺则常见于长江以南。自然型根艺的作品基本不用雕刻,来自自然,还原自然,只对根材做裁剪式和打磨式的处理,突出根材自身抽象美的秉性;雕刻性根艺又叫“局部雕刻型根艺”,是把大自然赐予的奇巧材质通过艺术家的慧眼和巧思,从中发现孕育的生命,再用雕刀在关键的部位施以雕艺,使孕育的那个生命从朦胧走向清新,给人以形象的美感。这种根艺同样注重保持根的天然形态,形成“七八分天成,二三分人工”的格局,使雕与不雕之间巧妙融汇,达到“藏魂在天然,纳灵于神工”的艺术境界。[17]因此就总体的趋向而言,无论是自然型根艺还是雕刻型根艺,它们都是以自然为主,人工为辅,这跟另一种工艺木雕有着截然的区别。

在制作的工艺上,木雕是全方位的精雕细刻。制作者可以完全改变木料的外观。但根雕不能如此,只能根据根材的自然形态进行少量的雕刻加工,全部的雕刻都是依附于自然形态的,只能因势而为,而不能横加裁剪;木雕作品的创作是立意为先,而根雕则是因材而立意。木雕作者一旦明确主题,便可大胆按个人意图趣味去雕刻,而不象根雕那样受材料形状的限制。根雕艺术,虽然也要刀砍斧劈,但最终还是要保持大量的根须、瘤疤或树纹、根皮等,才能体现出根气、根味和根韵,没有这种现象,就无所谓根雕艺术。而木雕艺术的创作,虽也讲究雕刻技法和工艺水准,但基本可以在相当规范的几何形材料上进行雕刻,不受材形的局限,操作运刀自如,完全可以发挥人的主观意志。

由此可见,根雕艺术无疑是一种更为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效果的独特造型艺术,让根的自然之美与人的主观之美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谈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根雕艺术无疑属于“无我之境”的艺术,它致力于通过放弃自我的方式,实现天地之间的大美。开化徐谷青的根雕作品极好地体现了根雕艺术所讲求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这具体表现在:

其一、徐谷青的根艺集中于表现自然的伟岸气魄与大气磅礴。根雕艺术能够表达生命动态之美。作为一种立体的造型艺术,动态使根艺形象表现出精神,表现出生命。比如作品《根魂》,它高7.5,重达8吨,是千年的榉木枯根,树龄高达1200年以上。该榉木枯根是在福建被徐谷青发现的。他看到这枯根肌理沧桑、气韵生动,具有非凡的灵性和神韵。为了搬运树根,徐谷青极尽包括飞机在内的一切手段,最后通过挖山修路才使树根得以运抵开化。此后树根经过后期五十多道工艺处理,历经十五年时间最终完成,展示了一种自然的伟力与气魄。此外如作品《龟》,作者采用数百年树龄的榔榆古根,利用其自然动势及纹理,塑成昂首长啸的老龟,作者大胆的对自然根材只做简单的取舍,以保其原貌,虽无雕琢,但龟的神气却展现的淋漓尽致。再如作品《双福临门》中这对老虎形象逼真、气势凶猛,造型自然,以桫椤木的疙瘩来刻划老虎的斑纹,以根材自然曲线塑造猛虎的动势,作者妙借自然,稍事雕琢,便达到了某种鬼斧神工的效果。[18]

其二、佛教元素在徐谷青根艺作品中亦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其作品对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理念的深入思考。在徐谷青佛教题材的作品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他的大型佛教题材作品《五百罗汉》,这是徐谷青利用千年以上充满神灵色彩的大型龙眼木根桩创作而成的。在传统的雕刻技法中融汇了现代艺术的创新理念,使罗汉系列情表于外,意韵其中,典雅且通俗,各尊罗汉,互望传情,尤如根雕佛国,气势恢弘,与人生百态相映,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根雕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完美结合,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套根雕五百罗汉造像。作品《灵山护法》(又称“十八罗汉闹元宵”)选用的是千年香樟木根桩的大块面以及丰富变化的肌理为创作背景,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像,各尊罗汉神情并茂,各种法器、神兽布局合理,充满禅意玄机,使罗汉情表于外,意韵其中,而且各尊罗汉连贯一气,气势恢弘,将木雕技艺融入根雕艺术的天趣美中,从而与佛教文化珠联璧合。

其三、尽管根雕艺术因循(师法)自然,但若缺失作者非凡的领悟力和高超的制作技巧,再好的根材恐怕也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比如作品《一团和气》是由一块很大的香樟树杆上的树榴制作而成,整体造型优美、大师构思讲究、非常巧妙地利用树榴的自然形态和树杆的结疤,施以局部刀笔,工艺处理精湛,而且奇就奇在头顶上的年轮刚好在正中间的位置,五官都刚好处于每个结疤的中心点上。在创作上这就要求有非常大胆而又精湛的技艺才能创作出人天同构举世无双的佳作。此外,在作品《夕阳红》中,作者巧妙地施以局部雕刻,将一位历经沧桑 的老人面部造型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还有如作品《世纪门》,它是徐谷青在世纪之交时发现并创作出来的,它既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它是一个整块的树根,天生自然、没有拼接过的。它同时也是作者主观构思的产物,它被作者赋予了在世纪之交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憧憬与展望。通过创造性地弥合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之间的鸿沟,开化徐谷青的根雕艺术作品无疑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发展空间,也将为艺术审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联盟提供最佳的例证。

    

四、开化根雕艺术的生态文化内涵

 

不可否认,开化根雕艺术之所以能在当代重放光彩,离不开开化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滋养;同样,开化根雕艺术的繁荣,也将进一步为开化的生态社会与生态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潜在而强大的精神支持。

开化县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发源地,位于浙皖赣三省七县的“绿三角”,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实施的重点区域之一、浙江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华东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占有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地位。开化全境峰峦重叠,山岭连绵,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其空气质量及水质质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标准;除了自然生态以外,开化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也始终遵循了生态优先的理念。开化的经济发展倡导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发展绿色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关闭了上百家污染企业;在全县发展环境优美乡镇,努力培养居民的生态意识与环保理念,使生态思想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倡导生态、倡导环保,倡导绿色的文化环境中,培养了开化人在面对自然时的那种平等、尊重的意识习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了一种自觉意识。而这种意识恰恰是根雕艺术得以可能的文化前提,因为它能够克服技术主义世界观中仅仅将自然作为可供人类开采对象的思维局限,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审美关系。如果说,生态意识成为根雕艺术的美学基础的话,根雕艺术则是对生态意识最为集中与深刻的表达。

同样,根雕艺术反过来也将对开化生态文明产生进一步深远的影响。根雕艺术中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存智慧的深刻思考,这些思想资源将启发人们对现代性的大规模生产消费的生存方式作自觉反思。儒学强调“天人合一”,并强调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19]他把“畏天命”放在了首位。尽管与儒家理念不同,但在尊重自然这点上,儒家与道家也有共同之处。道家为此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与“人为”对立起来,同时还强调“万物齐一论”,即万物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佛教生态智慧更为突出,其提出“众生平等论”,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20]其特别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境界,有位叫宏志正觉的禅师写下这样几句话:“来来去去山中人,识得青山便是身,青山是身身是我,更于何处著根尘?”即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这些思想尽管古老,放在今天来看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为“技术垄断”所困的世界来说,不啻为一剂解药。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观,根雕艺术给人带来的体验为: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能够产生出一种无与伦比的造化之美。而从根雕艺术的审美文化内涵看,它也将对生态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可能产生潜在的影响。它不仅提示人们在艺术上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可能获得的艺术境界,而且还引导人们去过上一种更符合自然天性的健康人生。

因此,从今天生态美学的关照视野中解读根雕艺术,我们将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仅仅是充满技巧和韵的工艺展品,而是更应该看到这种艺术背后所承载的富于前瞻性的时代意识。在当下这个世界发展模式面临困境与中国社会面对转型的双重局面下,生态文明被人类寄以深深的厚望,人类为此将重新确立面对世界、他人以及自身的态度。在这样的问题上,一件小小的根雕艺术作品却已折射出人类未来文明发展的希望。

 



[1] 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9页。

[2]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1页。

[3] 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吴国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劳伦斯·布伊尔:《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刘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页。

[5] 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6] 阿尔贝特·施韦泽:《对生命的敬畏》,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7] 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关于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杨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8] 瑟帕玛:《环境之美》,武小西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9] 徐华铛编著:《中国传统根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3页。

[10] 徐华铛编著:《中国传统根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4页。

[11] 徐华铛编著:《中国传统根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12] 参见开化新闻网“开化根雕的历史” http://khnews.zjol.com.cn/khnews/system/2009/10/26/011519259.shtml

[13] 《光绪开化县志》载:“明武宗正德六年,饶寇犯境,知县张亭规划城址……辟门六、上各建楼三楹……门二洞,窝舍十有四所,锥堞凡二千一百六十。”《雍正开化县志》载“城中近百所来所有之坊为十二,皆有坊门望楼。”

[14] 徐谷青,男,汉族,现年45岁,出生于浙江省开化县林山乡梅岭村,著名的根雕艺术家。1991年,他便着手创办了开化根雕厂,注册“醉根”商标,并于2000年组建了衢州醉根艺品有限公司。

[15] 参见百度百科“徐谷青”http://baike.baidu.com/view/4347203.htm#sub4347203

[16] 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502页。

[17] 徐华铛编著:《浙江根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第1页。

[18] 参见根艺博览园解说词http://khnews.zjol.com.cn/khnews/system/2010/09/09/012620472_03.shtml

[19] 孔子:《论语·季氏》

[20] 刘克苏:《中国佛教史话》,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5页。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编辑: 王欣


 相关稿件

 

 热点新闻  
1.衢州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2.迅速响应 积极应对 开化多举措阻断疫情传播
3.全力以赴保供应 目前物资储备充足
4.“敲门行动”我先行 核酸检测战疫情
5.浙江有礼,开化有你!3·5学雷锋志愿服务月...
6.2022年开化春茶陆续开采
7.建起“蓝海” 乐享“红利” 开化县统筹推...
8.开化:“后厨直播+食安封签”,保障消费...
9.开化县启动巡河禁渔护水行动
10.横街社区开展 “学雷锋见行动”活动
 图片新闻 > 更多
关于本站 | 本站声明 | 联系本站 | 广告服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9〕22号 浙ICP备050087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4
中共开化县委宣传部主管 开化传媒集团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开化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0-6521203 举报邮箱:kh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