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开化支站    总站·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图片 | 数字报纸 | 浙江网视 | 民生帮帮帮
           ·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 页   时政要闻   图片新闻   天下新闻   公告公示   天南地北开化人   平安开化
 专 题   综合新闻   电视新闻   生活资讯   图说开化   县外媒体看开化   人文开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 题 > 生态文明的美学思考 > 学术论文

 

城市美学的愿景——从病态城市到生态城市

2011年5月14日 22:17

  要:当前,世界各地不少城市都是病态的,病态的城市也谈不上不美。在全球化进程之中,城市又面临着虚无化的危险。因此,城市不能保证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自由与幸福。在城市病态化和虚无化蔓延的同时,人们对健康而真实的城市生活的渴望也在与日俱增。尊重自然,实现城市的自然化与零污染;让城市充满爱,由爱而生和谐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也是城市美学的愿景。

关键词:城市美学,病态城市,虚无城市,生态城市

 

一、病态的城市

在我看来,当前世界各地不少城市(也包括中国城市)都是病态的。不像林黛玉,虽病犹美。病态的城市是不美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城市的污染太严重,实在病得不轻。

1.从视觉角度看。城市的颜色最为丰富,然而,黑色、白色、灰色,甚至还有黄色和蓝色,都是城市污染的表征[1]

工厂冒出的黑烟,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摩托、助力车冒出的烟尘,工厂排出的废水,医疗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大多是黑色的。城市的河流是黑色的,像一条条污水沟。更坏的是,城市人(也包括流入城市的人),其中不少人心肠也是黑的,为了权力,为了利益,为了生活,为了虚荣,有时候甚至不为了什么,就干出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城市生活中,骚扰、欺凌、诈骗、偷盗、抢劫、谋杀、恐怖袭击不断发生,城市人的安全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白色的塑料污染十分严重(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些管理的办法,在逐渐好转)。城市墙壁大多是白花花的,十分刺眼;玻璃幕墙也是亮晃晃的,也很刺眼。城市亮化工程不仅浪费严重,而且也成为严重污染视觉的污染源。

城市的天空很难见到蓝色,蓝天白云对于城里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天是灰色的,街头道路是灰色的,公寓房是灰色的,青年教师宿舍楼是灰色的,农民工兄弟的工棚是灰色的。更为糟糕的是,大多城市人的心态也是灰色的,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心灵也亚健康!虽然穿红着绿,心情不好,精神荒芜,城市人因此也失去了美的灵魂。

金灿灿的是黄金,赤裸裸的是性,都是黄色的。城市扫黄打非尽管势头很猛,持续时间也很久,然而总是不见多大效果。尽管贪官一拨接一拨地拔出来,一批接一批地被处理,但是,贪官永远处理不完。贪官为什么那么多,都是因钱而起,钱的背后又藏着美色佳人。城市的黄色污染,大有横扫一切之威风。地摊文学,街头报亭期刊,火车站、飞机场出售的“文学杂志”,电影画面、电视广告、手机短信、网络图片、网络视频,几乎无一幸免!城市黄祸也!

蓝色是海洋和西方文明的象征。在城市建设中,崇洋媚外的心理,追求现代化的急切心态,导致城市建设出现了全球趋同的恶劣态势。城市和城市之间没有区别,大广场、大马路、鸽子笼式的民居、气派的超市与连锁店、豪华的政府大楼……城市个性荡然无存。像北京,古城墙拆了,四合院也拆了不少[2], 起来的是高架和高楼,增加的是汽车和交通拥堵。城市规划如此,民居建设也一样。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城市房地产开发商都在打欧美牌,什么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奥地利风格,应有尽有。甚至有城市声称计划分片建设不同欧美风格的民居小镇,似乎要在中国大地上再造一个欧美世界。在急剧追赶欧美风格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走向了普遍同质化的平庸和乏味。

2.从听觉角度看。城市永远是嘈杂的。建筑工地、街头巷尾、工厂车间、车站码头、酒店餐厅、学校医院、戏院舞厅无一不是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环境的嘈杂,也带来心灵的喧嚣、心情的浮躁,甚至是生理上的损伤。家住广州中山路90岁的谢用法老人和他87岁的老伴陈稚娟的窗外,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高架桥上刺眼的灯光。老两口唯有用毛巾把眼睛蒙住,把耳朵堵住,方能勉强入睡。谢用法老人为此赋打油诗一首:“门前六条马路,屋里几本图书。夜里辗转难眠,白天血压升高”。[3]因为噪声的干扰,很多人不得不另觅安静的住所。因此,本来不具有商品价值的安静,也成为很多房产开发商的新卖点。

3.从嗅觉角度看。可能大家都不愿承认一个事实,城市是其臭无比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无一不散发出阵阵的恶臭。城市人口密度那么大,紧紧地挤在一起,气味就不那么好了。女士抹香水,男士也抹香水。大人嚼口香糖,小孩也嚼口香糖。据学者研究,历史上,雅典、罗马、伦敦等城市一直被恶臭的垃圾所困扰,城市一直是气味不佳之地。城市步入现代化进程之后,卫生设施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城市贫民区,都散发出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城市贫民窟的味道与乡间城镇的气味不同,后者与其所处的大环境融为一体。”[4] 城市的气味越来越相似,某个地方特有的气味消失了。充斥市井街头的是汽油味、垃圾味,以及为了消灭各种令人难受气味的洗涤剂、消毒剂、清香剂及其相互混合的味道。法国画家高更追寻的芳香的大地气味永远地消失在城市的上空[5]。“但是对于鼻子来说,没有气味的地方就是‘不存在的地方’,就是乌有之乡”[6]

4.从味觉角度看。中国城市人的味觉似乎沾了很大的光,八大菜系,南北风味,洋快餐与乡土菜,各种美味都可以尝个遍,想吃什么几乎就能吃到什么。但是,最让城市人头疼的问题是:美食价格飞涨,就连生活日用的柴米油盐价格也在疯长。所谓“美食虽美,价格不菲。”还有更为严重的问题,食品质量不过关,食品安全成为城市生活的巨大隐患。所谓“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从报端刊载的各种报道中,可见一斑。啤酒甲醛门、多宝鱼、苏丹红、红心鸭蛋、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变质牛奶、黑心月饼、毒瓜子、毒大米、硫磺熏白的银耳、激素催熟的草莓、残留农药的蔬菜、石蜡做凝固剂的火锅底料、猪粪浸泡的臭豆腐、下水道淘出来的垃圾油……这些事实,让城市人的味觉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5.从触觉角度看。城市人的脚踩着的不是大地,和大地隔着一层。在室外,是水泥地、石子路、柏油路。草地和泥土地不是供人行走的,而是供人瞻仰的,供奉起来,挂上“小草有情,请勿踩踏”之类的牌子。在室内,是大理石地、瓷砖地、木板地。城市人的脚感受不到土地的温度、土地的湿度、土地的柔韧与坚毅,与大地隔得很远。城市人的手,接触得最多的是各式开关、键盘和密码,手的复杂功能和丰富的触觉被格式化了。城市女人的身体需要塑身、需要整形、需要美容、需要无尽的修饰与装扮。城市男人的身体需要桑拿、需要按摩。然而,很难见到城市人能够在草地上打滚,在河里游泳。城市人身体感觉不再真实,离自然越来越远。当然,城市人不再相信身体的感觉,认为感觉经不起科学检验;城市人也不再相信灵觉,认为那是迷信;城市人不再相信身体与心灵的通感,认为那只是少数人的特异功能。

6.从生活的幸福感来看。城市人生活的核心是消费,消费成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属性。电视广告、超级市场、高档住房、连排别墅、时尚服装、超薄电脑、不断翻新的手机都变着法儿诱惑你的消费欲望。本来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土地、空气、水,也都成为昂贵的资源,成为商品和买卖。波德里亚说“‘新鲜空气权’意味着作为自然财富的新鲜空气的损失,意味着向商品地位的过渡,意味着不平等的社会再分配。”[7]按照消费的层次,社会被划分出贵贱不等的阶层。社会上极少数一部分人掌握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财产。城市人口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人“相对剥夺感”加强、生活在失败和压抑之中。即使是那些富翁,有钱也未必就会幸福。因为人们发现,钱多到一定的程度,和幸福就没有什么关系。

在物质增长、消费盛行的消费社会,人们被“物”所包围,“正如狼孩因为跟狼生活在一起而变成了狼一样,我们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官能性的人了。”[8]这些物包围人、围困人,也异化人,让人围着物转。现代城市人为了房子、为了车子、为了位子,生活在虚空与焦虑之中。消费为一些人带来温饱与安康,为另一些人带来满足与炫耀,给更多的人带来的是生存的无奈和精神的忧虑。

城市的命脉是交通,交通离不了汽车。汽车背后的石油,牵动着金融、股市的涨跌,也牵动着银行和股民的神经。更为可怕的是,为了争夺石油资源,爆发了太多罪恶的战争,千千万万无辜的生灵惨遭涂炭。城市和城市背后的欲望,酿成了多少人间惨剧!

在美学家史密斯看来,美国不少大城市都患有这种财富、金钱、消费至上的“底特律症”。这样的城市给人的印象是,田园风光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社会丑陋现象不断蔓延,人们精神生活贫乏,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英雄式的物质主义”[9]。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球不少城市都染上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欲望主义这一恶疾!这样的城市,最终都会产生巨大的危机,乃至死亡!住在城市的人们纷纷逃到郊区、小城镇和乡下,逃离那混乱不堪的城市。

老子早就告诫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0] 一个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一个个人类欲望的象征,可能提供了些许视觉上的奇观,然而不能保证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生命个体的自由与幸福。

二、虚无的城市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结构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网络化逻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以即时(光速)的速度运行。在高度网络化的社会场域中,因为联系性质的巨大变化,人类经验的性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类世界经验的物质基础——空间与时间都在发生变化,时间超越了此在性,空间超越了地域性。由网络联系起来的世界(尤其是城市)没有界限,不存在时间,也不存在空间。它总是在这里和现在,在所有的时间和地方,像空气一样弥漫,像电光一样神速。稳定的时间和空间变成了无时间之时间(timeless time)和流动的空间(space of flows[[11]]。网络时代,一切都在变,流变(becoming)建构了存在(being[[12]]。不变让人觉得迟滞,然而,快速的变化又让人觉得虚无。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zer)认为,虚无化(nothing)在全球不断蔓延,在乔治·瑞泽尔看来,虚无意味着“一般是由集中创立并控制的,并且比较而言缺少独特的实质性内容的一种社会形式。”发达国家的大都会的人们常常在虚无地点(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网络商店)购买虚无产品(名牌服饰、麦当劳快餐食品、网络商品),接受虚无人(商场迎宾小姐、购物服务生、网络经理)提供的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虚无服务(自动提款机、网络购物)。与大型购物中心相比,小型的由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农贸市场是实在(本地创建并控制而且内容独特)的,与网络书店相比,当地书店是实在的。在虚无全球化过程之中,带来一个极富悖论色彩的严重问题——“极大富足中的损失”[[13]]。虚无的产品和服务让我们感觉到高效、快捷、富足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贫乏、空洞和毫无意义。

反观我们城市人的生活,他(她)住在房产商开发的样板小区里,坐公交、乘地铁、开私家车去写字楼上班,中午在连锁快餐店吃饭(洋快餐或中式快餐),晚上或者到健身房健身,或者上网,或者看电视,周末到商场购物,节假日去旅游……所有这一切活动,虽然都是真实发生的,但仔细想一想,大多又是空洞的、虚无的。人们去的地方是一样的,购买的产品也是一样的,享受的服务也不带有任何感情和个性。这一切,构成了城市生活的虚无化和空洞化。虚无的城市仿佛一个巨大的磁场,可以将置身其中的人、物、服务的个性和意义全部被掏空。

在城市病态和虚无化蔓延的同时,人们对健康而真实的城市生活的渴望也在增长。西方社会更加欢迎具有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真实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发现,尽管可以呆在家里办公,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去办公室和其他人在一起。尽管高科技不断侵入家庭生活,但是民间艺术、乡村音乐、手工制品格外受到欢迎[[14]]。人们更喜欢自己修剪花园、烹饪、修理和翻盖住宅等一些真实、具体的生活。然而,目前中国人大多还沉浸在城市虚无化、公司化、麦当劳化带来的丰裕、便利以及可计算、可预测的幸福之中,还没有产生自觉抵制城市病态化、虚无化的醒觉意识、批判意识。

三、生态城市

2010年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因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城市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城市人生活质量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统计表明,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这个数字迅速攀升到了29%,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迁入了城市。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当前,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拥挤、污染、犯罪与冲突等等,其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长期的失衡。因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具体阐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15]]

应该说,以和谐为核心思想的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未来城市美学的希望。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16]]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城市系统自身的和谐、城市与乡村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的建设,首要的一条,就是尊重地球,尊重自然,让自然生态、乡村生态、城市生态平衡发展[[17]],最终实现城市的自然化与零污染。尽管实现这一目标非常困难,但我们还是应该坚定不移地朝这个方向努力。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包括很多层面,有城市大气圈、城市水圈、城市岩石圈、城市生物圈。城市大气圈受到严重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现象。可是,人类生命对空气的消耗量是最大的。据统计,每人每天大约需要喝2水,吃1.5公斤食物,需要呼吸13.5公斤(相当于100立方米)的空气。因此,受到污染的空气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十分可怕。例如,墨西哥城的孩子在有些日子中必须呆在家里,在大街上可能就会闷死。雅典的空气由于强热,不能呼吸。巴黎人发现度假回来就会感到呼吸困难。日益增加的汽车是污染城市大气圈的罪魁祸首。洛杉矶城市和郊区严格控制了汽车以外几乎所有的大气污染源,但洛杉矶依然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洛杉矶大气污染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没有跨出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谁也没有胆量向汽车女神发起进攻!如果能够在城市里淘汰汽车,采用电车,开发新型原料,将来采用氢发动机车代替汽车,城市大气污染就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治理[[18]]。城市水污染、食物污染、生物污染,都需要逐步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还人类一个没有污染的生存家园。

建设生态城市,还有一条,就是让城市充满爱。生态城市首先提倡人对自然的爱,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来源于自然,从自然中“盗取”了火,开采了矿藏,改造了土壤,修建了水利,建造了乡村和城市,最后却污染了水、土壤和空气,也毒害了人类自身。被污染的水、空气、食物,通过呼吸、食物链,最后都汇集到生态链的终端——人的身体里。人类对自然伤害有多深,自然对人的伤害也会有多深。因此,西方文明以人为中心,过度开发、改造世界为人所用的观念有很大的问题,不再值得人们信奉和追捧!人类必须和自然交朋友,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停止使用各种具有毒副作用的化学药品,合理友善地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然为人类的恒久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美好的生存环境。

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爱,生态城市更需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什么西方学者提出全球虚无化、城市虚无化等表面看来十分荒谬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也包括城市都被公司化、麦当劳化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算计、利用,他人就是地狱,微笑是虚假的,服务也是空洞的[[19]]。城市生活的一切变得虚无、变得冷漠,甚至充满着仇恨和残杀。城市的起源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通过聚居获得更好的生存。如果城市变成了乌有之乡,仇恨之所,城市也就死亡了,不再值得人们留恋。因此,生态城市应该充满人情味,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社区成员之间,应该彼此关爱。陌生人之间也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生态城市希望城市变得温馨一些、友善一些、仁爱一些,成为“爱的世界”。

有爱的城市,才会充满人文气息。史密斯先生认为这样的城市体现了“城市人本主义”精神,本质上就是一件艺术品,也是所有城市居民共同分享的文化资源与“审美福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就是人本主义城市的典范。当时的城市大家族以及普通的市民,都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城市规划与公共建筑,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最后还要经过专家、艺术家、政府与市民的民主讨论与公开评选。每位市民都是城市的主人,佛罗伦萨也是他们共有的家园[[20]]。布鲁尼1404年创作的《佛罗伦萨颂》这样歌颂这座美丽的城市[[21]]

 

弹起竖琴的琴弦

彼此合拍

不同的音调构成统一的和谐……

 

这座富有远见的城市

使各个部分相互适应

形成城市整个结构的和谐……

 

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就十分鲜明地体现了爱的思想,你、我、他(她),手拉手,似乎在翩翩起舞,又似乎在向远方的客人招手致意。“城市有爱”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特征,由发自心底的爱而生长出来的人与人的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真正的灵魂。

归纳起来,一方面,生态城市需要“以自然为本”,实现城市的自然化,以保证城市环境的零污染;另一方面,生态城市需要“以人为本”,实现城市的人化,以保证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能够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在爱的视野中,“自然为本”与“以人为本”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疗救城市的虚无和病症,让城市起死回生,回归自然,充满仁爱,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人间的天堂。

 


[1] 笔者最近读到一篇文章,也是从感官角度讨论城市生活的。请参阅约翰·厄里:《城市生活与感官》,见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163页。约翰·厄里重点谈的是视觉、嗅觉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

[2] 据新闻报道,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外国人更愿意住在四合院,而不是酒店和宾馆。

[3] 薛江华、许琛、彭锋:《50万居民深受交通噪音困扰  代表建议“静城”》,搜狐新闻。

[4] 伊万·伊里奇:《城市的垃圾,城市的气息,死尸的气味,没有臭味的理想城市》,见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5] [法]保罗·高更著,郭安定译:《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读本》,第262页。

[7] [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8] 同上,第1-2页。

[9] [美]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10] 老子》第12章,见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6页。

[11] [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40页。

[12] 同上,第432页。

[13] [美]乔治·里茨尔著,王云桥等译:《虚无的全球化·前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乔治·里茨尔是在学术意义上使用“虚无”和“实在”概念的,他本人也一再强调,虚无并非贬义,实在也并非褒义,没有绝对的好坏的差别。但是,笔者认为,虚无化、全球化的根源和本质是美国化,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我们至少需要实在和虚无之间取得平衡。另,乔治·里茨尔也就是乔治·瑞泽尔,国内一般都将George Ritzer翻译成乔治·瑞泽尔,故文中采用通用的译法。

[14][美]约翰·奈斯比特著,梅艳译:《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48页。

[15]《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民网。

[16]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第6期。

[17] [法]克洛德·阿莱格尔著,陆亚东译:《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0页。

[18] 同上,第116-135页。

[19] 滕守尧:《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20] 王柯平等:《美育的游戏》,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21] 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第15页。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周伟业(南京政治学院)  编辑: 王欣


 相关稿件

 

 热点新闻  
1.衢州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2.迅速响应 积极应对 开化多举措阻断疫情传播
3.全力以赴保供应 目前物资储备充足
4.“敲门行动”我先行 核酸检测战疫情
5.浙江有礼,开化有你!3·5学雷锋志愿服务月...
6.2022年开化春茶陆续开采
7.建起“蓝海” 乐享“红利” 开化县统筹推...
8.开化:“后厨直播+食安封签”,保障消费...
9.开化县启动巡河禁渔护水行动
10.横街社区开展 “学雷锋见行动”活动
 图片新闻 > 更多
关于本站 | 本站声明 | 联系本站 | 广告服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9〕22号 浙ICP备050087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4
中共开化县委宣传部主管 开化传媒集团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开化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0-6521203 举报邮箱:kh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