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开化支站    总站·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图片 | 数字报纸 | 浙江网视 | 民生帮帮帮
           ·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 页   时政要闻   图片新闻   天下新闻   公告公示   天南地北开化人   平安开化
 专 题   综合新闻   电视新闻   生活资讯   图说开化   县外媒体看开化   人文开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 题 > 开化县农村工作会议 > 政策文件

 

关于加快生态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1年3月15日 14:48

各乡镇党委、政府,工业园区,县级机关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和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我县新农村建设水平,现就我县2011-2013年生态乡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坚定不移走“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道路,按照“建生态乡村,享品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以“村镇规划科学布局美、生态经济发展产业美、人居环境改善家园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特色文化繁荣人文美,农村稳定和谐乡风美”为目标,以农村“美化、洁化、亮化、绿化、文化、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主抓手,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和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把我县农村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总体目标。“生态乡村”建设按照“重点培育、连片推进、环境美化、服务提升”的基本思路,以“一线两环多点”为基本布局,以农村“六化” 工程建设为主抓手,总体上要达到“六个美”的基本目标:

  ——村镇建设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达到“布局美”。顺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的新趋势,以“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为特色,按照城乡规划总体要求,结合各地自然、人文、经济等基础,科学布局中心镇、中心村、重点村和环境提升村,完善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合理功能定位,引导农民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

  ——农村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达到“产业美”。加快高效、低耗、低排放的乡村生态加工业、生态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农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得到较好治理。农村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类技术应用率明显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较好推广。

  ——农村整体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达到“家园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道硬化、卫生改厕、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整体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

  ——农民创业增收能力不断增强,达到“生活美”。通过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劳动力市场培育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努力拓展农民就业创业领域和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使全县农民生活更加美好。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持续推进,达到“人文美”。 深化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保护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农村健康文明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初步形成,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农村社会文明新风得到进一步弘扬。

  ——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达到“乡风美”。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干部作风建设,完善农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深化农村民生保障。通过“平安开化”、“平安乡镇”、“平安单位”、“平安村(社区)”创建等活动,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法制意识和文明素质,农村社会环境文明有序、安定和谐。

  二、主要内容

  (一)实施“农村产业富民推进行动”

  按照“生态经济发展产业美”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推动乡村生态加工业发展。按照产业集聚的要求,推动乡村企业到工业功能区集聚,实现污染集中治理。按照产业升级的要求,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通过建设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发展来料加工服务点和村级物业等,推进村域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

  2、推动乡村生态农业发展。充分发掘农村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区位条件的优势,积极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两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发展立体农业、循环农业。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和节本增效等技术,提高农业清洁化生产水平,农业化肥施用强度降低5%以上,商品有机肥推广使用量提高3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到75%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提高5%以上。推行畜禽生态养殖模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3、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合理科学布点,积极健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建成一批以农事体验、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红色旅游、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休闲旅游群落。认真做好景区和农家乐村污染整治,农家乐村污水治理率达到90%以上,经营户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

  (二)实施“农民创业增收能力提升行动”

  按照“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大力开展农民创业就业培训,优化创业就业环境,拓展农民就业门路,不断提升农民创业增收能力。

   1、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按照“数量型”向“质量型”、“外输型”向“本地型”、“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要求,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培育壮大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加大异地培训力度,增强外出农民外地创业能力。继续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和农民转产转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使有转移就业意向的农民都能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以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业企业经营者、来料加工经纪人、农家乐经营户等为重点对象,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他们创业技能,以创业助推就业。积极开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2、优化农民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劳动力市场培育和就业信息指导,拓展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围绕农民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信息发布、资金扶持、跟踪服务等内容,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展创业就业空间;创新服务机制,全面推行“联合办、高效办、优惠办”制度,实行一个窗口管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运作,降低农民创业就业成本。大力宣传农民创业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们艰苦创业精神,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激情。

  (三)实施“农村生态村镇建设行动”

  按照“村镇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和二三产业集聚。

  1、推进农村人口集聚。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基本指向,修编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大力推进中心村、重点村建设。中心村规划常住人口一般要达到1500人左右,最大居住点人口占村总人口数的50%以上。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采取多种方式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土地集约使用的水平。

  2、推进农村住房改造。结合中心镇、中心村培育、下山移民搬迁和集镇发展,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全面完成农村低保收入标准(2007年)150%以下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鼓励村级组织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实现“居者有新房、村庄有新貌、城镇有新型”。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扩大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村公路、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项目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95%以上,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100%。村内河沟池塘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90%。

  (四)实施“农村生态文化培育行动”

  按照“特色文化繁荣人文美”,以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养,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构建和谐的农村文化体系。

  1、开设宣教专栏。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深化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培训活动,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2、培育特色文化。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是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茶文化、根艺文化、红色文化,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和文化休闲旅游点。

  3、创建生态生活方式。开展文明清洁示范户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生态消费、理性消费。制定教育、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生态乡村建设的村规民约,规范广大村民的行为,积极提倡少用塑料袋,广泛使用竹篮、环保袋,降低白色污染。

  (五)实施“农村生态人居提升行动”。

  按照“人居环境改善家园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切实抓好农村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1、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全面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到2013年全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覆盖面要达到90%以上,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要达到70%以上,卫生户厕农户要达到全县总农户数的90%以上。在国省道沿线、重点景区沿线有重点地开展赤膊墙整治和彩化工程,实施“生态乡村”创建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18%以上。积极推进省级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县建设,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综合治理目标。“一线二环”内90%以上村庄达到“生态乡村”建设要求。

  2、推进节能节材技术应用。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在农村得到普遍推广,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拓展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范围,积极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农村居民广泛使用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

  (六)实施“农村和谐社会创建行动”

  按照“农村稳定和谐乡风美”的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城乡统筹抓基层,和谐组织强基础”的要求,不断推进“先锋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建立健全村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提高村级班子战斗力。健全完善村情民情档案,深化“三民工程”。 完善乡村干部与农民群众对话协商平台,大力推进“四议四公开”,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成功经验,实现农村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2、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活动和“平安乡镇”、“平安单位”、“平安村(社区)”创建等活动,完善农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法制意识和文明素质,增强村干部的村级维稳能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强化农村民生保障。深入实施婚育新风进万家行动,积极倡导生育文明新风。积极组织开展“和谐家庭”创建评选活动,推动农村社会环境文明有序、安定和谐。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规划方案。在县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合理编制“生态乡村建设规划方案”。结合乡镇及广大农村实际,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周边农村延伸。细化乡镇(村)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各类区块的功能定位,明确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生态乡村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二)加大投入力度。县财政设立生态乡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生态乡村建设的奖励或补助。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实施 “生态乡村”创建的行政村,根据创建项目不同给予不同标准的资金补助。对实施中心村培育、重点村建设的村每村给予100万元左右的以奖代补资金;环境整治村每村给予21-25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农家乐提升村每村给予10-2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 农家乐创建村每村给予30-4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农家乐特色点每个点给予3-6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沿线环境综合改造提升村通过村级申报、乡镇初审、县级审定,按工程实际验收情况实行以奖代补。沿线景观林建设按项目申报实施。同时,对“生态乡村”建设重点片区内的一些重点村,在扶持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工程建设。

  (三)增强科技支撑。积极开发和引进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为“生态乡村”提供有效技术支持。推广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主的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提高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污水沼气净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型能源利用的普及面与建设水平。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生态乡村”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先进典型的总结和推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生态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部门协作。按照“‘生态乡村’建设项目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资金和项目就跟到哪里”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强化资源整合,将规建、环保、卫生、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国土、财政等部门的项目资源与“生态乡村”建设项目结合起来,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切实提高“生态乡村”共建水平和效果。

  (六)加强督查考核。把“生态乡村”建设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列入县综合争先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加强对“生态乡村”建设的督查指导,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开展“生态乡村”建设评优评先活动,对“生态乡村”建设先进单位,县里将予以表彰。

  四、组织领导

  “生态乡村”建设系统性、综合性强,要加强党委、政府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县“生态乡村”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工作机制。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积极发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明确责任,认真抓好“生态乡村”工程建设各项工作。要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分头落实”的原则,将建设任务和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确保“生态乡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实现我县新农村建设新跨越。

 

 

 

 

中共开化县委

开化县人民政府

2011年3月7日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编辑: 王欣


 相关稿件

 

 热点新闻  
1.衢州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2.迅速响应 积极应对 开化多举措阻断疫情传播
3.全力以赴保供应 目前物资储备充足
4.“敲门行动”我先行 核酸检测战疫情
5.浙江有礼,开化有你!3·5学雷锋志愿服务月...
6.2022年开化春茶陆续开采
7.建起“蓝海” 乐享“红利” 开化县统筹推...
8.开化:“后厨直播+食安封签”,保障消费...
9.开化县启动巡河禁渔护水行动
10.横街社区开展 “学雷锋见行动”活动
 图片新闻 > 更多
关于本站 | 本站声明 | 联系本站 | 广告服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9〕22号 浙ICP备050087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44
中共开化县委宣传部主管 开化传媒集团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开化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0-6521203 举报邮箱:kh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