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传统文化 树立文明乡风(马金镇霞田村党支部、村委会)
2011年3月10日 11:20
马金镇霞田村位于镇政府的西北部、205国道旁,距镇政府3公里。全村人口1670人,耕地面积928亩,山林面积7003亩。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两委修筑了防洪堤和霞田-湖头联村公路,全面完成了“十百工程”五大项目建设,并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宗祠”进行了修缮。近年来,迎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我村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多措并举,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村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建设有古民居特色的农村文化。
1、开源节流,多渠道筹集资金。近几年,通过各类新农村项目工程的建设实施,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竞相回报家乡,出钱出力多种形式支持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同时村两委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因地制宜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2、加大村级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在各方面关怀帮助下,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在原汪氏宗祠广场附近建成独立健身场地,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拥有各类健身器材几十件,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的文化体育生活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扩建村级图书室,现拥有藏书三百余册,常年定购各类报纸杂志10余种。同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三民工程“民情档案”等平台,使群众能多途径、全方位的了解村情与时情,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进一步融合党群、干群关系。三是组织成立多支文化草台班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在镇文化站的牵头下,组织成立了舞龙、秧歌、腰鼓、锣鼓等多支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队伍,并经常性地举办各类演出活动,这些活动现已成为我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3、加强文化旅游遗产保护。一是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村位于钱江源-金溪文化旅游景区中心,地理环境优越,村两委近几年来始终致力于霞山古民居、青云岭古驿道、丹霞石壁等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古民居的保护,尽可能保留以汪氏宗祠、新四军北上纵队宣传标语为代表的历史遗迹,使古迹为村庄增色。特别是在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村两委合理安排上级的扶持资金,对古建筑民居按其原有的风格进行修缮和粉刷。在村道建设上也尽可能的多保留石子路、石板路等原生态古村落风貌。二是通过文物古迹的修缮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省级文保单位汪氏宗祠位于霞田村中心,坐北朝南,内分戏台、大厅、后堂三进以及两个大天井。始建于元朝至元庚辰年(1280年)。后因年久及战乱,几经毁损、修复。现存“汪氏宗祠”重修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民国六年(1917),历时15年才竣工。门前有一对旗杆墩,据说为清举人汪云鹤所树。祠堂前“汪氏宗祠”大字匾额和大厅堂前照壁上横匾“槐里堂”,系民国闻人、书法家于佑任手书。又有 “清溪鼎望”、“越国留芳”匾额,其意是霞田汪氏始祖汪华,为唐开国元勋,曾封越国公,管制衢、赣、徽、漳四州,以示纪念。祠堂整体为徽派木结构建筑的翘楚,斗拱结构、木雕艺术都极为精美。文革中,“汪氏宗祠”受到一些冲击,但总体保存完好。近几十年来,一些檩椽等建筑构建有所破损霉变,为此,一些汪姓村民时常提议对祠堂进行修缮保护2009-2010年,霞田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集体投入三十余万元,对汪氏宗祠和留有新四军抗日标语的青云庙进行了修缮保护。并由村老年协会承担起义务保护祠堂的重任,收回失散匾额、砖木雕刻制品等外散文物,全面修葺一新。
二、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群众文化生活能力
加强民间文化组织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文化发展。我村成立了多支民间文化组织:一是建立了村老年协会。协会落实专门场所、安排专人负责,经常组织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参加棋牌、茶话等活动,使我村老年人不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而且老有所乐。同时老年协会自发的承担起对汪氏祠堂的照看义务,老年协会成员坚持轮流值日,打扫卫生,组织巡逻,照看祠堂。二是组织成立村体育健身协会。以创建体育强镇为契机,村多方筹资建成了村级篮球场、健身路径等健身设施,满足了村民闲暇时间健身锻炼的需求。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马金镇霞田村党支部、村委会
编辑: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