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劳动就业技能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村头镇党委、政府)
2011年3月10日 10:58
近几年来,村头镇认真贯彻市、县关于进一步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决策部署,坚持“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工作思路,按照“与市场接轨、与企业联动、与技校合作、与农民意愿相符”的总体要求,结合本镇实际,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10年全镇共举办各类农民培训近20期,培训农民1010人次,其中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225人,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50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745人,提高了我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了我镇经济社会发展。
一、精心组织,提高农民素质培训的计划性
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列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科学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召开相关会议部署落实,组建了由镇长为组长、副镇长为副组长、有关站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村头镇“万名农民素质工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同时,对下达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进一步明确责任,建立培训督查制度,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检查督促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并把农民素质培训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因地制宜,注重农民素质培训的针对性
一是开展意愿调查。为使培训工作符合农民需要、贴近农村现实。我镇每年年初都要发放调查表,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农民培训意愿调查。根据我镇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农民的培训意愿设置相应的培训项目,实行因材施教、分类培训,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不同的培训,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着力提高培训针对性。
二是实施分类培训。针对农民个体素质不同、需求不同的现状,开办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对文化基础比较好、能走出家门的中青年妇女进行中级家政培训;对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离开家镇的留守妇女进行来料加工技能培训;对刚走出校门的初高中毕业生,则推荐他们参加电脑、汽车修理等技术培训;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较差的人员,重点开展服务业、种养殖业等实用易学技术的培训。
三、注重结合,提高农民素质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注重与本地企业需求相结合。近年来,结合本地企业与来料加工实际需求,从提高培训实效入手,充分发挥劳务技能培训的桥梁作用,把本地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衔接起来,直接将劳务技能培训办到了企业和来料加工工厂。实行本地企业与政府以及技校的分工协作,主要由企业提供场地、技校提供培训设施以及培训教师,而政府则负责发动人员参加培训。我镇根据本地企业以及来料加工对用工的需求,先后对引进来的密集型、加工型项目的就业人员开展培训,使就地培训与劳动力资源相结合,近几年来先后举办了灯饰加工、单晶硅、木制衣架加工、名茶制作、机制碳加工、钟表制造、头饰品加工、缝纫等技能培训。通过与本地企业对接这一新的培训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和本地企业“用工难”问题,实现了“双赢”。
二是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结合。2010年先后举办了名茶管理及采摘技术、柑桔灾后管理、青山枇杷灾后管理、甘蔗病虫害防治、蚕桑养殖、油菜高产免耕技术、翠冠梨管理技术等培训班。同时,结合农时变化,及时选派农技人员搞好跟踪服务和现场指导。在春夏季节,以传授农耕、育苗、配方施肥、间作套种、授粉嫁接、病虫害防治和抗旱防涝等技术为主;秋冬季节,以传授良种筛选、农产品储藏加工、果树修剪、防寒抗冻等方面的技术为主,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四、加强服务,提高农民培训的就业率
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提供全程就业指导和服务,促进培训学员本地转移就业和异地输出务工。一是加大对农村经纪人和本地企业的扶持,引导本地企业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务工人员岗位培训,提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二是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充分利用本县的劳务交流会以及本地人在外地创办的劳动中介服务所,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其就业。三是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充分发挥本地特色农业基地发展较快的优势,积极鼓励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就业转移。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许多问题:没有形成劳动力输出品牌,培训特色不够鲜明,与外地企业的对接还不够等。我们将再接再励,积极创新,深入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
开化新闻网
作者:
村头镇党委、政府
编辑:
王欣
|